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野地旅0760:埔里盆地內神社遺跡探訪[南投埔里]

  *埔里社(遙拜所)手洗缽,請恩如當個比例尺。

  從目前已知的資料中,埔里盆地內至少有三座神社設施,分別是能高社、能高神社和埔里社(遙拜所),其中能高社、能高神社位於虎仔山附近,而埔里社則位在埔里酒廠後方。三座神社保存的狀況都不是很好,不過也都多少留下了一些當年的遺物。

  從光緒年間總兵吳光亮所建的大埔城與各個平埔族聚落(請參考野地旅0759埔里平埔族聚落與湧泉帶初探),到日本時代埔里成為前進山區的重要據點,及至大正年間,埔里進行市區改正,整理因地震而損毀的埔里地區,並整治河流,形成目前我們所熟悉的埔里風貌。工業發展部分,大正元年(1912)原本埔里社製糖株式會社(政府合併原位於埔里內的私人糖廍)併入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成為埔里社製糖所,另外大正六年(1917)時,地方仕紳倡組埔里製酒株式會社,後來實施專賣政策,改為埔里酒工廠,即為現在的埔里酒廠。

  隨著埔里市街的發展,神社建築對日本當局而言是不可少的。大正十四年(1925)於今日的虎仔山地理中心碑(野地旅0359三角測量端始虎仔山)位置建立能高社,社格為社,祭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年能高社「徵用」了大埔城的一對石獅作為狛犬,這對石獅的身分十分多變,昭和十五年(1940)能高神社完工,取代了原本的能高社,這對石獅也被移到能高神社當作狛犬。能高神社建於今日埔里高工校內(約為體育館的位置),最初社格為無格社,昭和十九年(1944)升格為鄉社,祭祀開拓三神與平台之神。

  目前能高社與能高神社的遺物,除了虎子山上尚有少量石燈籠殘件外,絕大多數都移至埔里著名的鸞堂醒靈寺,醒靈寺廟門口的石獅即為原大埔城石獅,在能高神社拆除後,連同另一對狛犬一起被送到醒靈寺,另外,醒靈寺牌樓前方的石燈籠則為能高神社所遺留的物件。

 
  *能高神社石燈籠,大部分都還看得到奉獻的名單或單位,像是右圖為保證責任烏牛欄信用購買組合。

  *醒靈寺前的斜坡還有多個能高神社石燈籠。

  *醒靈寺。

  *醒靈寺三川殿前的石獅為原大埔城石獅,後輾轉成為能高社、能高神社狛犬後,又到醒靈寺回復身分成為石獅。

 
  *能高神社的另一對狛犬,其中哞形狛犬(左)曾被車輛撞壞,有明顯的修補痕跡。

  第三個神社,名為埔里社,或是埔里遙拜所。遙拜所並不是真正的獨立神社,也不是分靈的攝、末社(如野地旅0739斗六神社崁頭厝末社),而是有點像視訊遠端連線的概念,每當來到遙拜所祭拜的時候,就好像是在祭拜遙遠天邊的那一間神社(例如澎湖的七美遙拜所遙拜對象為位在台北的台灣神社)。這個可能附屬於酒廠的若是神社,那應該就會有祭神,若是遙拜所,則還需要知道它遙拜的對象是誰。不管是埔里社,還是埔里遙拜所,至少他留下了一些痕跡,如本殿基礎以及手洗缽,另外四周所值的松樹也讓人們覺得「這裡確實是個神域」的感覺。本殿基礎上方,以當年輕便鐵道的鐵軌搭建成涼亭,但已經年久失修。鐵軌的來源不清楚,可能是早期的糖鐵,或者與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野地旅0736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系統)有關的鐵軌。

  *埔里社參道與本殿基礎。

  *手洗缽,保存完好。

  *埔里社本殿基礎正面。

  *本殿基礎,上方鐵架為輕便鐵道鐵軌。

  *本殿基礎後方。

  *埔里社旁栽植的松樹,已經長得很高了。

  在埔里來去匆匆多次,終於把幾個神社的殘跡看完了,連同前一篇看平埔族聚落跟湧泉的部分,發現埔里這個地方真的非常適合好好深入認識,位處台灣島正中心,是多個族群交會的地點,明明是個很好開發的盆地,卻又能保持較低度的開發,其箇中奧妙,真的很值得探討。

  *埔里地區神社地圖。

後記:經過一年的時間,現在埔里社(遙拜所)已由「鳥居文創餐飲」負責經營。


2016.09.10造訪
2017.09.02完稿


2 則留言:

  1. 廟門前那對石獅是新的,若要看舊的得跟廟方詢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廟門前的石獅是大埔城門石獅,後來轉作神社狛犬,戰後再轉為醒靈寺石獅。另有一對位於停車場旁,也是神社狛犬。這兩對都有整修過。

      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