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野地旅0763:竹坑-南寮步道[台中龍井]

  *一行人在竹坑-南寮步道合影,好吧我跑出景深之外了。

  在好幾年以前,彰師大地理系的活動斷層權威楊貴三老師,就告訴過我台中龍井的竹坑-南寮步道值得去走,除了運動踏青以外,同時還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地形,例如斷層變位地形、紅土礫石台地,以及可能的襲奪地形。不過講歸講,行動力還是不夠強,過了好幾年這才成行,約了伊真與恩如,還有恩如的彰師地理系兩位好同學,五人剛好一台車成行。

  一行人在台鐵龍井站集合後,驅車前步道入口。竹坑-南寮步道的起點就在國道三號橋梁下方,有不少停車位。此處是大肚台地的西側邊緣,步道正是沿著一條蝕餘稜線攀登上大肚台地,終點則在台地上的南寮聚落,我們打算到南寮後折返,去程走沿著稜線的步道A,回程則沿著竹坑北坑的溪谷走步道C返回停車處,可以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觀。

  大肚台地原本是大肚溪沖積扇(沖積平原)的一部份,後來因為清水斷層(或廣義的大甲斷層)錯動,斷層上盤抬升,使得原本在斷層東側的沖積扇面反而逆斜向上游,形成向東傾斜的礫石台地(圓磨度高的礫石證明其曾受河流作用),隨後因多雨氣候、湧泉等因素,水流持續下切台地邊緣,形成許多溝谷,這些溝谷有的被越蝕越寬,但又因為紅土礫石層的顆粒支持特性,可以維持陡峭的崖壁,遂形成了類似「平底船形」的溝谷,谷中堆有大量礫石,平時無水或者水下滲至看不見的地方,豪雨時則可能以土石流的形式搬運這些礫石。

  由於礫石崩落速度快,代表此處崖坡的地形變動速率高,加上多數時間缺乏地表水,因此許多地方沒辦法長出較多年生的植物,故以生長快速且耐旱的草本植物為主,所以每當驅車在國道三號,行經大肚台地邊緣時,總是看到大片綠草如茵,喔,當然綠草如茵且遠眺視野又好的地方,拿來當祖先俱樂部也是很適合的......。

  *這片綠草就是大肚台地邊緣的景觀。此為竹坑北坑的一支,是個平底的船形谷,草下是一整片的礫石。

  我們從竹坑出發,一開始先沿著溪谷前進,綠草如茵而無水的溪谷,其實裡面還藏有一些攔砂壩工程,正是為了防止豪雨時溪床上的礫石成為土石流的材料,影響下游台地坡腳的人群;不久後,步道轉而繞上兩條溝谷間的稜線,視野為之開闊,在此處可以眺望龍井一帶的海岸平原景色,碰巧天氣極佳,展望很好,只是處處皆草,烈日無處可躲,看美景,大概就是得付出一點流汗的代價。從觀景台可以望向遠方一處裸崖,此為一私人車斗維修廠所開挖的,在國道三號上便可清楚看到,這片裸崖上可以看到龍井線形(可能為清水斷層的背衝斷層或分支斷層)的錯動面,不過從觀景台看並沒有從高速公路上看來得清楚。

  *船形谷一景。

  *遠方小丘(有電塔者)即有可能是龍井線形錯動所形成的,這裡只看得到一個,但從地形圖上,可看到是南北向排列的數個小丘。

  *跑到攔砂壩上,可看到鋪平的河床,形成平底船形的谷地,這就是紅土礫石區的特徵地形之一。

 
  *在攔砂壩上合影。

  *步道A岔出可通往觀景台。

  *觀景台,右側(北方)是來時的船形谷,我們在照片右邊的攔砂壩上合影,這整個谷是由土石流所埋積而成;高速公路旁則可看到先前所說的龍井線形所形成的小丘;遠方則是清水海岸平原。

  *遠眺大肚溪口。

  *觀景台合照。

  *轉到高處的觀景台,可以遠眺台地邊緣有一處被車斗維修廠開挖的崖壁,約略可以看到崖壁上好像有一條斜線,推測這便是龍井線形的斷層所在。

  在走步道的時候沒注意到,回到電腦前,模擬了地形之後,才發現原來楊老師說從地形上判斷斷層的依據,並不只有被人工開挖的剖面,還有數個孤立小丘在台地邊緣,且連成線狀,在地形上以「線形」做為表示,即推測此處可能有斷層活動的痕跡(若要證明真的有斷層,可能需要發現更多直接證據,如露頭、進行槽溝開挖等)。

  離開觀景台,幾乎沿著竹坑到南寮的稜線行走,這條路其實早在1928年出版的1:25,000台灣地形圖上,就已經可看到竹坑、南寮兩聚落間,有一步道沿著船形谷底,接著轉而上稜,與今日的步道路線大致相同,可見這不只是一條觀光、休閒、健身的道路,同時也是大肚台地上聚落與清水海岸平原間,早年的日常生活路徑,由於此路線選擇的位置,剛好是上山最緩的路線,或許可能是當年運輸貨物至南寮等台地上聚落所必經之路。

  沿稜前行,可看到竹坑北坑主流對岸,有一個圓弧形的小丘,解說牌上說明此為「鯉魚山」。解說牌講得有趣,說以前此處曾有一大一小兩條鯉魚(形狀的山),大鯉魚往山上游,小鯉魚面朝海,後來發生大水把小鯉魚直接沖入海中,只剩下大鯉魚還留在竹坑,成為今日的樣貌。雖然聽起來很像是穿鑿附會的傳說故事,不過對於紅土礫石台地而言,卻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當有極端強降雨的時候,通常這些溝谷會發生山洪,加上紅土本身遇水會變得抗蝕力很弱,因此若溝谷邊緣有個小丘(小鯉魚),被超大洪水沖走也不是不可能。像是清水等台地邊緣的聚落,從早年至今在溝谷旁,都還設有防範瞬間暴洪的堤防呢。

  楊老師為我解說竹坑的時候,提及鯉魚山可能是一個河流襲奪的遺跡地形,認為鯉魚山南側,也就是步道C所經過的乾谷,原本應該是一條支流的流路,但後來因為竹坑北坑主流暴洪側蝕,蝕穿了鯉魚山東側連接的分水嶺,因此現在該條支流是直接由鯉魚山東側匯入竹坑北坑,並在該處形成了一個支流沖積扇。不過,也說不定是支流水流太強,直接沖破不夠堅硬的分水嶺,若是這樣,那就不是襲奪了,但我們也無法回到當時的情境,只能合理推論。

  *竹坑-南寮步道附近地形圖。竹坑北坑切割大肚台地西緣,形成非常複雜的谷系(紫色虛線),此外,龍井線形(紅色虛線)在竹坑北坑北側形成一排小丘,可能為斷層錯動的結果(清水斷層在線形西側約250公尺處),此一線形可連接至車斗維修廠旁人工開挖的斷層露頭。此外,竹坑步道鯉魚山,楊老師猜測可能為襲奪地形,原走淺藍色虛線箭頭流路,後因主流側蝕搶水,支流改流今日流路,鯉魚山則為原本分隔主支流分水嶺之殘餘孤丘。底圖地形為內政部公開之20公尺網格數值高程模型(DEM)。

  *台灣地形圖(1928年出版)上的竹坑、南寮一帶。可見兩聚落間繪有清晰的路徑,且大致沿著大肚台地邊緣較平緩的船形乾谷和台地蝕餘稜線行走,大致與今日步道路線相同。(底圖取自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WMTS網路服務)

  *照片中間有一個緩緩的小山丘,這就是大鯉魚了。

  繼續往南寮方向走,步道緩緩而上,一旁偶爾可看到人們開墾的田地,是非常紅的紅土,通常有紅土發育的河流地形,我們一般認為至少已經存在數萬年,所以時間也過了非常的久。步道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地公廟,但祂或許就是當年保佑往來竹坑、南寮行旅的重要信仰依靠,儘管這段路不算長,但樹木少,春夏秋三季天氣炎熱,冬季則有凜冽海風吹襲,加上下雨時,紅土順水而下常有泥濘,礫石也容易變成落石傷人,環境上並不是一個非常適合長時間行走的地方,因此,信仰想必還是少不了的。

  *走在稜線上的步道緩緩上坡。

  *紅土,此種土壤並不肥沃,因此通常種植比較容易生長且耐旱的作物,像這裡就是種番薯。

  *溝谷的源頭,遠方平地就是大肚台地面了,根據路標,照片右下角谷裡有古井。

  *福德祠,保佑往來行旅。

  福德祠旁有一台飲料機,付錢,我想就是現代獲得保佑的方法吧,買了沁涼的飲料在福德祠旁的大樹下休息一陣,南寮聚落就在不遠處了。南寮聚落的主廟福建宮,主祀林府千歲,是由來自福建同安的林姓兄弟所帶來的信仰,約在乾隆十一年(1746)抵達龍井一帶海岸平原,但海岸地區鹽分、風勢過大,生存不易,山腳下則為拍瀑拉族大肚社、水里社的社域,故在兩年後來到大肚台地的頂端,正好此處有窪地可闢為水池,便在此地定居繁衍,形成南寮這個大致為單姓的血緣村聚落。福建宮前的龍池,就是當年維繫生存的水池,龍池不遠處可見林氏宗祠。

  *福建宮。

  *福建宮沿革。

  *龍池,雙龍搶珠。

  *林姓族人賴以為生的水池。龍池旁有亨德紀念公園,紀念東海大學亨德教授捐錢協助南寮地區興建簡易自來水系統,從此大水池就不再具有日常民生供水的用途。

  *南寮聚落中還有幾間三合院。

  *南寮聚落中的大樹。

  *路旁還畫了不少農特產,大概就是大肚台地上可以種的作物。

  *林氏宗祠,西河堂。

  *林氏宗祠外有土地龍神?是客家人?但祖籍來自福建同安,令人費解。

  從林氏宗祠旁邊可通往步道C,一來就是個極陡的下坡進到竹坑北坑溪谷中,這也難怪當年行旅不走這裡,累死人了。進到谷中後,樹木稍微茂密,可見此處應有天然水源,的確在不遠的地方,就看到了古井的標示。這個古井是挖了一口方井,水直接從地下水層中滲出的自流井,不過水量看起來不太多,水也看起來黑黑的,尤其是又與南寮聚落有不小的高差,不知當年此口井是如何利用的?

  *離開南寮,一路陡下的步道C。

  *進入谷中後,根本是走在洪水時溪水流路上,看步道兩旁就是蛇籠護岸耶!

  *一旁有大雨沖蝕後堆積的礫石崖錐。

  *古井。

  *古井常旁邊有一棵樹遮蔭。我們請比例尺恩如讓大家看看水井有多深。

  沿著步道C繼續走,會經過鯉魚山南側,這裡是一個現在看起來相對較高,不會有水流經的谷地,這裡楊老師推論可能是因襲奪作用形成了斷頭河,因此無水。確實,在這裡有個谷地挺啟人疑竇的,不過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真的是襲奪,只能想像如果是真的,那麼我們正身歷其境。回程總是比較快速,很快就接近國道三號下方的停車場,遠處可以看到一個崩塌的陡崖,這是紅土礫石台地的特徵地形,儘管大肚台地比較少見,但還是有零星分布,其他紅土礫石台地也都有類似的地形。原本想去車斗維修廠看看斷層露頭,但見工廠裡忙進忙出,我們也只像群遊客而非認真做調查的人,想想就不打擾了,反正從南下的高速公路上即可看見。就這樣,結束了全程約三小時的行程。

  *左邊高起處是鯉魚山,照片中的低地就是舊流路。

  *一個裸露陡崖,可以看到紅土礫石台地顆粒支持的特性,讓崖壁容易形成陡直懸崖的模樣,但遇雨基質紅土容易被軟化侵蝕,因此礫石也會掉落,在崖下堆積成崖錐。

  *上游眾多礫石會成為暴洪時土石流的材料來源,因此下游側多有攔砂壩阻擋礫石的移動,讓水從壩體上流出,攔截會增加破壞力的礫石,以保護在下游的聚落與高速公路。

  竹坑-南寮步道有著豐富的地形景觀,也有著不錯的眺望風光,又可以小小健行,更有些許歷史文化,儘管來回大約4到5公里的路程而已,但收穫滿多的,難怪楊老師會向我推薦這一條路線,據說也是當年彰師大地理系地形學課程考察的其中一站。其實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紅土礫石台地邊緣,都有不少這樣的步道,或許以後有機會,都應該走走看,就算不走步道,其實附近也有許多當年人們生活的痕跡,值得大家深入一探。

  對了,感謝此行陪同的各位與下巴一起過生日。

  *竹坑-南寮步道地圖。黃線為龍井線形粗略位置。


一、參考資料


2016.09.18造訪
2017.09.1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