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野地旅0766:善化牛墟與老街[台南善化]

  *善化牛墟。

  前一天去了現存三大牛墟之一的北港牛墟(野地旅0765北港老街區史蹟巡禮),但沒查好時間所以撲了個空,於是和伊真計畫隔天要真的去找個牛墟來逛,順便慶祝一下伊真生日。預計前往的日子是25號,經查之後是輪到台南的善化牛墟開市,於是就在善化附近落腳,準備隔天一早去逛逛牛墟。

  牛墟開市時間約是上午八點至十二點,但貪睡如我,抵達牛墟時已經是上午十點多,不過整個牛墟還是人聲鼎沸,在路邊找了一處收費停車場停妥車後,就進入市集走走。牛隻交易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十分稀少,作為農業動力,早有各式機械取代,作為食用肉品來源,目前更強調集中、衛生與人道電宰,也幾乎沒有在牛墟中進行屠宰作業的情境了,更別說歷次口蹄疫等疫情影響,使得牛隻等牲口買賣必須要有更嚴謹的管制;因此儘管市集還在,但絕大多數的攤商都已成為一般早市的攤商,說到我們看見什麼跟牛有關的買賣,大概就是台南著名的牛肉湯吧。

  善化牛墟(或稱灣裡牛墟)較為明確的記載,大約始於同治九年(1870),不過也有一些資料認為墟市更早出現,甚至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初期;日本時代一開始可能因戰亂未平的關係,牛墟曾短暫廢止,但在明治二十九年(1896)五月復市,牛墟的位置在今日善化市區西南角,至今仍留有牛墟的地名;但隨著市街擴張,原本是位於聚落邊緣的牛墟,逐漸被市街所包圍,為了環境衛生等理由,於民國七十六年遷移,再隨著土地使用條件改變,又有三次遷移,才遷至今日善化市街西北方的位置。

  *喝牛肉湯,來晚了人潮已散,還好還有得喝!

  *路邊蒜頭現剝現賣!

  *賣小鴨,好萌喔!

  *牛肉攤。

  *牛肉攤。

  *人潮洶湧的牛墟。

  *人潮洶湧的牛墟。

  逛完牛墟,驅車回到善化市區走走。善化也有一條不算太短的老街,即今日慶安宮前的中山路,這也是一條非常熱鬧的市街,從日本時代的地圖可以知道,自慶安宮沿著這條老街向東行,就可以來到手押台車道的場站,成為地方的交通樞紐與貨品集散地,約位於今日中正路與中山路交會處附近,該路口以西的中山路,就是以前的手押台車道線跡,終點位於善化火車站。密集出現街屋的老街位置大約在中正路以西,慶安宮的西側與南側的巷弄中仍保留了大量合院建築。

  *善化市街(左)與縱貫線鐵路(右)間有手押台車道和道路連結,即今日中山路西段(此為套疊1928年出版之臺灣地形圖與Google地圖)。

  
  *一棟合院建築馬背側面山牆有類似劍獅的式樣。

  *善化老街一景。

  *善化老街一景。

  *善化老街一景。

  *善化老街一景。

  *善化老街一景。

  *善化老街一景。

  老街的核心是慶安宮,據傳崇禎二年(1629)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此建立了教堂,目前廟前仍有荷蘭井遺跡;清初改建為諸羅文廟,同治元年(1862)的地震震毀後重建,迎府城大天后宮之香火而成為媽祖廟,定名慶安宮。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征台之役,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紮於慶安宮旁,因此在昭和十七年(1942)擴大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紀念地時,將慶安宮拆除,後於民國三十六年以老建材重建慶安宮。慶安宮主祀媽祖,同時祀奉有五文昌,後將明末來台文人沈光文合祀成為六文昌,但不久後引發爭議,最後仍將沈光文移出,並在不遠處建立沈光文紀念館。目前慶安宮為市定古蹟。

  廟內比較有趣的文物,是一方寫有「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皇帝萬歲牌,據傳是康熙所賜,原藏於附近的關帝廟,關帝廟毀壞後才移來慶安宮;不過根據一些人的調查,皇帝萬歲牌通常不是皇帝所賜,而是鄰近仕紳共同發起的較有可能,目前類似的皇帝萬歲牌還可以在淡水福佑宮、新港水仙宮、大社大覺寺見到。

  *慶安宮外觀。

  *廟門前供兵馬使用的馬草水。

  *古老的石獅。

 
  *龍門與虎門旁的泥塑,非常精美!

  *廟內的泥塑,真是藝術殿堂。

  *應該是圓形藻井,不過放了個八角框。

  *正殿。

  *古匾。

  *古匾。

  *皇帝萬歲牌。

  九月底,天氣還是相當熱,慶安宮旁的冬瓜茶是消暑聖品,喝了一杯不夠,再來一杯,為這天早上的善化之行畫下句點。

  *善化牛墟與老街地圖。

一、參考資料
1.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 1680-1790,頁19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09.25造訪
2017.10.2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