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野地旅0419:犁舌尾聚落[新北三峽]


  *犁舌尾聚落中的主要道路,建築大多沿著這條小路興建,有種老街的感覺。

  犁舌尾位在新北市三峽區,是大豹溪(三峽溪)沿岸的一個小聚落,由於鄰近我的碩論研究區,因此經過的次數不少,但也因為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前往研究區調查、訪談,所以經過了這麼多次,卻不曾到裡頭走走。這次藉著沈老師帶博士班地理野外實察的課程,我也順便來到了此處「尾隨見習」一番,博士班的課程考察與大學部真的相當不同,以前總是老師沿途講個沒完,博士班則是老師幾乎都沒有開口,全憑學長姐事前的準備與現場發揮!


  *三峽區犁舌尾附近地圖,紅色圈為犁舌尾所在。

  犁舌尾所在的地方,在清乾隆年間為撥給平埔族的「養贍樸(應為貝字邊)地」,與十三添(現稱十三天)、打鐵坑合稱十三添,主要的地權是屬於龜崙、南崁、坑仔三社。這些平埔番社到十三添的原因,是為了「設隘防生番」,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時所繪製的《臺灣輿圖》中,三角湧以南便為泰雅族大豹社所在的生番地,以土牛紅線劃分之;林爽文事件平定(1778年)後,為免漢人繼續進入山區,也避免生番出草,遂將平埔族熟番移置漢人與生番之間,並給地屯墾,是為熟番「保留地」。

  雖然此處地權屬平埔族熟番,但由於龜崙等社社地距離十三添十分遙遠,因此此處的開墾主力,仍以漢人為主,《淡水廳志》的記載中,便提到乾隆年間已有漢人入墾,主要是祖籍福建安溪人,漢人開墾熟番保留地與生番地之間的十三添地區,為了防止生番出草,便設置「民隘」防番,而設隘之人所屯墾的地,便稱為隘墾地;由於地處漢番交界,衝突時起,拓墾者向安溪人陳廷耀等人借錢開墾,卻因變動經常無力償還,而隘墾地限於法令禁止買賣,遂於光緒十一年(1885)議定契約,由陳家獲得十三添地區的永久耕作權,自此此處的地權為陳家所有,約在今日添福里、嘉添里一帶。

  由於犁舌尾聚落「隘墾區」的性質使然,學長姐們推論此處很有可能是當年隘寮所在地,從今日聚落的幾個特徵,可大致佐證犁舌尾聚落的「武裝特性」。首先是這個聚落有很多曲折的窄巷,且家戶都會蓋到窄巷之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的城門,一開始我覺得這個沒什麼,但後來想想,犁舌尾的窄巷和其他一般漢人聚落的窄巷最大的差別,其實並不在於其曲折、有房屋蓋到上面,而是「人們似乎很依賴這些窄巷進出」,因此這些窄巷口真的有如城門一般,或許是以前聚落的防禦性格,到今日仍留存吧。


  *犁舌尾聚落的窄巷。

  第二個可能為武裝聚落的特色,則是聚落仍保存著一些屋門朝聚落內,牆朝外的房屋,有點像是早期閩南人的合院建築或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此二類建築也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好幾戶的門口都對著同一個小小的天井,也有些類似今日的「門禁社區」一般,想要走近一瞧,還真覺得裡頭似乎有可能就射出兩支弓箭一樣的具有敵意。


  *看似來到巷底(左),其實轉個彎還別有洞天(右),像是個門禁社區一樣。

  第三個可能為武裝聚落的特色,則是這個小小聚落中遍佈著許多井,且這些井都位於聚落中央的位置,推測是萬一遭到敵人包圍,仍可維持聚落內的用水無虞。這一點是最能說服我犁舌尾具有武裝守隘聚落性質的一項特色。


  *位於聚落內部的一口井。


  *位於聚落主要道路旁的另一口井。

  第四個可能為武裝聚落的特色,則是學長姐觀察了犁舌尾聚落外圍的道路之後,發現為一橢圓形,也剛好在這橢圓上的某一處發現了小片竹林生長,推測有可能是「竹圍」的殘址;早年的聚落為了防範外敵,或建造城牆(如客家六堆、板橋林家花園附近等)、或種植刺竹形成竹圍(規模較大者如早期竹塹、噶瑪蘭廳治)。不過這點我仍存疑,原因有二:其一是該處現存的竹子並非刺竹,可能不像刺竹那麼有利於防禦;其二則是犁舌尾聚落東側的道路(即北111線、添福路),在日治時期其實是通往今日大豹溪沿線煤礦坑的「炭礦用台車鐵道」,我推測道路的線形其實是形成於日治時期,而非早在犁舌尾聚落發展時就已成形。


  *橢圓形的聚落外圍道路線形。


  *聚落外圍道路的一小片竹林。


  *大正十年(1921)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上,犁舌尾聚落東側往南延伸有炭礦用台車鐵道,即今日的北111線道路所在,推測為影響十三添地區道路線形的主要原因。

  第五個可能為武裝聚落的特色,則是這整個聚落都位於大豹溪畔較高的河階地上,一旁的河階崖讓這個聚落有種易守難攻的態勢。不過這點我有不同的看法,畢竟河階崖之下的平坦地,雖然現在看起來好好的,不過難保大洪水時不會淹到,選擇「臨水高地」居住,其實一直都是漢人們心中的首選。倒是學長姐提到可能有渡船頭,這我是相信的,只是暫時沒有證據囉。


  *河階崖,落差蠻大的。

  看了犁舌尾聚落可能的「武裝性格」之後,我們還是放鬆心情在聚落內走走,其中聚落的主要道路經過之處,頗有老街的感覺,還留有數間磚造房屋,讓這個小聚落看起來比想像中的更有歷史厚度。聚落主廟為添福宮,為土地公廟。不過學長姐指出,此處仍為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的祭祀圈範圍。


  *添福宮。


  *主要道路上的磚造房屋。


  *主要道路上的街屋一景。

  聚落外圍,則分布著一些零星的墳墓,包括在犁舌尾7-11對面的一座較為精緻的陳有思墓,以及更遠處的三峽區第七公墓,從墳墓的姓氏、祖籍等大致可以看出一些聚落人口組成的蛛絲馬跡,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個公墓原來其實是陳氏家族墓地所在,畢竟此處在光緒年間已盡為陳家土地;如今墓區入口的告示牌上還清楚的寫著此處為私有產權,屬「陳聖王祭祀公業」,並規定公墓之內不得建造家族塔(因為已有陳家族墓在此)!


  *陳有思墓,為同治年間所建,墓碑上書祖籍清溪,即福建安溪。


  *陳姓族墓。


  *公墓入口的公告為陳聖王祭祀公業所立,為私人產權。


  *公墓注意事項第六點明訂「不得建造家族塔」。

  看到這裡,犁舌尾這個小聚落大概也是走的挺徹底的,這讓我回想起兩年多前在修陳國川老師的區域地理學時,老師要我們把研究報告的區域「走過一遍」,會比較有感覺,當時在桃園的大溪老街已經有所感觸,但畢竟那裡是個研究已經很充分、而且人潮眾多的地方,早已受到大家的注目;這次在犁舌尾這個外地遊客都只會停留7-11的小聚落,給我的收穫又更多於當年的大溪老街,我想學長姐引領入門是很重要的,不過在被引領的過程中,其實發現自己過了這兩年,也更能夠觀察到一些蛛絲馬跡,雖然可能無法像學長姐一樣很具體的說出觀察到的現象,代表著什麼意義,但經過這次的練習,我想以後對於聚落的觀察,想必能夠更為深入了。

  除了地理人的觀察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在犁舌尾,我再度體會到「地理其實就是看世界的方法」,然後看世界,有好多種方法!


一、參考資料
1.新北市百科知識庫-十三添養贍地
2.中央研究院-百年歷史地圖


2011.11.19造訪
2011.12.30完稿

1 則留言:

  1. 看到此份資料,對於當地子孫的我感到真是不如您們。如今生活在這土地許多人確受到拆屋還地的要求,若是這些地上物拆光了那這些史蹟也就跟著不見。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