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

野地旅0411:黃金十奇之金瓜石社[新北瑞芳]


  *金瓜石社拜殿與本殿殘跡,前方有一對台灣礦業株式會社奉納的石燈籠。

  小時候看不少西洋史的「童書」,講到希臘神話,總不免要來張雅典衛城的帕德嫩神殿插畫,在山丘上,仰之彌高,殘存的希臘式建築列柱、完美的黃金比例與數千年的歷史滄桑,配上灰白色的大理岩建材,不曉得這是多少人對於古希臘文明的第一印象?對我而言,那成排的列柱展現的穩定感,配合高高在上的地勢,確實別有一番懾人的氣息。直到數十年後我讀了地理系,才在文化地理課程中,潘朝陽老師說出了「神聖空間」一詞,我才能把這種感覺用具體的文字描述-是一種被營造出來的、搭配信仰的敬畏空間感。

  很不幸的至今我還沒能踏出東亞、東南亞一步,最遠只去過泰國普吉島和印尼泗水,自然是無緣親自瞻仰希臘時代的傑出建築藝術,不過生活在福爾摩沙寶島,有時真的會發現這些美麗的事物,台灣也有,只是可能規模小一點。國小四年級時,第一次來到金瓜石社,當時做了什麼事情已經毫無印象,但就是記得金瓜石社也有美麗的列柱,而且有個美麗的別名「黃金神社」。這麼多年過去始終沒有機會二度造訪金瓜石社,縱然已經走到了他的腳下。

  這次原訂是要攀爬無耳茶壺山到半平山的稜線,山界前輩林宗聖將這條稜線列為「黃金十稜」之一,據說觀看東北角岬角海岸的角度,比擁有一等三角點展望的燦光寮山頂還好,讓我心嚮往不已,無奈這天雲層頗低,標高599公尺的無耳茶壺山已是若隱若現,更別說標高713公尺的半平山,當下只好打消了登半平山稜線的計畫,但心有不甘,便到金瓜石社一遊。

  金瓜石社位於現在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的上方,鄰近太子賓館,由本山五坑的旁的步道爬上內九份溪谷可通往金瓜石社。最初金瓜石社是設於今日的本山地質公園處,始設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社內祭祀金山彥命(冶金守護神)、大國魂命(開拓三神之一)、猿田彥命(交通守護神);昭和八年(1933)才遷至現址,沿途的步道大致仍保留金瓜石社表參道的形式。


  *本山五坑,位於黃金博物館旁,現在可以入內參觀,還沒進去過。


  *金瓜石社表參道,古樸的石階配上略帶滄桑的石燈籠。


  *不久抵達第一座鳥居,其前後各有一對石燈籠,前方的石燈籠保存算完整,後方的則只剩下殘件。


  *第一座鳥居後方由中夫坑所獻的石燈籠基座殘件。中夫坑有可能是坑道名,例如九番坑便被稱做國英坑一般,但不知是何者?[註1]


  *回望鳥居與內九份溪谷。


  *右手邊高處就可以看到金瓜石社拜殿與本殿的基座,是人工壘石而成。

  步道一直往上可通往草山戰備道(野地旅0312草山戰備道與燦光寮山),金瓜石社則位於右手邊的岔路上,路口便可看到兩個大型的水泥洗石子人工建物,是大型的旗竿座,上方還有鐵製的固定裝置,以抵抗東北角的強風。這條岔路兩側有許多不知名的人工建物在地上,大多僅存殘跡,不仔細看還難以發現。不久後,第二座鳥居出現在眼前,標識著金瓜石社已經到了。

  這幾座鳥居、石燈籠大多寫著昭和十二年(1937)的字樣,不知為何比神社自本山遷下來還晚了四年,可能是陸續建造的。過了第二座鳥居,就進入了神社內苑的部份。神社長而陡的表參道,讓參拜者辛苦往上爬並抬頭仰望,且能逐漸沉澱心靈,接著進入鳥居、石燈籠分布的地區,更增添其肅穆之感,最終進入神社內苑,已是達到心誠意敬的狀態,這便是一種人為塑造的神聖空間,與台灣大多數廟宇相比,日本人所留下來的神社更能夠體會到這種意境。

  到了金瓜石社內苑,映入眼簾的就是被我稱作「小帕德嫩神殿」的金瓜石社拜殿殘柱群,雖然數量、規模和帕德嫩神殿本尊差蠻多的,但透過跨越神聖空間的過程,對於金瓜石社的崇敬有增無減,縱使只是殘跡也能心生敬畏。拜殿之後是墊高了的本殿,為祭神所在之處,拜殿到本殿之間的階梯,又是另一層神聖空間的界線,是人與神的界線。


  *通往金瓜石社岔路入口處的大型旗竿座。


  *旗竿座上方有鐵製物,遠方是無耳茶壺山。


  *石燈籠與第二座鳥居,過了鳥居便是神社內苑。


  *神社拜殿與拜殿前的鳥居。


  *拜殿的「列柱」上有許多應該是建築用的卡榫凹槽。


  *神社本殿,雖然殘破,但兩層基本型製、外圍玉垣都還有殘存,不過第一層兩側的狛犬皆已不存。


  *內部為磚造,外覆洗石子的工法,是昭和年間流行的工法。


  *從本殿看拜殿的模樣。

  神社本殿中有一個凹槽,我不清楚神社內部構造如何,因此也不知道為何有這個凹槽,槽內放了一塊刻有「奉納」字樣的石頭,上面還真的有不少人「奉納」了他的零錢。片倉佳史在《台灣土地‧日本表情》一書中,提到這是香火錢投置缽盆,應該不是這玩意兒原本的用途,這塊刻有奉納字樣的石塊應該是某個神社配件的殘留吧。不過好起心驅使之下,便跳了下去看看有哪些硬幣,發現除了台幣以外,還有不少日幣、韓幣,令人意外的是還有加幣跟泰幣,此處從大家奉納的硬幣來看,還真是國際化。


  *本殿的凹槽,不知用途。


  *刻有奉納字樣的石塊,上面有各國硬幣。


  *本殿後方眺望內九份溪谷,右下角為黃金博物館,右邊山側的平緩步道則是以前的運礦臺車道,中間的聚落則是勸濟堂一帶。

  參觀完金瓜石社,心中難免有些小小的激動,畢竟去不了希臘,能夠來此,也算是完成一個小小的心願。帕德嫩神殿的白色大理岩配上地中海慣有的藍天,一切是渾然天成,其實金瓜石社也不錯,灰色的建築體,與礦業聚落那種塵埃飛揚的感覺,以及台灣東北角經常是陰雨綿綿的氣氛也很契合,雖不能用「心曠神怡」來形容,但也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了!只是金瓜石社的維護可能還要再多做考量,我在神社本殿後方看到了一些裂痕,可能是基座經過多年雨水侵蝕與重力作用,逐漸有裂開、不穩的狀況,有關當局或許應該來個全面體檢,讓這天衣無縫的景致能夠長存於金瓜石。

  現在新北市政府推動「水金九」的觀光路線,水湳洞(野地旅0210探水湳洞未果)、金瓜石與九份地區本身的礦業色彩就已經夠吸引人了,加上此處的絕佳風景更是讓此處遊人如織。山界前輩林宗聖於民國九十三年出版的《黃金十大傳奇》,列舉了黃金海(陰陽海)、黃金城堡(十三層遺跡)、黃金瀑布(野地旅0331黃金瀑布)、黃金公路(102縣道的景致)、黃金神社(金瓜石社)、黃金橋(橫跨外九份溪的三座新舊橋樑)、黃金峽谷(半平溪峽谷)和黃金稜壁(半平山稜線),更是讓金瓜石地區成為愛好自然、文史的遊人趨之若鶩。

  這一趟雖然沒能走上黃金稜壁,倒也探訪了黃金神社,以一傳奇換一傳奇,也不算吃虧,只是遊完金瓜石社後,赫然發現半平山稜線就這樣從雲底露出,似乎標識著今天的天氣其實比想像的好(我們在瑞芳市區時還下大雨),但以時間來看,實在沒有把握現在攻上半平山,只好大嘆一聲扼腕,一行人決定改登另一個絕佳展望點,也就是基隆山。


  *無耳茶壺山(左)與半平山稜線(右)。


[註1]經網友林文清指正,石燈籠基座上的文字應為「坑夫中」而非「中夫坑」,坑夫為礦工之意,坑夫中則指「坑夫團體」。詳細內容請參考黃金神社的石燈籠基座傻傻分不清楚
2014.05.24


一、參考資料
1.神社殘跡-金瓜石社(黃金神社)-1(2005.9.3 & 2010.3.21)
2.神社殘跡-金瓜石社(黃金神社)-2(2005.9.3 & 2010.3.21)
3.翠湖居士 - 小隱隱山林,大隱隱於市-990322.黃金十稜與黃金十奇﹝林宗聖先生﹞


2011.09.25造訪
2011.11.1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