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

野地旅0779:港仔沙丘[屏東滿州]

  *港仔沙丘,是一大片連綿不絕的沙丘地景。

  2017年和伊真的環島之旅,來到了恆春半島的東半部。由於南迴公路並未到安朔以南的地區,所以來到這裡的機會並不多,反而更想來。沙丘地形在台灣並不少見,但因為沙子組成的沙丘較易施工移除,所以台灣許多大規模沙丘,已經消失或者受到大量人為影響。相較之下,位在滿州鄉境內的港仔沙丘,仍然顯得相對自然,因此我們這趟也有來此蒐集教材的感覺。

  一般而言,沙丘的天然形成條件,包括必須要有充足的沙源、強勁的風、足夠的堆積空間、以及偏乾燥的氣候。受季風影響的台灣,儘管雨量多,但其實也有時間不算短的乾季。以沉積岩為主的地表受到河流侵蝕後,帶到海岸成為漂砂堆積在海灘,乾燥後再由海面上的風帶到內陸堆積。由於此地的主要風向大約是東北風,觀察港仔沙丘的稜脊走向大致與風向相近,推測可能是拋物線狀丘形式的海岸沙丘。

  海岸沙丘上常有植物生長,這些植物會使得底層的風速減弱、捕獲由風帶來的沙子,進一步堆高沙丘。植物被沙埋住後,又會繼續向上生長,最終沙丘變得高大,植物也變得繁茂。當植物的覆蓋量達到一定程度,沙丘就不容易再受到尋常風的影響,而從高活動性的活動沙丘轉為固定沙丘。在港仔,有些沙丘的高度超過20公尺,綿延整個港仔海岸線約3公里。

  *遠眺港仔沙丘,非常壯觀。

  *高聳的沙丘稜脊的地方有一些植物。

  *一旁沙灘上有被掩蓋的碉堡,顯示這裡的地形變遷速度很快。

  *港仔溪,入海口處受到海流影響堆積成沙堤,使得河流不易流出,幾乎形成沒口狀。

  *其中一條沙丘稜脊上。兩側略有乾沙下滑形成的乾流,照片左側則有前幾日下雨後,正在變乾的沙與風作用所形成的一些風成波紋。

  *波紋,計算這些風成波紋的高度、測量風速等數據後,可以反推帶動沙子的地面風厚度。

  *經過堆積、重壓的沙子也會出現成層的堆積構造,表層則因重力關係出現乾流下滑。

  *數條稜脊平行發育的港仔沙丘。

  *愈內陸的沙丘植被愈多,逐漸變成固定沙丘。

  港仔沙丘又被取名為「九棚大沙漠」,對於沒有真正沙漠環境的台灣來說,這個名稱頗吸引人的,因此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此地最著名的遊憩活動大概是沙灘越野車,但這些活動其實會造成沙丘上植被的破壞。就算已經成為固定沙丘,一旦植被遭到破壞,很快就會在裸露的位置形成風口,並且快速侵蝕,影響整個沙丘景觀。因此,如何設定遊憩活動的合理範圍,是維護這個台灣目前最天然大型沙丘的重要任務。

  *港仔沙丘地圖。

◎備註
原文推測為縱沙丘,但觀其恆常風向與沙丘外觀,亦可能為拋物線狀丘。


一、參考資料
1.王鑫,1998,地形學,聯經。


2017.02.04造訪
2019.04.11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