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

野地旅0512:赤山巖泥火山[屏東新園]


  *在泥火山噴出的泥漿還有一點點柔軟度時,留下自己的犯罪證據。

  台灣號稱寶島,擁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景觀資源,有壯麗、有精緻,有平淡、有驚奇,其中這驚奇的代表,我想「泥火山地形」是當仁不讓,台灣的東、西部均有泥火山出現,由於各地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泥火山也有許多不同的樣貌,最著名的烏山頂泥火山和新養女湖(野地旅0010深水泥火山0439新養女湖與烏山頂泥火山0471三訪烏山頂泥火山),是泥火山噴泥錐形的代表,也有著較大的噴泥口,大多數時候可以看到他們緩慢的吐出數個大氣泡,彷彿是活生生的;小滾水(野地旅0341小滾水噴泥池)一如其名,規模較小,但偶爾也有猛烈的噴發;花蓮的羅山(野地旅0350羅山泥火山)和台南的草山(野地旅0339二寮、草山月世界與308高地)則是靜靜的,低調不想被人發現。

  與上述的泥火山相比較,新園赤山巖、鯉魚山一帶的泥火山,就像是火爆浪子一般,不但難以捉摸,而且一旦爆發,可就難以收拾。這次前往屏東前約兩週,此處的泥火山就猛烈噴發了一次,不只附近田地、水圳遭殃,連一旁的土地公廟也難以倖免,甚至噴過路旁的紐澤西護欄,直漫到道路的另一側。出發前,高師大地理系的朋友拍了照片,讓我心生嚮往,雖然未能見到其「火爆」的一面,不過也是可以去看看火爆過後的痕跡。

  鯉魚山與赤山巖是這一帶泥火山的兩處主要噴發口,鯉魚山泥火山位於新園鄉北部,有兩個高不足30公尺的橢圓形小山,較大者便稱為鯉魚山;而在鯉魚山東北約1公里處的赤山巖則是另一泥丘,高約25公尺,呈長軸約為南北向的橢圓形;民國七零年代後期,赤山巖泥火山噴發地點,北移至萬丹鄉真宗皇源聖殿附近。此處的噴發紀錄可追溯至康熙年間,至今每隔1-2年,仍會有大規模的噴發,可見地底的天然氣應是不斷聚積,加上可能有不少水下滲至泥岩層(可能來自於高屏溪),因此每次噴發都相當的猛烈,比起人工噴泉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泥漿黏性較小,雖不易形成噴泥錐,但泥流蔓延快速,往往造成大量農損,因此當地人都會在噴泥口附近點火,以其趕快將地底的天然氣燒盡,以結束噴發。


  *鯉魚山與赤山巖泥火山位置圖。

  這次赤山巖泥火山噴發的地點,又從近年主要噴發口的真宗皇源聖殿南移回赤山巖的山腳下,鄰近一處小小的土地公廟,驅車經過,半個月前噴發的泥巴仍覆蓋著農田,由於泥漿的成分不利於農作,大概泥巴一蓋上去,本期農作就作廢了,因此也不需要特意去清理。見到大片因南台灣的烈日曝曬而龜烈的泥地,同行的四個女生馬上就踏了上去,這才發現或許是因為泥巴太厚,前幾日的降雨讓內部仍保持潮濕,一些地方的泥巴腳一踩還會陷進去,不過這一點也不減我們的玩興,蓋手印、壓腳印、拍照留念樣樣來。


  *看到滿地泥巴,開心的不得了的四個小女生。


  *被泥巴覆蓋的農田。


  *被泥漿入侵的土地公廟,神像已經請走了。


  *農田與一旁的渠道都被泥漿佔領,還可以看到有幾個腳印,似乎是尚未全乾。

  在路旁,有一個明顯的坑,或許這就是此次噴發的噴泥口,伸長脖子看,發現這洞還蠻深的,不過裡頭已經沒有泥漿,或許是因為天然氣燒盡後,泥水又重新順著裂隙回流至地下,等待天然氣的聚積,再造成下一次的噴發。我們小心翼翼的不要跌入噴泥口中,拍了照片,準備跟這大片泥巴說聲再見,要結束本次的屏東旅程前往高雄。


  *噴泥口,請我們之中身材最高挑的婉庭當一下比例尺。

  這次看過了火爆噴完的痕跡,下次真想親眼一見它的火爆脾氣,可惜這次沒時間前往鯉魚山,赤山巖也沒有深入了解,或許便是為了要留待下次再訪吧。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先上網查查影片,真的很猛烈的噴發唷!泥火山就是如此的吸引人,在前幾篇便有提到泥火山是我心目中,最人性化的自然景觀,如此的難以捉摸,又充滿了驚喜,歡迎大家多多了解泥火山地形,不過要小心自己的東西別掉入泥漿中,泥巴顆粒相當的細,光是清乾淨可能就得花費不少功夫唷!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2),《台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2.12.15造訪
2013.01.19完稿


2 則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