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野地旅0373:鄭崇和墓[苗栗後龍]


  *哈,猜猜我是誰。我是石虎,辟邪看我!

  講到鄭崇和墓,和它真的有一點緣分。四年前,我還是大一小朋友的時候,黃朝恩老師的地質學考察,就曾經「經過」鄭崇和他家門口,還剛好被紅綠燈攔了下來,讓我拍了一張照片。四年後,我已經是沈淑敏老師地形計測與實察的課程助教了,這次因為有同學需要補給食物飲水,司機大哥便把車子開到後龍的7-11,車子就停在鄭崇和他家門口,睽違四年,終於有機會近距離欣賞。

  先說說鄭崇和是何許人也。講他本人,可能認識的不多,但若講到他的兒子,那可就鼎鼎大名,至少研究台灣史的人一定會知道他,原來鄭崇和就是台灣第一位進士鄭用錫的老爸。鄭家於明朝末年遷移至浯江(今日金門),乾隆三十九年(1774),福建地區人滿為患,生活不易,年僅十九歲的鄭崇和便隨叔父輩來台拓墾。最初拓墾的位置在苗栗後龍,乾隆五十四年(1789)轉至竹塹(今日新竹)地區,逐漸成為竹塹地區屬一屬二的大家族。道光三年(1822)鄭用錫進士及第後,鄭家分別在金門與新竹北門附近興建鄭氏家廟,今日仍可得見。

  鄭用錫之所以能成為台灣第一位進士,其實與鄭崇和本身亦是讀書人有關,只是鄭崇和屢試不第,最後只捐得一個監生,但歷史上頗有記載。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進犯淡水廳,鄭崇和奉檄招募鄉勇防禦;此外,閩粵械鬥時有所聞,鄭崇和也經常居中協調;也曾為了防禦生番襲擊而設隘守備;而新竹孔廟也是鄭崇和捐鉅款,並命鄭用錫監造而成。

  鄭崇和逝世於道光七年(1827),享年七十二歲,鄭用錫選定於苗栗後龍十班坑造墓;五年後,道光皇帝追封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並入祀鄉賢祠。現在的墓則是同治六年(1867)時所重修,並將其夫人合葬於同一墓穴中。民國七十四年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後來因道路拓寬,而向旁邊遷移至現址,並進行整修,於民國八十七年完工。


  *鄭崇和墓位於後龍溪南側,省道台六線接近台一線交會處。

  鄭崇和父以子貴,死後被追封為從二品官員,因此墳墓的修建格局在台灣相當少見,墳墓本身呈三進格局,墓埕上則有「石象生」的設置,所謂石象生即為兩兩成對的石人、石馬、石羊與石虎等,其中石人的設置必須官居二品以上;台灣本島除了鄭崇和墓外,就只有其子鄭用錫以及王得祿(一品武官)的墳墓有配置石象生。不過或許因為是死後追封,鄭崇和墓比起《大清會典事例》的規格都來的小些,雖然如此,格局仍相當完整。


  *墓旁的神道碑(左);墳墓正面(右)。


  *墳墓格局,石象生由內而外順序為文武石人、石馬、石羊與石虎。


  *墓碑,左右有肩石穩固,上方碑頭凸出保護碑文不受流水侵蝕,後有墓龜。


  *文石人,石象生格局為左文右武,我忘記拍武石人(左);墓手上的石獅(右)。


  *石馬,傳說為亡者的坐騎,鞍韀腳踏俱全,採立姿。


  *石羊,取「祥」之意,一般採跪姿。


  *墓前有石望柱一對以及旗杆座數個,石望柱上書「恩受榮封更手枍榆俎豆,慶餘積善已看蘭桂科名」。


  *墓手上也有相當多精緻雕刻,有麒麟、金瓜(招財)與葡萄(多子多孫)等圖案。


  *墓塚外側有排水道,避免積水。


  *整體形制。

  鄭崇和墓雖然面積不比台北內湖的林秀俊墓(野地旅0308林秀俊墓)和高雄苓雅陳中和墓(野地旅0316陳中和墓),但其建築的精采程度,絕對不輸上述兩者。看了這麼多先人墳墓,其實並不會感覺到任何的害怕或不吉利,反而覺得這些墳墓都是漢文化的具體表現,以及藝術的遺產。鄭崇和墓給我的感覺,就是數件優越的石雕作品集合放置於此,以墳墓的形式表現而已。

  寫完這篇,讓我覺得有機會一定要去探訪一下鄭崇和他兒子,也就是鄭用錫之墓,還有台灣最高一品武官王得祿的墳墓,必定也都是藝術上乘之作。你問我會不會怕,我認為只要是抱持著虔敬的心去體會與認識,墓主必定不會為難的。


一、參考資料
1.美美旅遊-鄭崇和墓
2.劉榮春等,2005,《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縣文化局。


2011.05.22造訪
2011.06.1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