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野地旅0589:新埔老街史蹟群[新竹新埔]


  *新埔張家祠,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安靜地站立在新埔街旁迎著暖陽。

  今年春節假期天氣真的很棒,讓我們每天都想去一些地方走走,正在苦思有什麼地方可以當天從台北來回,正巧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新埔老街」的照片,於是就決定前往新埔一探究竟。上一回去新埔,是大三的課程前往新埔義民廟(又稱褒忠亭,野地旅0103褒忠義民廟)參觀,時隔多年,再度前往新埔,早已沒有什麼印象。

  事實上,我根本沒有到過新埔老街,也就是日本時代「新埔街」的市中心過,自然也一定沒有印象,但是網路資料上面提到,此處「宗祠建築」甚多,頗為符合客家人慎終追遠的習俗,來此看看宗祠建築,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於是我們驅車自台北前往新埔,在關西下了交流道後,直抵新埔鎮上,時間大約逼近中午,挑了路邊一家人很多的粄條店填填肚子,便開始尋訪新埔老街的史蹟們。


  *新埔老街地圖。

  新埔,舊名吧哩嘓,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社地,意思是「新的草原」,位於鳳山西北側的低位河階上,地勢平坦,但面積不大,北方緊鄰丘陵化的店子湖台地。新埔地區有紀載較大規模的開墾,始於乾隆十二年(1747),隨後,竹塹社土目衛阿貴招攬來自廣東陸豐、饒平以及鎮平等地的客家人,進入新埔墾地,因此新埔成為了陸豐客家人的大本營,並從嘉慶年間便開始栽種由陸豐引入的椪柑,現在,新埔著名的農產品還有柿子。

  一家人決定從新埔老街的東邊開始走,第一個前往「義勇廟」。義勇廟又稱集義亭,據稱是供奉在林爽文事件時,一支北上桃園大溪的客家「義軍」的亡者,由於並不是直接抗擊林爽文部隊的義軍,因此其知名度遠不如褒忠亭。道光年間,改原本的有應公為義民爺墓(義塚),光緒年間增建集義亭,民國六十三年,再改建集義亭,稱義勇廟,並將義塚遷至廟後現址。


  *義勇廟。


  *義勇廟內有集義亭匾額,神案上供奉的是義民爺牌位(左);廟中壁畫是女畫師廖鳳琴的作品,特色在於仕女的身材都很好(右)!


  *義勇廟後方的義塚。

  離開義勇廟,回到市街上,先走最繁華熱鬧的中正路。中正路兩旁的建築大多已經改建,比較可觀的剩下已改為餐廳的潘錦河故居,為一和風洋樓;潘錦河曾任新埔鎮長,其父親在日本時代亦曾當過新埔街長,我們並未進入參觀,只在馬路對面拍個照作數。中正路上另一間古蹟「陳家祠」,由於仍在整修中,整棟鐵皮包緊緊,所以連照片也沒有,接著,就直接來到了新埔街上的主廟「廣和宮」。

  廣和宮主祀三山國王,由新埔潘家倡議興建於咸豐十年(1860),日本時代初期,由於地方抗日的原因曾經毀壞,至明治三十五年(1902)重建,大正八年(1919)擴建,近年來又曾整修,今貌為民國七十五年所整修完畢的模樣。廣和宮擁有匠師「拚場」的痕跡,但現在則是被擅長人體畫的廖鳳琴女士所繪的壁畫搶盡風采,廖鳳琴所畫的仕女圖,不管是名不見經傳的婢女,還是女媧娘娘或何仙姑等,一律都是呈現「清涼爆乳」狀,在那個尚未開放的民國六、七零年代,新埔地區的廟宇還真是獨樹一幟!離開廣和宮,續走中正路,會遇到新埔教會。


  *潘錦河故居。


  *廣和宮。


  *廣和宮牆上的七仙女仕女畫。


  *八仙過海,連比基尼都來了!


  *新埔教會。
  離開新埔教會,我們轉往南邊的和平路走去,這條路
邊有幾間老厝。首先看到的是劉家祠,又稱雙堂屋,建成於同治六年(1867),是從饒平來的劉姓在新埔所共同組建的祭祀公嘗,由於劉姓有人取得功名,因此劉家祠滿布燕尾翹脊、懸掛多面匾額,成為一大特色。目前已被指定為古蹟。


  *劉家祠外觀,燕尾翹脊眾多。


  *劉家祠內埕。


  *劉家祠公廳,懸掛許多匾額,廳內神案上則擺滿牌位,地上供奉土地龍神,是標準的客家習俗。


  *劉家祠內的匾額。


  *劉家有人曾取得舉人功名,因此屋脊可用燕尾。

  劉家祠旁,則是一間規模更大的古宅,為潘姓人家所居住的,方才中正路上的潘錦河故居,其實就在這座古宅的後方。潘家是新埔地區的大戶,並擁有金和商號,經營糕餅、製油與雜貨業,古宅始建於嘉慶二十年(1815),咸豐十一年(1861)再行修建,在潘宅和劉家祠之間,還有潘家學堂(大夫第)的遺跡,可惜這次並未注意到。潘宅旁有一間比較小巧的「朱家祠」,堂號沛國,建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屋脊以火形馬背為主。參觀朱家祠時對建築沒什麼印象,只記得祠前的一隻吉娃娃非常不甘寂寞,顧著玩狗,都忘了看歷史建築。


  *潘宅,一進大院,目前仍有人居住。


  *潘宅正堂,可見建築基礎採用附近鳳山溪床的卵石作為材料。


  *朱家祠,鐵門半開,裡頭的吉娃娃看到人就很興奮。

  走過和平路後,我們決定去把車子開到市街北端的民生街再轉入成功街,成功街保留了比較多早期的街道模樣,從新埔教會的方向一進入成功街,馬上就看到有一棟廢棄的戲院建築,是早期的新埔戲院,從外觀大概還能略知一二。我們將車子停在文昌閣前的停車場後,決定再走一小段,把剩下兩間祠堂也找出來。

  首先找到范家祠,同樣正在整修中,不過依然能窺得樣貌。和朱家祠一樣,范家祠前也有一隻狗,不過是哈巴狗,一臉誠懇的模樣坐在門口,惹人憐愛。范家祠建成於咸豐十年(1860),范姓為陸豐人,其中一支在鹹菜甕(關西)發展,下巴便有一名同學住關西姓范。范家祠建築為一條龍的形式,與其他祠堂搭配有橫屋(護龍)不同。

  離開范家祠,在附近的巷弄中花了一點時間,終於找到了林家祠。林家祠於大正六年(1917)完工,是新埔地區較晚興建的家祠,用以取代原本在新埔街上的公廳,林家祠的建築外牆特別高聳,但一樣正在大幅整修,只能看看外觀,內部無法得見。


  *新埔戲院。


  *范家祠。


  *范家祠的內部,一樣是歷代祖先牌位排排站。


  *范家祠前的哈巴狗。


  *林家祠,位於巷弄之中,建築體較其他祠堂略高。


  *用相機的鏡頭可以看到,林家祠似乎比其他祠堂更華麗一些。

  成功街上除了范家、林家兩間祠堂之外,整條路所保持的老街氛圍也高過中正路,全台灣現存最早取得牌照的「中美茶室」,冰店、柑仔店以及整排的街屋,都道出了新埔曾經的繁華。文昌祠旁,還有一間日本時代所建的倉庫,以及比較近期所建的另一家戲院,小小的一個新埔有兩間戲院,可見此處確實曾經燦爛一時。


  *文昌祠,近年來重建的,裡頭有一些老照片陳列,以及新埔案內圖(導覽圖)的複製品。


  *新埔案內圖,繪製於昭和十一年(1936)。


  *中美茶室。


  *另一間戲院,同樣也廢棄了。


  *文昌祠前的老倉庫,在新埔案內圖上便已經有標示出來。


  *成功街上的柑仔店。


  *街屋上方還有洗石子的動物雕塑。


  *成排的街屋,成功街保留了較多的老街元素。

  離開成功街,我們前往新埔鎮公所所在的位置。新埔鎮公所建築物建成於昭和十一年(1936),由當時的新埔街長富山富利主持街役場的興建,後來不斷擴建,成為今日的樣貌。我們從鎮公所前,和平路與中正路的交會口處,再次踏上和平路,尋找本次新埔老街行的最後一間史蹟,也就是「張家祠」。

  張家祠完工於同治九年(1870),富麗堂皇,但於日本時代初期毀壞,明治四十一年(1907)重修。由於家族中有人曾捐官得貢生頭銜,因此張家祠同樣也擁有燕尾翹脊。我們造訪時,張家一位老先生招呼我們開門進去瞧瞧,十分的和善,也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張家的歷史。從這位張老先生口中得知,他自己認為,林家祠是最漂亮的,但張家祠也不差啦!


  *新埔鎮公所,原新埔街役場,歷史建築,二樓部分為後來增建。


  *鎮公所壁面上的裝飾凹槽,居然被拿來放管線......。


  *張家祠,小巧但精緻。


  *張家祠前的一塊供用水泥曬穀場施工碑(民國五十五年)。


  *張家祠公廳。

  離開張家祠,眼見時間也差不多了,應友人的邀請前往台中一聚,所以原本想在走訪褒忠亭,只得留待下次。新埔街上絕大多數的史蹟都已經很快地走過一遍,希望有一天它們都被整修的差不多的時候,能夠在有機會造訪。


◎後記:

  結果一周之後就再度造訪新埔老街,但只是為了買點柿餅當伴手禮。不過此行順便造訪了原本沒有前往的新埔國小。新埔國小原為臺灣總督府新竹國語傳習所新埔分教場,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設於文昌祠內,學區包含大湖口(野地旅0526湖口老街周遭與波羅汶史跡)、紅毛港(野地旅0038紅毛港)、咸菜甕、豆子埔、貓兒錠、六張犁。同年底改稱新埔公學校,供當地漢人就讀;明治三十五年(1902)公學校遷至現址,並建有校長宿舍留存至今,並作為新埔產業導覽館使用。


  *新埔國小內還保留了比較古樸的門柱(大概是民國五零年代)。


  *校長宿舍,現在已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一旁在做豆腐乳也吸引了我的目光。


一、參考資料
1.潘家洋樓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61)[新竹新埔] .九芎湖步道.新埔老街古蹟初探
3.維基百科-新埔鎮
4.文化部-新埔劉家祠
5.台灣大百科全書-新埔廣和宮
6.新埔潘宅
7.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范家祠
8.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林家祠
9.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張家祠
10.文化部-新埔國小校長宿舍
11.台灣大百科全書-新竹縣新埔鎮新埔國民小學


2014.02.04造訪
2014.03.27完稿



3 則留言:

  1. 是民生街不是民生路,而民生街是天主堂以及往新星國小那條路,照片上較多的街道照片如新埔戲院、中美茶室等是位於成功街不是民生街。

    回覆刪除
  2. 劉家祠堂不是雙堂屋;雙堂屋位置在義民路上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