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生活札記:2018回顧展

  *2018年的一大進展,是終於開始要練習人像攝影了,感謝不具名學妹的支持。

  寫這篇其實極度心虛,因為野地旅的部分,這一整年來我只寫了去緬甸和美國這兩趟國外之旅,其他台灣的部分,從2017年開始拖稿至今,尚無動靜。連2017年都還沒寫,有什麼資格回顧2018年啊!但事實就是2018年都過完了,還是記錄一下吧,免得再一年過去,真的什麼都不記得了。以下就依照往例,每個月挑選一張最具代表性的照片。



一月:桃園復興比亞外部落遠眺插天山背斜

  研究室進行的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計畫,在一月隆冬之際,與比亞外部落的泰雅族人取得連繫,安排了一次部落巡禮。在當地族人的帶領下,認識重要的植物、自然環境與文化,並在耆老安排下登上防列區山。這天,雖然天氣很好,我們還在復興區的山上遠眺到桃園台地、林口台地、觀音山與台灣海峽,不過太陽是假的,地上還結霜,冷得要命。最驚豔的,就是這個居高臨下可以一覽插天山背斜周遭環境的視角。


二月:緬甸仰光環城火車野地旅0834凍結的殖民時空-仰光

  緬甸是個迷人的佛教國家,仰光是緬甸最迷人的城市。除了上座部佛教聖地大金塔等知名景點外,仰光更是一個因為國際關係的因緣際會,凍結了時光的殖民城市。一個熱帶版的倫敦、一個落後版的日本。英國殖民時期所建造的環城鐵路線,至今仍順暢運轉,是仰光與周邊城鎮的交通命脈。這裡的火車是來自於日本的報廢車,拆除了機電系統後改以柴油的方式運行,看著車廂內的日文、聽著緬語的交談,不少人在鐵道邊或上車販售物品,火車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其他緬甸點滴,請見世界目錄


三月:海底大斜坑

  在新北市瑞芳區的番仔澳半島,當年還在開採煤礦時,有一個名字聽起來非常厲害的「海底大斜坑」坑道,從半島陸地上,一路向海底傾斜、探底。海底大斜坑雖然早已停產,但遺跡尚在,當年招募來的阿美族也在附近成立了「阿美家園」社區。因此,儘管這是一個礦業遺跡,但也是一群人的生活遺緒。


四月:NBA紐奧良鵜鶘隊主場冰沙國王中心

  四月份因為報名了美國地理學會的研討會(AAG),有機會首次踏上美洲大陸的土地。適逢紐奧良建城三百周年,所以研討會也辦在紐奧良,可以近距離接觸這個多元文化、爵士音樂之都,收穫令人意外的豐沛(請見世界目錄)。但在各篇旅記中都未提及的,是生涯首次的NBA比賽現場體驗。紐奧良鵜鶘隊的門票是NBA中較為便宜的,而我們抵達紐奧良的期間剛好還剩「最後一場」例行賽。2018年鵜鶘隊順利打進季後賽,因此儘管是最後一場比賽,仍然是逼近滿座,最後也順利以勝利封關,全場嗨翻。喔,也因為來訪的客隊是馬刺隊,所以意外地看到「阿根廷刺客」吉諾比利生涯最後一場例行賽!


五月:大崗山一線天

  五月份的一個周末,與伊真一同來到高雄四處走走。原本到大崗山是因為,下巴我想去一趟名列日本時代台灣佛教四大總本山之一的「大崗山超峰寺」。不過誤打誤撞,看到了一線天的地圖標示,就這樣闖入了一個以離水珊瑚礁為本體,受重力作用逐漸裂開的一線天地景。不過這裡蚊子真的好多啊!


六月:彰化埔鹽三塊厝楊家古厝

  雖然下巴的專長是地形學,不過和我相熟的人都知道,我也是不折不扣的老房子控。到埔鹽三塊厝聚落只是個美麗的意外,但在路邊看到了這楊姓人家,把富士山做到了三合院正深的女兒牆上。這個頗具巧思的設計(其實這個富士山圖案較長在鐵窗上看到),算是為壓力繁重的六月學期末(博士班還修13學分,找死)帶來一些喜悅。


七月:台南市山上區原台南水道淨水池區

  七月底,是暑假的核心。找了伊真、恩如一同再訪台南、高雄地區。這是一個臨時起意的行程,主因只是想喝路竹楊桃湯。不過這一趟還順便去了一直錯過的國聖港燈塔(沒想到不久後又來一次)、漯底山、後壁老街等地。這個日本時代興建的台南水道,也是放在旅行清單中很久了,恰巧系上的林聖欽老師再度推薦,也就趁這個機會造訪。環境整理得不錯,十分清幽,只是要造訪得先登天梯,在那個讓水能順利輸送往市區的山坡。


八月:花蓮玉里赤柯山金針花與千年石龜

  八月份原本和伊真安排的是花東行,沒想到有颱風在台灣南部海面攪局,民宿都打電話來建議我們不要去台東了。人已經在玉里的我們突然變很閒,於是趁雨小便上了赤柯山。以前我總認為六十石山(野地旅0490六十石山)大開大闔的景致,遠勝山谷中的赤柯山。但這次雨中漫遊,反而發現赤柯山也有很多迷人的角落,是跟六十石山不同風格的美。照片中的千年石龜,造型真的很可愛,也隱藏了千萬年來的地質故事。


九月:台南楠西龜丹阿拉溪斜瀑群

  這其實是一趟要去高雄杉林的行程,主因很簡單,就是「沒去過」。不過也因為想吃芒果冰的關係,先去了一趟玉井,剛好聯繫上人住不遠處楠西的雅鈴學妹。我們已經多年不見,又剛好隔天他要帶朋友去龜丹溪溯溪,就這樣跟上了。龜丹溪的上游,有一個瀑布,我們分別到了瀑布上方與下方,然後瀑布下游一點的支流上,有數個超級大的壺穴地形,每個壺穴間都是個小斜瀑,內行的自然愛好者早已來此泡水消暑。真的非常慶幸能跟上這一次溯溪之旅。


十月:花蓮壽豐跳浪斷崖

  這是一趟與昭蓉共同執行的計畫考察,而準備想在東海岸地形研究大展身手的恩如也一同前往。整個三天行程的最後一個地點,來到了壽豐的跳浪斷崖,舊的台11線公路。這裡已經完全沒有車子,也極少有人進入,落石與猴子可能造成旅人們的心情緊張。不過,可以看到的是,自然界如何慢慢的把人跡抹除,把人的領域收回,而在此前,我們先來見證了一下。


十一月:屏東東港戊戌正科迎王祭

  在三年前的徒步環島,有機會旁觀了一部份的小琉球迎王祭(野地旅0709小琉球乙未正科迎王祭)。屏東此處迎王祭典的週期是三年,因此2018我又來到了屏東,這次與伊真和他讀書會的夥伴,一同來到最盛大熱鬧的東港迎王祭現場。迎王祭其實是好幾天的祭典,但我們挑選了最後一日,也就是「送王」儀式要舉行的日子。所謂送王,其實就是俗稱的燒王船。以往送王是代天巡狩王爺帶著疫病離去,因此送王是安靜的、無人的,但在當代這些儀式已經加入了園遊會的氣息,稍稍有些不同,不過能親眼見證熊熊烈火帶起的信仰精神,還是相當值得。


十二月:台北中正公館自來水博物館園區

  位在台大水源校區旁的公館自來水園區,是一處離市中心非常近的日本時代有形文化資產。除了見證台北市區的公共用水發展外,同時也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古蹟。在2018年的下半年,下巴開始想要練習拍攝人像照,自來水園區唧筒室就是一個相當適合的地方,此處總是有不少婚紗、Cosplay來此攝影取景,看看別人,學學技巧。



  2018年確實因為修太多課、做太多計畫,覺得身心靈稍微有點失調。更別說按時寫網誌了,2017年沒這麼忙都無法準時寫,2018年更是無法寫。因此去年回顧展的「預告」是徹底破功。儘管如此,2018仍是豐收的一年。在學術發展上,於美國地理學會研討會首次使用英文發表(感謝現場留美台灣人的支援),也在系上主辦的研討會上發表;計劃執行方面,完成了科技部的計畫(當然也在年底送了新的兩年期計畫)、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案子中以配角的身分編纂地形架構圖說手冊的初稿、也因緣際會下的與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合作,以顧問的身分協助河川相關計畫的執行。

  *美國地理學會研討會發表現場,我在接受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的提問。

  *一同前往美國地理學會研討會發表的好夥伴們。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計畫,蒐集地形特徵圖使用者意見之戶外工作坊合影。

  當然,還有我自己接的幾個小案子,也都頗有收穫;2018年的演講場次稍微減少,主因是自己太忙。不過也被學長抓去擔任了4個場次的「客家村史寫作計畫」課程的講師,首次接觸到成年人甚至樂齡人口學習電子資料庫,開始對於如何設計年長者電腦學習有一些想法。

  *明倫高中演講。

  *內湖高中演講。

  *口湖國中演講。

  *竹北高中演講。

  還有一個令自己印象無比深刻的,是參加了第18屆高中生人文與社會科學營,在營隊中擔任博士生輔導員的角色。這個營隊太過令人感到壓力沉重卻又法喜充滿,和其他13個不同領域學有專精的博士生朝夕相處,不只是交流學術心得,更是交流人生觀點。帶領了14個來自各地的高一學生,除了避免讓他們在知識的大海中溺斃外,也帶著他們一同闖蕩台北小馬尼拉區,和菲律賓移工有最近距離的接觸。此前我也沒有過這樣子的機會,和這些學員們一同學習與發現。更重要的是,還認識了一群可以是一輩子互相扶持的好夥伴!

  *帶領我的第七小隊們進行課堂學習討論中。

  *輔導員們抽田野地點(人社營提供)。

  *前往台北小馬尼拉區參訪TIWA協會,與菲籍移工面對面。

  *有人看得出我們在模仿什麼嗎?(答案是最後的晚餐壁畫,這是人社營最後一頓大家一起吃的晚餐)

  *離別,不一定全部都要傷感。

  *輔導員與工作人員慶功宴。

  *人社營成員們後來私下約的聚餐。

  也有一些例行公事,例如大地盃與地理盃分別繼續參加第12次。在無界塾的部分,也依然持續協助課程開發,我們的八年計畫似乎慢慢前三年有點雛型了,仍在試驗當中,但相信我們可以愈來愈茁壯,因為我們有堅強的團隊。還有一件雖非例行公事,可是希望能持續幫上忙的,那就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相關事務;目前我還沒辦法捐錢,可是當寫手是沒問題的,2018年初,幾次與國家地理雜誌(大石文化)的接洽中,逐漸架構出《看見‧齊柏林》這本特刊的外貌,齊柏林大哥在發生意外之前,一直說很可惜沒能讓我的名字出現在攝影集上,結果我第一本具名的著作,依然是和齊大哥有關,他真的是連在天上都要照顧我,我也非常榮幸能完成這本約3萬字的著作,並在訪談眾多齊大哥友人的過程中,再次體驗到他的溫暖與熱情。

  *地理盃的參賽人員合影。

  *大地盃四個地理系的參賽人員合影。

  *無界塾社會科團隊聚餐。

  *國家地理雜誌《看見‧齊柏林》特刊,以及「看見‧齊柏林基金會」附上的紀念首日封。

  若要真的給自己的2018年下一個概念性的註解,那就是「忙」。但我回顧了過去幾年的回顧展文章,發現自己每年都說「今年是最有收穫的一年」,代表我的成長仍是持續的。謝謝所有曾在這一年當中,提攜我、支持我、批評我的貴人們,你們所做的一切都讓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

  最後,2018回顧展一直沒登場的兔兔,讓他露個臉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