2011年1月28日

野地旅0325:蘇花古道崇德段(石硿仔古道)[花蓮秀林]


  *蘇花古道碎石坡上遠眺清水斷崖與湛藍的世界。

  台灣揚名國際的景點,除了阿里山、太魯閣等,清水斷崖也是其中之一,除了紐西蘭的米爾福德峽灣以外,清水斷崖是從海平面算至山頂,落差是世界第二大的海岸,坡度甚陡,而且在臨海的位置,更顯得陡峭且雄偉,也令我神往不已;去年三月曾有機緣短暫造訪(野地旅0218清水斷崖),只可惜當時天色已晚,加上身在其中,只是意會其雄壯威武而已,也因此,再訪清水斷崖,仍然縈繞在我的心頭,才有了這次的行程。這一趟原本是要參加花蓮的黑潮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活動,該活動將會搭船出海,再攀登蘇花古道崇德段(石硿仔古道)至碎石坡,用兩種不同角度領略清水斷崖的壯美,不過一月份的梯次人數不足而未能成行,實在遺憾。

  不過好不容易排出時間來,自然不願空手而回,好在之前於阿朗壹古道(野地旅0300再遊阿朗壹古道)行認識的祖濬正好在花蓮市當生物老師,可以充當嚮導帶著我去石硿子古道一探;此外,尚有之前在國際地理奧林匹亞工作上認識的台大地理系的學妹芳如同行。一切都規劃就緒,只祈禱這幾天將來襲的冷氣團暫時不要攜帶太多水汽到花蓮。

  天公作美,預計攀登的這一天,花蓮簡直是晴空萬里,氣溫直逼夏季,於是我們速速驅車前往崇德隧道南口,開始攀登蘇花古道崇德段(石硿仔古道)。蘇花古道的歷史已經相當久遠;在清同治十年(1871)時,日本人藉故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在台幫辦軍務的沈葆楨認為台灣後山(東部)的防務更為重要,因此推展開山撫番的作業,著令開闢北、中、南三條理番道路,北路是現在的蘇花古道,中路則是八通關古道,南路是卑南瑯橋道(阿朗壹古道);蘇花古道北起蘇澳,南至花蓮奇萊,其中越過宜蘭南澳地區與花蓮秀林地區的斷層海岸線,山高且陡,腹地極小,開闢困難,因此當時負責開路的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便在北路旁勒石立碑(野地旅0217羅大春開路碑),以資紀念。

  蘇花古道崇德段是整條古道在清水斷崖的最南段,也是目前蘇花古道留存的三段中(分別是大南澳段、和中段與崇德段)最南邊的一段,崇德段一般攀登起點為崇德隧道的南口,地圖上與記載的終點位於匯德隧道的北口,全程約四公里;由於匯德隧道北口為泰雅族石硿仔社所在位置,因此又被稱作石硿仔古道,一旁的溪流現名為石公溪,亦是由石硿仔溪改名而來。石硿仔古道從崇德隧道南口起攀後,一路之字形陡上,至一碎石坡,此段為保留最完整的路段,過了碎石坡以後,人跡罕至,森林茂密,加上不時有崩塌發生,路基損毀,難以通行,是故通常沒有人從匯德隧道北口起攀,因為道路幾乎呈廢棄狀況。


  *清水斷崖附近地形圖。

  在石硿仔古道入口處,大約可以停四五輛車,隨後有明顯的步道入口;以前在此段是要攀繩而上,現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將一開始最陡,而且多碎石的路段鋪設木棧道與階梯,變得好走許多。剛開始這段路,爬升很快,不時覺得氣喘吁吁,還好沒過多久,花蓮的艷陽襯托著美景,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走在石硿仔古道,只要沒有被樹木遮蔽,往南可以看到立霧溪所沖積出來的扇洲地形,往北則可以看到雄偉的清水斷崖屹立在海邊,而拜豔陽之賜,海水顏色湛藍,接近海岸線的海水則因為融入了大量的碳酸鈣(大理岩的主要成分),使海水對光線的折射率改變,因此海水顏色變得較淺、白;碳酸鈣溶於水同時也使得紅光的散射變強,因此只要在陽光充足的日子,便可以看到比平常更為湛藍的海水!與北邊的烏岩角(野地旅0293烏岩角)海岸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海水顏色的層次更為豐富。


  *崇德隧道南口,一旁有空地可以停車。


  *一開始的路是陡上,大多都採就地取材,爬起來略喘,但比原來的攀繩安全許多。


  *蘇花公路與清水斷崖映入眼簾,海水顏色相當有層次感。


  *在剛建設好的步道上拍攝美景。


  *往南可以看到因立霧溪沖積而形成的扇洲地形,海岸線整個凸出斷崖。

  過了陡升路段後,古道開始變成腰繞的步道,大致沿著等高線前行,兩旁的草木也長得更高大,雖然失去展望,但進入到這段副熱帶叢林後,另一番景緻開始出現。首先是台灣海邊少見的大型樹木,樹幹上長滿了附生植物,以及非常粗的藤蔓。祖濬告訴我們,判斷一個森林的老或年輕,從藤蔓就可以知道,因為藤蔓的生長必須要攀附在樹上,因此如果藤蔓很粗,相對的就代表它所攀附的樹木一定生長了很久。此處樹冠茂密,藤蔓也多,步道裡頭基本上曬不太到太陽,因此有許多動物棲息其中。

  我們走進一個山坳,不知道裡頭為何有相當多的鳥類,身在其中,這些鳥兒仍在我們身邊飛舞、覓食,久久不散去。在這邊我們大概有觀察到小卷尾、冠羽畫眉、綠畫眉以及灰喉山椒鳥等,數目相當多;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灰喉山椒鳥,剛好有一公一母在我們身邊飛行,公的是紅色腹部,母的則是黃色,色彩艷麗,讓我們心情大好。只可惜我們的攝影裝備本來就不是拍鳥用的,只勉強地拍到一些影子。或許,愛鳥人士們還是親身來這裡,看鳥的同時,也體驗一下,牠們居住的環境有多美好。由於這個山坳太令我們著迷,因此也決定在此吃點東西,補充體力。


  *腰繞山徑,其實從照片中約略可從樹木的傾斜看出有地表潛移的現象,因此這條古道應該是需要常常維護的(左);叢林中有許多非常粗的藤蔓與附生植物(右)。


  *小卷尾,黑中透出藍色光澤(左);母的灰喉山椒鳥,十分美麗(右)。


  *藤蔓已經粗到像樹幹了,照片中間打了個圈,推測可能中間原本還有另一棵樹吧(左);大樹樹幹上長滿了附生植物(右)。


  *補充體力,記得垃圾要帶走唷!

  補充完體力,就要開始走還沒整修的步道了。雖說是還沒整修成平整好走,但路已經開好,比較難走的地方也綁了繩子,因此也還算安全。這一段路的生態比前半段已整修的道路更為豐富,走在小徑上,不時可看到蝴蝶翩翩飛舞,例如小青斑鳳蝶、粉蛺蝶等等,另外還有許多蟋蟀,以及我誤以為是小螳螂,但祖濬說叫做「微翅跳螳」,牠的行動就像蟋蟀一樣快速跳過,體型也像蟋蟀一樣,不過牠可是隻如假包換的螳螂。


  *小青斑鳳蝶(應該吧)。


  *叢林景象。


  *微翅跳螳,這是成蟲唷!長度約為一公分。

  就在微翅跳螳的驚喜過後不久,我們自叢林中鑽了出來,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光禿禿且布滿碎石的斜坡,沒錯,這裡就是石硿仔古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碎石坡」!從Google地球的影像上來看,碎石坡大約位於崇德隧道上方,碎石坡底部距離海平面大概還有百來公尺,大致上整個碎石坡從崩落點至崖頂呈一崩積三角狀,如果能從海上看,大概就是一個懸空的灰色大三角形吧。

  碎石坡中的碎石受到強烈的日照風吹雨淋影響,發生了風化作用,原本顆粒較大的巨型落石,也逐漸崩解為較小的碎石,在持續的風化作用下,最後這個碎石坡可能顆粒變細緻而長滿植被,也可能因不斷崩解而發生二度崩塌,因此石硿仔古道碎石坡雖然景色迷人,但此處的地質狀況其實是相當不穩定,也大大增加了石硿仔古道維護上的困難。

  撇開目前還沒發生的地景變化不談,石硿仔碎石坡景色確實是十分特殊,尤其是今日能見度高,湛藍的海水與清水斷崖也盡入眼簾,我們在碎石坡拍拍照,偶爾發現一株毬蘭從石縫中生出,或者有一坨猴子大便在碎石上接受陽光的曝曬,雖然碎石坡看似單調,但實際上,卻是生意盎然且豐富多變。


  *從碎石坡看清水斷崖(左);人在碎石坡上看起來只是一丁點兒(右)。


  *毬蘭,從岩石風化的裂隙中生長出來,另一方面也會加速岩石的風化。


  *猴子大便,在碎石坡上處處可見。


  *碎石坡從頂部呈尖狀散落至下方,整體看起來像個三角形。


  *一幅美麗的畫面!

  越過碎石坡,如要繼續前行,在比較低的地方有一處通道,似乎剛有人闢出了一條比較寬敞的路,路頭綁有登山條。一開始走起來覺得還好,但不久之後路基越來越不清晰,甚至一路經過了不少舊崩塌地(也就是以前的碎石坡),倒木橫生,路面上也不時有藤蔓讓我們不小心勾到腳,撞到頭的撞到頭,滑倒的滑倒,甚至祖濬和芳如都在鑽過草叢時,疑似被咬人狗給刺到,皮膚上瞬間出現了紅腫刺痛的現象,而且久久不退。


  *另一個碎石坡,走起來要相當小心,因為石頭其實都是鬆動的。


  *在窄小的叢林通道中前進。


  *鑽出草叢時似乎被咬人狗給刺到了。


  *路邊出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石洞。


  *沿途的倒木上都有很多這樣的蕈類,在累人的旅途中增添一點趣味。

  我們一路上僅知道大概的方位,身邊沒地圖也沒帶GPS之類的器材(不良示範),就沿著似乎是被人除過草的路基緩緩前進,大約走了近兩個小時之後,來到一處制高點,前方左顧右盼之後,並沒有發現其他路徑,倒是在正前方高處有塊石頭,似乎可以眺望北方,於是我們跨了上去。

  映入眼簾的,是不曾在任何的網站、相簿或書籍上看到的景色!


  *站在山徑終點,大家有沒有從陸地的高角度看過清水斷崖呢?

  上圖左邊小小的隧道,是景文隧道,左側則是石公溪谷,按照原訂路線,我們應該要從此處開始下切,最後抵達石公溪畔後接回蘇花公路,不過在此我們找不到任何的路,看來幫我們開路的人只闢到這裡了,時間雖然僅下午兩點,不過未了避免危險,還是決定原路折返;雖然沒能成功走通整段石硿仔古道,但能從這個現在的人們幾乎沒有見過的角度,看到全台灣最雄壯,也是最美麗的清水斷崖,已經是不虛此行。

  折返的過程就比較順利,大約下午四點左右回到石硿仔古道入口,全程來回大約走了六個小時,雖然走的久,但是收穫豐富。回頭想想當年羅大春當年帶兵開路,從石公溪谷驟然陡升,然後通過數個碎石坡崩塌地,接著在猝然陡降到崇德、立霧,先人們也真的是很辛苦。而過了百來年之後,我們三人踏上這段旅圖,而我們這趟走的是北路理番道路,我和祖濬則是在南路理番道路的卑南瑯橋道認識的,真的是很有趣的巧合。當然我們並不是為了理番而來,而是熱愛東台灣的山水環境,時過境遷,東部已經是台灣的樂土,而不再是瘴癘之地。

  走在古代的蘇花古道,與羅大春相遇;走在現在的蘇花古道,有好朋友相伴。



一、參考資料
1.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蘇花古道


2011.01.23造訪
2011.01.28完稿

4 則留言:

  1. 您好. 我想PO太魯閣國家公園9月份在石硿仔步道的活動訊息, 想借用您的兩張照片(沒有個人照的). 請問可以嗎? 我會說明引用來源的. 感謝!

    回覆刪除
  2. 我也是走道沒有明顯的路徑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