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野地旅0392: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阿壩]


  *黃龍風景區的五彩池,是個石灰華階地,後方為黃龍古寺。

  離開川主寺鎮,要前往黃龍風景名勝區,要離開岷江沿線,往東的方向翻越岷山(往平武縣的方向),到另一側涪江的上游。抵達黃龍之前,如果天氣不錯,建議要設法讓自己保持清醒,因為美麗的高山景觀將在車窗外迎接你。岷山在岷江源(野地旅0391甘海子和岷江源)北側作為岷江和白河的分水嶺,而在東側則轉為南北向山脈,成為岷江與涪江的分水嶺,此段的岷山高度較高,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冰斗、U形谷地形,而南側有個高達5588公尺的雪寶頂,更是有鶴立雞群的感覺,可以在公路接近稜線之處,有兩個觀景台可以遠眺高山和河谷;當然,也不乏氂牛、山羊和野馬囉。

黃龍
  *川主寺-黃龍一帶地圖。


  *從觀景台往西南側河谷眺望。


  *雪寶頂附近的高山,圖中有三個冰斗地形,且照片左側有刃嶺。


  *岷山上的觀景台,雖然出太陽,但仍感到相當寒冷。


  *雪寶頂近照,海拔達5588公尺,西南側迎印度洋季風,仍舊積雪。

  繞過岷山山稜,很快的下切到河谷之中,不久即抵達黃龍風景名勝區。黃龍其實也是一條小河溝,稱作黃龍溝,與九寨溝()同處於一條石灰岩景觀帶上(最北從神仙池景區一路延伸至雲南的麗江一帶),數億年前為中國今日四川一帶內海的邊緣淺海區,長有大量珊瑚,並且成為石灰岩,並於白堊紀之後因印澳板塊的擠壓,逐漸抬升;在現在的地形上,九寨溝與黃龍溝皆為冰河作用所侵蝕出來的U形谷,然而,地質背景與地形雖然相似,但整體景觀卻有很大的差異。九寨溝著名的海子,其本質是堰塞湖,而黃龍溝則沒有海子,但以石灰華階地成為最受注目的地形。

  九寨溝其實也有石灰華階地,但大多是因為樹堤阻擋水流所形成的,而黃龍溝所在的地方,灌木叢生長較少,或許與黃龍溝坡度較陡、水流較快以及海拔較高有關係,也因為黃龍溝比九寨溝冷,使得石灰華沉積產生了不同的條件,也形成了不一樣的地形。

  去黃龍溝旅遊,在溝口買了票之後,可以搭接駁車到三分鐘車程之外的黃龍索道,索道位置在黃龍溝的東側,坡度非常的陡,搭起來挺恐怖的。索道的終點是一個平台,海拔大約3600公尺,可以從U形谷的東側俯瞰整個黃龍溝,我們這天運氣不錯,在這裡的時候天氣非常好,除了看不到溝底的雪寶頂之外,其他幾乎可說是一覽無遺。


  *黃龍索道,無展望(左);黃龍風景名勝區驚人的遊客量(右)。


  *從觀景台上遠眺黃龍溝,為一U形谷,溝中黃黃的部分即為石灰華沉積地區。

  離開觀景台之後,要往黃龍古寺的方向前進,步道蓋在杉木林中,算是相當平緩的往下,很好走,唯一的問題是此處海拔超過3500公尺,因為空氣吸薄的關係,只要一開始走動,就有人開始氣喘如牛,甚至產生高山反應。黃龍溝口的店家其實有賣氧氣瓶,而我們家則是在上山之前就已經吃了抗高山反應的藥物,所以感覺還好,萬一到了山上才發生高山反應,黃龍現在也設立了許多的「氧吧」,沿著主要步道,大約一公里有一個氧吧,當你覺得身體不適時,可以花1元人民幣買一根管子吸氧氣,是相當的便宜。

  終於抵達溝底,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已經乾涸、風化的石灰華沉積物河床,目前的水量大概只能覆蓋一半的河道。在此大部分的人先左轉向上游的黃龍古寺移動;黃龍古寺據傳為明代所建,又稱為後寺,溝口的羅漢堂則稱為前寺;黃龍古寺主祀黃龍真人,寺前還有民國時期所立的告示碑存留。


  *人山人海的氧吧。


  *乾涸且風化的石灰華沉積河床(左);仍有流水覆蓋的石灰華沉積河床(右)。


  *黃龍古寺。

  黃龍古寺的後方,有個環形的步道,倘若沒有高山反應,從哪一頭走都一樣,但如果有高山反應,建議從古寺右側走,上坡較為平緩。古寺後方溪谷寬闊,且水量不少,比起此時的九寨溝,更有許多不同的小花綻放,增添幾許色彩,水流清淺,和著高海拔的涼風,宛如在冬春之交,一種時間錯亂的感覺。


  *黃龍古寺旁清淺的水流。


  *一些盛開中的小花。

  不久,就會開始看到人潮聚集在幾處較大的平台,而原汁原味的「五彩池」就映入眼簾,是我近距離見過的第一個石灰華階地(中國稱之為鈣華梯池)。想起幼稚園時,曾經在日本沖繩的一個溶洞中看過這一類的地形,但畢竟當時年幼無知,我只記得很黑,洞裡頭涼涼的,然後有水在流,儘管如此,我已經對石灰華階地這種地形有了基本的印象;今日再度見到石灰華階地,又更讚歎了「光天化日」之下的石灰華階地景觀。

  石灰華階地屬於「岩溶地形」的一種,岩溶地形因為最常出現在石灰岩分佈的區域,因此早期常被稱為石灰岩地形,又因為其最早在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一帶的喀斯特地區(Kras,斯洛維尼亞語;Karst,德語)做有系統的研究,因而又被稱呼為「喀斯特地形」;在黃龍溝中的流水因為流經石灰岩區而含有大量碳酸氫根離子和鈣離子,水一流到露天之處,由於壓力變小和水溫升高的影響,二氧化碳大量逸出,水中的碳酸氫根離子和鈣離子開始結合成碳酸鈣,並析出、沉積,成為石灰華;而黃龍溝的水,便來自於溝中五彩池、轉花池後方的「望鄉台斷裂帶」的地下湧泉。

  形成不同的岩溶地形,有不同的環境條件。石灰華階地的原生環境通常為斜坡(但非必要條件),而斜坡上偶爾會有些較小的凸起,當流水遇到這些地表凸起時,會發生「水流變薄」與「流速加快」兩個效應,因此同等體積的水接觸空氣的面積增大,水中二氧化碳的逸散速率加快,而碳酸鈣在凸起處的沉積速度也就遠快於其他位置,而在沉積的過程中,原來的凸起處不斷加高,會使得上述的效應獲得增強,最終形成一個高起的「邊緣」稱作「緣石」(中國稱之為邊石壩)。假若我們將緣石做一縱切面,可以發現緣石的頂端(下圖A點)是生長最快的位置,緣石外圍(B、C兩點)雖然流速較快,但因可能發生斷流,因此石灰華沉積速率略慢;而緣石內緣(D、E兩點)長期浸泡於相對靜止的水中,因而石灰華沉積速率最慢,而形成了內凹的狀態。而流水的速度亦會改變緣石形態,流速越快,緣石內凹越明顯(下圖a角度越小),反之,若是溶洞中滴水形成的石灰華階地,其緣石很有可能是接近垂直的角度。


  *石灰華階地剖面示意圖。(引用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第608期)


  *五彩池,為黃龍古寺後方石灰華階地的總稱。


  *五彩池一景。


  *從較高處的眺望台俯瞰五彩池。

  五彩池以693個石灰華階地所構成,面積約21056平方公尺,是黃龍景區中面積最大的石灰華階地群,由於深居黃龍溝內部,直指雪寶頂,因而又被稱作是黃龍之眼。五彩池的生長速率,與一般沉積型岩溶地形相比,算是非常快的,每年大約可生長3mm之多,但也因此十分脆弱,建議遊客最好不要去輕易的觸碰。由於彩池中的水易散射出藍光,且光線在不同的角度照射時,散射程度亦不同,因此各處的彩池池水顏色似乎也略有改變,因而得到五彩之名。

  離開五彩池,順著環形步道回到黃龍古寺後,便一路沿著黃龍溝往下游走去。此時主要的步道有兩條,木棧道是規劃做下山之用,也會經過所有主要的景點,大多位於黃龍溝的右岸;左岸則是泥土步道,為上山之用,由於大多數遊客都會搭乘索道上山,因此行走的人極少,若想要在溝中享受寧靜,這條上山步道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過黃龍古寺後,突然天氣轉差,我們一望向溝口,發現一到雨牆正往我們所在的地方襲來,數千名遊客正七手八腳地準備雨具。在陽光下拍攝黃龍溝的石灰華階地,自然是色彩飽和度較高,還好方才在五彩池時,仍有些許陽光;這也讓我們再次見識到高海拔地區天氣變換之速。雨勢不小,加上遊客眾多,賞景的興味也就減去不少,途中有兩個深水海子(簸箕海與馬蹄海)就這樣錯過了,更別說離主要步道稍遠的映月彩池,而在步道旁的黃龍中寺也只是照了張相,就速速離去。


  *黃龍中寺。

  續往下行,便來到玉翠彩池。與五彩池最大的差異在於,玉翠彩池的緣石較為寬厚,其上長滿了花草或灌叢,因而水色偏綠,與五彩池的透藍池水大不相同。在黃龍地區,除了原本的地形環境會影響石灰華階地的生成外,生物的作用也不可以被忽略。在氣溫長年處於攝氏20度以下時,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相抵,會吸收最多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呼吸作用反之),因此植物的生長會加速石灰華沉積的速度,也就造成了玉翠彩池的形態。只可惜,玉翠彩池在沒有足夠光線的雨天之中,難以領略其美好,加上雨勢一直沒有減小的跡象,於是也沒拍到什麼照片。

  不久,即來到下一個彩池群「爭豔池」,爭豔池共由658個石灰華階地所組成,面積約20900平方公尺,各個階地大小各異,小至硯台,大至一畝地都有。過了爭豔池後不久則來到「金沙鋪地」,此處不知為何(或許是坡度較陡),並沒有石灰華階地的發育,反而成了非常大片的石灰華沉積河床,好像金色的沙灘鋪滿了地面。


  *爭豔池一景。


  *爭豔池,對岸是上山步道的觀景台。


  *高低大小各異的石灰華階地。


  *有些石灰華階地所在區域有叢林的生長。


  *爭豔池近照。


  *金沙鋪地。


  *金沙鋪地另側一景。

  我們由於過了爭豔池之後轉往上山步道,因此似乎錯過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明鏡倒映池」,不過在金沙鋪地的下方再度接回下山步道,直接來到「盆景池」的所在。九寨溝有個盆景灘,指的是灘面上長出了各種不同的植物叢,像是盆景一樣,而此處的盆景池也是如此,不同的地方在於,此處不是平坦河灘,而是一個一個石灰華階地,真的非常好奇為何這些植物長期泡水,並不會死亡?難不成是因為石灰華沉積覆蓋了根部,因此隔絕了池水嗎?盆景池約有330個階地,面積約20000平方公尺,海拔則已經降至3300公尺,大致在黃龍溝景區的一半位置。


  *盆景池一景。


  *一棵灌木正巧長在石灰華階地的中央,真的有如盆景一般。

  盆景池附近不遠,金沙鋪地的下游處,則有一個瀑布,名為「洗身瀑布」,瀑身有一個洞穴,名為「洗身洞」,洞有多深並不清楚,據說該洞為早期冰河的一處出水口,後來因為石灰華沉澱速度快,因而越來越向外沉積,形成一個內凹的洞穴;而洗身瀑布本身,則是因為底下的空洞過大,導致石灰華沉積體塌陷而產生的,瀑高約10公尺,瀑寬約40公尺。據說附近的藏族僧侶,必須到洗身洞來洗淨身軀,因此得到「洗身」之名。


  *洗身瀑布,中間的小洞即為洗身洞。

  繼續往下行,則會經過另外兩個瀑布型的景點,一為「蓮台飛瀑」,另一個則是「飛瀑流輝」,形態各異。蓮台飛瀑高差約45公尺,但瀑長超過160公尺,屬於一個斜瀑,瀑身有許多球形的石灰華沉積,球形沉積推測是冰河作用所堆積的碎屑,逐漸被石灰華所包覆而成。飛瀑流輝則是從石灰華階地的緣石流下,高約14公尺,寬達68公尺,據說在豔陽照耀下氣勢非凡,今日來此雖然少了些金光閃耀,不過也還算能領略那股氛圍。


  *蓮台飛瀑的球狀沉積一景。


  *飛瀑流輝,一絲絲的水流使得景觀顯得相當特殊。

  飛瀑流輝的下方,則有一片較大的靜止水面,是一個大型的石灰華階地,名為「瀲灩湖」,其特色為池中長了各式藻類,加上一旁的樹木倒影,使得水色看起來是翠綠,與石灰岩地形區常見的藍色大為不同。瀲灩湖的綠,用眼睛看比較真切,像是寶石,而非死板板如台灣大部分河湖的綠色,清澈見底,雖然陽光不賞臉,但仍舊翠綠,是我覺得本次在黃龍溝中,最吸引我的色彩。

  沿著步道繼續下行,約在海拔3100公尺處,看到黃龍溝海拔最低的景點「迎賓池」,該池名稱由來即因最靠近溝口,乃迎接遊客的第一個景點。面積較小,約9600平方公尺,亦由350個左右的彩池所構成。我們在迎賓池處稍作停留,此時也很幸運的雨過天青,陽光再次灑落,因而又再一次看到了不同的水色。


  *瀲灩湖,眼見的綠比照片漂亮許多。


  *迎賓池一景。


  *迎賓池的石灰華階地景觀,因流速、流量的差異,而出現高度、厚度不同的緣石。


  *迎賓池一景。

  迎賓池不遠處即黃龍溝溝口,此次全程約耗時5小時,雖然有些景點沒看到,但我們走的速度算是很慢,且有許多水景的拍攝必須閃避人潮,因此一般遊客5個小時遊黃龍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以景觀來說,黃龍溝約4公里長,卻分布著三、四千個彩池(石灰華階地),還有不少的高山植物景觀,是非常值得熱愛大自然的人前來一遊。但是幾乎有90%前往九寨溝的旅客,也同樣的會到黃龍景區一遊,這樣的遊客數在九寨溝,由於幅員廣大、分流又做得好,因此不會顯得太過壅擠;但黃龍溝中就顯得人潮洶湧,步道經常是塞得滿滿的,且不知為何,在九寨溝中表現出高格調舉止的大陸遊客,在黃龍溝中又恢復本性,舉凡垃圾、吐痰、或者離開棧道踩到石灰華沉積上,又或者在遊玩的過程中大開音響,一群人唱著他們的「紅歌」(我個人非常討厭在野外聽到某些人大開音樂或廣播),都會讓此處的景觀與生態受到嚴重干擾,更何況我們的到來本來就是干擾了。

  在這邊呼籲所有準備前往此種岩溶地形景觀區的讀者,不要破壞了如此特殊而美妙的地景,石灰華沉積因為速率較鐘乳石等快上許多,因而質地脆弱,一腳踩下去,可能就會有無可彌補的傷害。

  此外,黃龍景區也受到自然環境改變的影響,此處的石灰華之所以呈現金黃色,而非一般見到的白色或灰白色,主因在於許多附著其上的藻類;因為地形、氣候以及水文條件的改變,黃龍溝的水量更形減少,許多現在無法有水體覆蓋的石灰華附生藻類因而死亡、碳化而成黑色,嚴重破壞了景觀。在黃龍附近的另一個景點「牟尼溝」,據傳便是因為泉水流經處有一石灰岩洞塌陷,地表水變成伏流,而使得原本發育的石灰華階地變黑、風化而損毀。


  *乾涸的石灰華階地。


  *沒有水覆蓋的石灰華灘地,已經變黑且脆裂風化。

  這個世界上的石灰華階地景觀還相當的多,諸如著名的土耳其棉堡、雲南白水台,或是一些溶洞之中出現的石灰華階地,只要想到這些地形得來不易,需要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以及水的流速、流量等,甚至是生物的生長,全部都配合得剛剛好,才有可能出現眼前的景觀,因此每個石灰華階地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請大家共同保護大自然所生成的奇蹟,把這樣的景觀資源給更多人一同讚嘆。


一、參考資料
1.黃龍-風景區網頁
2.黃龍地質科學考察
3.九黃成都記行(六)~彩池生死
4.單之薔,2011,〈鈣華、梯田-中國的兩種珍稀景觀〉,《中國國家地理》,第608期。


2011.07.14造訪
2011.08.2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