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野地旅0495:後壁寮周邊五營系統[嘉義布袋]


  *嘉義布袋振寮里,舊稱後壁寮,此處的五營造型相當可愛。

  五營,是閩南人傳統信仰中,聚落主神所統領的天兵天將,五營各有其統領將軍,鎮守聚落五方,天兵天將駐守之地,便是聚落的外圍,因此透過這些天兵天將駐紮的地點,我們可以判斷出一個天然形成的聚落,範圍到底是多大。這是大一的臺灣地理所學的一部分內容,當時覺得在戶外找五營實在太有趣了,不過老師的一些照片中,可以看到造型比較特殊的五營;當年考察時,只看到了用竹子綁布條、石頭以及鐵皮搭建的簡易五營(野地旅0003口公館五營),後來,在臺灣中南部也大多只看到普通的廟宇式五營(如野地旅0305大城濕地與三豐村0096澎湖考察三等),對於在老師上課時所放出那些被我戲稱為「蛋頭」形的五營,我是念念不忘。

  幾年後,因為知道地點是在嘉義後壁寮,便屢有想要前往一探之意,但經過嘉義數次卻總是沒機會為了蛋頭而停留,直到今年終於有機會,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在「蛋頭的故鄉」嘉義布袋後壁寮,好好的找一找蛋頭們的蹤影。

  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了四組五營,其中三組是蛋頭形的,另一組則是廟宇形的,通常同一間聚落主廟的五營外形相同,因此可以推測在後壁寮一代應該有三到四個不同的主廟,並且都放出了天兵天將鎮守。其中廟宇形的五營我並未繼續追查下去,只針對三組蛋頭形的五營作記錄。這三組五營分別為白、鵝黃和紅色,其中白色五營是屬於後壁寮振寮宮的天兵天將;鵝黃色五營並未找齊,只找到了東、西二營,應為後壁寮南方大帝殿的天兵天將,此處有舊地名稱「園子內」,又稱「蕭厝庄」;紅色的五營則在更難側,與後壁寮、園子內相隔稍遠,主廟是見龍宮,同樣有個地名稱作「內田」。後壁寮、園子內現在都歸屬於振寮里的範圍,內田則是屬於見龍里。


  *三組蛋頭形五營的分布,以及推測的後壁寮(藍)、園子內(黃)與內田(紅)聚落範圍。

  從上述三組五營的分布位置,大概可以知道後壁寮跟園子內這兩個聚落,隨著時序的演進逐漸擴張,現在已經融為一體。內田聚落則可能是附近最早成形的聚落,從一些網路資料可以找到,乾隆三年(1738)居住在內田的邱姓人家搬遷至後壁寮,後來逐漸形成聚落,而在道光三十年(1850)左右,原本居住在布袋嘴庄和新厝庄的蕭姓人家,搬移至後壁寮南方的田中,始有園子內聚落。由此推測,內田聚落為三個聚落中最早發展的,而後壁寮與內田的關係較為鄰近,反而是位在中間的園子內,發展時間晚、也是由別處搬來的(雖然布袋嘴庄和新厝庄均不遠),關係反而較沒有那麼親近。不過以上純屬推測,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查詢相關資料。


  *振寮宮。


  *大帝殿。

  回到這些蛋頭本體,三種蛋頭各有不同。後壁寮的白色蛋頭,在營房上直接寫上的鎮守的五姓將軍,裡頭則是鐵片與竹符;園子內的鵝黃色蛋頭,營房上並沒有其他的字樣,裡頭則放了竹符和令旗;內田的紅色蛋頭,外表則是洗石子做的,且上頭寫著是由哪一支「軍隊」鎮守,這倒是第一次親眼見到,營房內則是擺著香爐。



  *後壁寮白色蛋頭,比較瘦長的外形,營門口塗紅漆,門上寫有設立年代跟鎮守將軍姓氏,分別是西營劉將軍、北營連將軍、東營張將軍、中營李將軍、南營蕭將軍。


  *後壁寮五營內的竹符(左);一個廢棄的五營,通常代表聚落邊界的移動(右)。


  *園子內鵝黃色蛋頭東營,外形比後壁寮的胖些。


  *園子內西營(左);園子內東營的竹符和令旗(右)。


  *內田中營,三真軍鎮守。


  *內田南營,入閩軍鎮守。


  *內田東營,九夷軍鎮守。


  *內田西營,六戎軍鎮守。


  *內田北營,五狄軍鎮守。

  有關於聚落周邊內、外五營配置,還有五營將軍(元帥)跟鎮守軍隊的整理,在網路上已有不少資料,這邊就不多贅述。不過除了看看這些「天庭」的軍隊設置之外,也別忘了,真正有趣的是回到人間之後,背後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這讓我想到大四那年在新營鐵線橋聚落(野地旅0239鐵線橋)內,因為發現五營並未涵蓋整個鐵線橋聚落,才意外知道原來是由鐵線橋和山寮兩個聚落組合成的;同樣的,也因為這次探尋,才發現看似相連的後壁寮跟園子內其實是不同聚落,更別忘了,還有一組被我刻意忽略的廟宇形五營也在這個區域之中呢!

  這些民俗信仰上的東西,或許對一般人而言並不重要,不過若有心釐清一地的發展,或許從五營下手,會是個不錯的起點。


一、參考資料
1.振寮里
2.台灣東港東隆宮(澎湖玉皇殿)‎溫府千歲的保佑不要來颱風-五營中各營將軍名字


2012.08.20造訪
2012.10.1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