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9日

野地旅0338:曾文石硤[台南大埔]


  *曾文水庫上游峽谷,中間淤了不少的泥沙,但還是可以遙想當年峽谷的模樣。

  台灣位於板塊聚合地帶,強大的擠壓力量讓山勢高聳,此外,台灣也位於一個多雨的地方,河川的下蝕力量相當強大,此時就容易出現山高谷深的峽谷地形,台灣最著名的峽谷,自然莫過於太魯閣峽谷(野地旅0086中橫二太魯閣峽谷野地旅0292錐麓古道)與太極峽谷(野地旅0149太極峽谷)了;除了這類壯觀的峽谷之外,還有一些規模比較小的峽谷,受到地質特性的影響,較硬的岩層處,河川就難以侵蝕出較寬廣的河道,因此也有不少規模較小,但也不失壯麗的峽谷,例如屏東車城的石門峽谷(野地旅0197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野地旅0301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這次造訪的曾文石硤俱是這樣的例子。

  曾文石硤所在之地,位於曾文水庫主流上游處,此處地名稱作「石硤內」,屬台南市大埔區,省道台三線經過此處,建有一座大跨距的拱橋「大埔橋」。此處的峽谷不寬,岩石堅硬,過了石硤,即是曾文水庫庫區。石硤所在的位置,在地質構造上為一條南北向背斜軸所經過,也剛好此處出露的岩層為糖恩山層砂岩,較東西兩側的鹽水坑頁岩來的堅硬,因此在構造控制下,此處就出現了以峽谷為主的景觀。石硤上游則有較寬廣的腹地生成河階地形,下游亦同。


  *曾文水庫附近地形圖。


  *曾文水庫附近地質圖,石硤所在的位置為一背斜軸通過,且正好為糖恩山層砂岩出露,石硤下游為沖積層和台地堆積層,上游處則為鹽水坑頁岩,河谷均較為寬闊。


  *從下游處往東照向大埔拱橋(遠處),照片右側河岸平坦地應為河階。


  *石硤,站在大埔橋上往上游看,右側有人工建物處應為河階地形。


  *1994年時造訪曾文石峽的模樣,可見當時的河床比現在低了許多。(資料照片:1994.01.19)


  *大埔拱橋。

  其實這趟比較印象深刻的,並不是石硤的壯麗,而是峽谷中河道的淤沙量。數年前我曾經來過一次石硤,當時的石硤看起來似乎更深一些,老爸的回憶中更是完全沒有這些沙子。曾文水庫建好後,水庫水面成為了一個臨時基準面,而此基準面的出現使得上游河水搬運泥沙的力量大幅減低,因此在接近這個基準面的地方,就開始沉積了大量的泥沙,其中每次颱風事件時,所帶來的泥沙更為可觀,光是想到曾文溪在莫拉克颱風這一次,到底從上游帶來多少泥沙,就覺得毛骨悚然。

  這些泥沙原本應該被帶到河口,替台灣製造新的海埔新生地,但現在卻因為水庫的關係,而留在了山中,不僅讓石硤的壯麗成為歷史,讓台灣的海岸不在新生,也威脅到了水庫的壽命。除了曾文水庫之外,石門水庫(野地旅0046石門水庫集水區考察I野地旅0047石門水庫集水區考察II)所面臨的問題更是嚴峻,相關的清淤工程、邊坡固定工程、河床固定工程等於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但仍無法有效解決泥沙大量淤積的問題。或許,還是要回歸到最根本去尊重環境,才有可能減緩這樣的事件,對人們的影響吧。


2011.02.12造訪
2011.03.19完稿

1 則留言:

  1. 既然有這前後二張照對比,應該可以做為介紹「埋積谷」的地景教材吧?不然,後人只會看見現狀,只是黃泥一片在河流中,根本無法想像當初是峽谷。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