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生活札記:伯樂大學堂培訓課程「細說師大」短記


  *「細說師大」課程剪影(伯樂大學堂工作人員提供)。

  大約在五月中旬的時候,接到了師大課外活動組老師的詢問,看到我平常喜歡在FB上面東扯西扯,講一些師大的校園風格,於是問我是否能在八月底的新生營輔導員培訓課,擔任一堂課的講師,不久後確定課程名稱為「細說師大」,時間約為一個小時,授課人數約一百多人,地點則在師大文學院最大的教室誠101。

  確認訊息之後不久,我去要來了伯樂大學堂(新生營)輔導員培訓的課程表,發現與我同一天,師大的親善大使會有校園導覽的時間,因此我開始思考,到底上些什麼東西,才能與親善大使們所講的有所區隔,以及要用什麼樣的主軸來貫串全場,希望讓所有學弟妹能夠聽到一個全新的師大觀點。在考慮了將近一個多月之後,決定先利用現在很常用的Google文件,製作了一份有關師大的「非正式」問卷(如果你還想填,可以按這裡),調查大家心目中的師大、師大生到底有什麼特質?第一印象到底是什麼?由於只是非正式的問卷,因此拿來當作課程的開場白或許還可以,但不要當成了是個結論。

  首先來看一下填寫問卷的人,到底是什麼身分?



  課程開始前,總共得到有效問卷284份,其中73%為師大學生、校友,另27%則是與師大從無瓜葛的人(含尚未入學),先解釋一下兩者有如此大比例差距的原因,是因為填寫者的募集是利用「滾雪球法」,而非很嚴實的抽樣方式。不過非師大的填寫人數也有75人,拿來做些簡單的分析,應該還可以。

  緊接著,我把問卷中的題目抽出兩題,當成課程開場白:



  首先看一下所有人心目中,師大到底算不算是一個校風開放的大學?利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等第法,分成非常開放到非常封閉五等第。調查發現,非師大的人雖然因為與師大不熟,有超過1/3的人填寫不清楚,但也有超過1/3的人認為師大是個校風封閉的學校;另一方面,師大人也有超過40%的人認為校園封閉,但覺得開放的比例卻沒有差很多。

  無論如何,持封閉看法的總人數逼近一半,而持開放看法的人數則略少15個百分點,從這個結果來看,多數人認為師大偏向封閉,但師大人本身卻不見得這樣認為,從開放式答題中,更可發現從其他學校考進來師大的碩、博生,有不少認為師大比原來就讀的學校更為開放,這點其實值得注意。



  了解了大家心目中的師大校風後,再讓我們來看看大家心目中,師大所培養出來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在題目中,我羅列了六項「優點」提供單選,作為師大生最可能的特質,雖然是我很主觀的寫(正式問卷才不會長這樣),但還是可以分成兩大類:開放選項(思辨力強、富創造力、執行力高)以及保守選項(乖巧有禮、謹言慎行、循規蹈矩)。調查結果發現,大家的答案與我自己的主觀想像很接近,無論是哪個填答群體,保守選項所占的比率都遠遠超過開放選項,其中又以循規蹈矩佔約四成最多。

  上面兩個問題,表現出大家對師大到底採取什麼樣的校風,其實並不明確,也無校內共識;但對於師大畢業學生特質,卻有著相似的態度,認為師大生比較保守。而師大生的保守,推測也是來自於師大四年(以上)的教學氛圍所導致的。而師大的教學氛圍,則可透過師大人所共同生活的這個環境-校園-來一窺究竟。

  了解了上述的背景之後,我們開始看到底這四年來,是什麼樣的環境在培養我們的氣質?深入探討,就可以發現,其實師大的特質是曾經變過的。師大前身為日本時代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其性質為大學預科,也就是進入大學的窄門;在這裡頭的學生擁有很強的獨立思考意識,而從首任校長三澤糾以降,所包容的自由學風,更形成了台北高校令人懷念的風氣,其中又以鹿野忠雄最為人所津津樂道。

  在近代哥德式建築穩重莊嚴的建築群(現仍留存本館、普通教室、講堂與生徒控所)中,卻有著令人意外的人性設計,諸如連接所有建築群的七道風雨走廊、依據學生數所設置的空間規格等,其實整個台北高校校園中,在自由放浪之外,又帶有非常務實的一面。這個可以從台北高校的校歌(翻譯)中看出:

   獅子頭山上雲氣蓬蓬   七星嶺上霧朦朧
   朝夕不斷掛長空     高尚理想存吾胸
   駒足奔騰永不休窮    奮勉繁忙學業中

   前途無量深奧無窮    學問進展捷如風
   但看花香盈我袂     青年得意喜重重
   引吭高歌遙望碧空    揚鞭顧盼氣融融

   大顯身手練武場中    男子熱汗灑英雄
   鐵腕鋼筋誇百鍊     心懷壯志吐長虹
   勒馬橫刀歸來歌唱    北斗七星影青青

   哈!要抱正直之志氣   青春易逝去匆匆
   光陰一過不復還     及時努力舞庭中
   與君攜手歡呼一曲    人生歡樂在其中

  從上面的紅標文字中可看出,當時的校歌頗有「俠氣」,扣除首三句的以景寄情外,最重要的是「高尚理想」,當然也不免要「勤勉繁忙學業中」,但從第二大段開始,一直到曲末,卻更重視了青少年學生的多元發展、心智發展、品德發展,並要大家把握光陰,趁著年輕多去實現夢想,讓自己能在有限的光陰中得到歡樂,莫嘆老大徒傷悲。


  *台北高校合理的空間配置。

  國民政府來台後,台北高校歷經多次改制,成為了專為培育教師而存在的大學,並在民國三十七年發生四六事件後,於劉真(師範學院)院長領導下,校風開始走向較為保守的氣氛,從校訓「誠正勤樸」與師大校歌,也可見一斑:


教育國之本,師範尤尊崇,勤吾學,進吾德,健吾躬。
院分系別,途轍雖異匯一宗。學成期大用,師資責任重。
吾儕相親相勉,終不負初衷。臺灣山川氣象雄,重歸祖國樂融融。
教育會其通,世界進大同。教育會其通,世界進大同。


  紅標的字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間學校從台北高校的多元發展,轉向了「獨尊」教育,各種聲音少了,自由也在許多外力影響下成為了保守面貌。這剛好可以從三澤糾銅像後來輾轉成了劉真銅像,印證了位在這塊土地上的學校,有了「典範轉移」。而這個轉移過後的典範,便是現在養成師大學生四年後特性的標竿。



  當然,師大近年來逐漸找回了存留在校園內的歷史,如成功保留下文薈廳(即生徒控所)、圖書館改建時留下的立面、台北高校校友所致贈的自由自治之鐘等等,都能讓我們找到過去的榮光與典範。但或許當年的典範已不再適用於今日,而我們也對今日的典範可能有所不滿或感到不足,那麼是否可以從師大生,也就是我們自己,開始樹立屬於自己的典範,這個典範可以先是個人的,但最終我們會找到共同價值,久而久之,或許師大從各位的手上,又會展開一次新的「典範轉移」。

  新的典範轉移,現在正是良好契機,在師培生名額大幅縮減、師大面臨轉型之際,我們在多年來所浸淫的環境中,若能發現、了解、體會進而創造屬於自己的典範的話,那麼我想師大仍是相當有希望的。這點,不需要妄自菲薄,因為從我們的問卷中,其實可以看到師大生對自己,仍然是相當有信心!

  以上大概是本次課程的內容,非常感謝課外活動組讓我有這個機會前來和大家分享,也感謝辛苦的伯樂大學堂工作人員,提供了如此良好的互動平台;此外更感謝洪致文老師同意借用台北高校及師範大學校園導覽圖中的內容,讓課程講義更視覺化;同時也參考了師大數位校史館的資料,並多有引用;最後,感謝幾位會後對我分享內容表達正面態度且願意更深入了解的學弟妹,因為你們讓我知道,師大生真的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期望你們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典範。


   最後來一張自肥照(笑)。


一、延伸閱讀
1.野地旅0433:原台北高等學校講堂奉安室
2.野地旅04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古蹟群
3.生活札記:樂群堂拆除紀念專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