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

野地旅0587:八斗子尖山子鼻望幽谷步道[基隆中正]


  *尖山子鼻望幽谷步道海岸一景。

  今年大年初一,是個難得豔陽高照的日子,台灣北部脫離了長期的濕冷狀態。正好這天我們家決定走濱海公路回宜蘭,便想在途中選個未曾去過的地方走走,此時我想到了某年曾經造訪,但只走了一小段海岸的尖山子鼻(野地旅0209尖山子鼻淺遊),三年多就這樣過去了,一直還沒二度造訪此地,趁著年節好天氣,來到這邊一窺究竟。

  說到尖山子鼻,可能很多人會一臉狐疑地問:「到底是哪裡?」但是講附近的另一個地名,那麼大部分北部人應該都會聽過,也就是「八斗子」。八斗子此地原本並沒有那麼大片的平地,在日本時代時為了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因而填海造陸,形成了現在濱海公路所走過的平坦地區。今日北部火力發電廠已經改為海科館,海科館的建築中還保存著原本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建築結構,值得大家前往參觀。但這次我們沒有進入海科館,有關北部火力發電廠的介紹,就留待之後再來分享吧!

  尖山子鼻東側為長潭里漁港和望海巷漁港,西側則是八斗子漁港和碧砂漁港,四個漁港之間則是高約百來公尺的小山丘,主要由大寮層砂岩所構成,塊狀的砂岩十分堅硬,並且受到地殼擠壓導致傾動,岩層略為向東南邊傾斜24度,形成向海的一側有陡直的崖壁,但向陸地的一側則顯得較為平緩的單面山地形。單面山上有步道,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望幽谷步道」,從八斗子漁港旁的油庫、海科館旁以及望海巷漁港方向的潮境公園停車場旁,都可以登上望幽谷步道,一覽尖山子鼻的海景。


  *望幽谷步道地圖。

  我們選擇了潮境公園停車場旁的步道口,從尖山子鼻的東側開始爬上,這一段路比較陡峭,不過步道還算好走,十來分鐘後,就可以抵達山頂,此山有名「七斗山」,不知道與八斗子兩地名間到底隱含著什麼典故?山頂是一大片平坦的觀景台,擁有接近360度的景觀,往東南可以眺望深澳灣,往北方則可看到基隆嶼(野地旅0488基隆嶼。解說牌上甚至還說可以看到北方三島,參見野地旅0497前進北方三島(一)-彭佳嶼0498前進北方三島(二)-棉花嶼與花瓶嶼),往東北則可以看到基隆市區、甚至石門一帶的海岸,這一段海岸線岬灣相間,可以清楚的看到野柳岬橫亙於海面上。碧海藍天,景色迷人。


  *登上步道的過程中,兩側是副熱帶海岸林。


  *尖山子鼻山頂觀景平台,視野遼闊。


  *遠眺基隆嶼。


  *尖山子鼻半島的東北角,曾做為垃圾掩埋場使用,即這片人工鋪平的地區。


  *尖山子鼻海景。


  *往東展望深澳灣,對岸岬角為番仔澳半島(野地旅0535三訪番仔澳0413再遊番仔澳半島0250番仔澳),番仔澳後方高聳的山體則是基隆山(野地旅0412大肚美人基隆山)以及九份地區。


  *往西可以眺望八斗子漁港港口,以及遠方的和平島(野地旅0214和平島海岸),照片中間三根煙囪則是協和火力發電廠(參見野地旅0213白米甕砲台)。


  *碧砂漁港岸邊可以看到砂岩層略為傾斜,形成單面山的模樣。山腳下有一條長長的帆布蓋住山壁,那就是去年基隆落石差點砸到車子的地方,避免雨水持續沖刷,先用帆布蓋住。

  繼續往八斗子漁港油庫的方向前進,人潮越來越多,湛藍的海岸也吸引了許多遊人的目光,此處的各個高點、觀景台和道路,似乎都是由以前海岸的碉堡及聯絡道路改建而成的,因此無論走到哪裡,都有絕佳的視野。我們想了想,不願回頭走原路,因此趁著此時看起來風平浪靜,又剛好處於退潮時期,想從海邊走近路繞回去停車的地方。望幽谷就在尖山子鼻的西側,其實就是個小小的山谷而已,但因為這個山谷的開口正對大海,還能看到基隆嶼,景致特別,因此特別起了個名字;望幽谷雖美,但那階梯實在是太礙眼了,不知為何將整個階梯漆成純白色(但老實說,其他顏色可能也沒有比較好),豔陽之下讓人睜不開眼睛。


  *通往觀景台的路,看似是以前的戰備聯絡道。


  *望幽谷,這個白色的階梯實在突兀了些,豔陽下好刺眼。


  *尖山子鼻北側的海岸,有一片小小的天然水池與大海相連。


  *水池底部也都是略略傾斜的砂岩層,其中一層的頂部露出了海面,形成隔開水池與大海的小屏障。


  *一旁的高地上有造景。


  *高地俯瞰八斗子油庫。


  *八斗子港灣外的碉堡,視野絕佳。

  順著階梯,很快的我們就來到了尖山子鼻的海岸邊,有一些年輕人在戲水,我們並沒有去玩水,而是小心翼翼的從一旁走過,要繞回停車場。此處在大潮時應該是會被海浪打到,山壁之下多有落石,是單面山逆向坡容易出現的崩壞地形型態,一些落石掉在水池中形成倒影,也頗有一番風味。只是此處大概因為長期受到海水影響,地表濕滑,走路要相當的小心。越過水池後,就來到了垃圾掩埋場的邊緣,要爬上那水泥護岸。此處是我國小時,跟隨「玩石家」的活動,到了此處的大寮層岩層上,敲鑿一些化石,此處除了常見的貝類(有許多漂亮的扇貝)化石之外,還有海綿化石,以及一種特屬於大寮層的「指相化石」,拉丁名為Ditrupa sp.,是一種外型細長的蠕蟲,當年挖了不少回家,都成了今日獨特的回憶。

  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挖化石,而是一旁的海蝕溝。當年年幼的我,看到海蝕溝內有個馬桶刷的頭,但顏色很特別,是橘、黑相間的,體積似乎也比一般的馬桶刷來的略大,於是就多看了兩眼,沒想到這一看,發現這馬桶刷會動!原來是一隻活生生的大海膽!那次之後,已經沒有印象在北海岸還看過海膽,更別說是那麼大隻的了,連在水族箱中都沒有看過。


  *來到岸邊,水池與尖山子鼻北側的陡峭懸崖。


  *從岸邊的落石上可以發現一些生痕化石。


  *池中有許多落石,且上面還有一些球狀結核跟風化窗微地形的發育。


  *從水池內側的岸邊走回停車場,這也是一片傾斜的砂岩層,越靠近海邊受到侵蝕越嚴重,因而有比較多的裂隙。表面長滿了藻類,走起來頗為濕滑。


  *水池一景。水池內部海浪會被前緣的底岩消耗掉一些能量,因此可以留下一些細小的沙子,堆積成小片沙灘。


  *大寮層的貝殼化石富集層。


  *尖山子鼻海崖下方大小混雜的落石堆。


  *尖山子鼻海岸,略為傾斜的砂岩層構成了此區最主要的線條。照片右側就是當年採集化石的地方!

  尖山子鼻的景致一切都好,卻有一個最大的毒瘤,那便是位於半島東北角的垃圾掩埋場。如今垃圾掩埋場的海岸護岸已經整修,期望不要讓垃圾再進到海裡面,表面也覆土種草,讓人們看不到垃圾。但這種作法都僅只一時,治標不治本。習慣眼不見為淨的我們,是否有那個能力與動力,將此處的垃圾移走,當年,垃圾焚化不普及,環保意識未抬頭,垃圾被選在海陸交界的畸零地掩埋,案例所在多有,基隆、桃園、花蓮等地,海岸邊都曾有過垃圾掩埋的紀錄,而垃圾也就隨著浪潮的拍打,進入了海洋世界中,縱使現在的護岸做得再好,總有一天仍將會是海浪勝出,因此,不將這些垃圾掩埋場的垃圾移走,台灣的海岸環境治理永遠都只是空頭支票。

  各位,我們或許沒有能力自己移走這些垃圾,但我們可以發揮影響力,教育社會、向政府施壓,而不要只是滿足於,參加可能只有一年一次的淨灘活動,撿了個滿頭大汗,回頭一看,浪一拍,垃圾又上岸了。希望所有來到尖山子鼻、八斗子、海科館或潮境公園的遊人,都能看到這一片垃圾場的虛偽外表下,還有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如果所有人都能深切的知道,並付諸行動,減少製造垃圾、施壓政府恢復環境,那麼有一天,說不定我們可以再見到尖山子鼻東北角,那雄偉的海崖下方,是直接與海相連的。那時,我們的人心也就跟自然相連了!


  *海崖下方的景觀工程,改變不了此處是垃圾掩埋場的事實。


  *何時我們能再見到,海崖與海相連呢?


  *讓我們許下一個願望:未來我們的孩子結交了男、女朋友後,能在天然海岸上手牽著手,感受自然的美麗,而不是走在垃圾堆上。


2014.01.31造訪
2014.03.13完稿



1 則留言:

  1. 根據海科館工作人員表示,當年爭取海科館留在基隆,為了滿足計畫腹地至少10公頃的開發條件,北火電廠一旁的垃圾掩埋場被納入計畫中,潮境工作站在地下室養殖用水來一旁的海灣,海水能養魚表示水質有一定的品質,潮境工作站可預約參觀。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