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

野地旅0431:八仙聚落[台北北投]


  *下八仙聚落一隅,在這個低漥的地方,還有一些較老的聚落建築殘存。

  2012年的第一天,在家中閒著也是閒著,受到峻鳴的邀約決定開車出去走走,但口袋中計畫的路線大多是郊山、古道,在冬天的台北並不是非常適合(又濕又冷),而古蹟最近也走了不少,一時想不到新的點子,就翻開地圖東看西看,勾起了一些好一陣子前的回憶。那是大四畢業時,剛好國際地理奧林匹亞(iGEO)在台灣舉辦,剛好主辦人之一就是指導我的沈老師,所以也就有機會躬逢其盛、參與其中,籌備之初,要準備戶外考察的試題,眾老師們決定點位在關渡自然保留區和關渡自然公園,也進行過兩次預先的考察,當時原本想寫網誌紀錄關渡平原的,但擔心「洩題」而沒有提筆,至今也就失去動力來寫這篇關渡平原的文章了。

  不過在我心中,一直迴盪著眾老師們提到「下八仙聚落是目前台北僅存的漁業聚落」這句話,於是,我們就決定前往關渡平原的頂、中、下八仙三個聚落走走。此三聚落位於關渡平原東南側,規模不大,與洲美聚落同樣距離士林、北投聚落有一段路,彷彿在大台北都會區中自成一格,完全是個鄉村的樣子,在這裡,你不會與全台首善之都的台北做出任何意象上的連結。


  *八仙聚落週邊地形、街道圖。

  我們先驅車前往頂八仙,結果誤走了磺港溪下游左岸的防汛道路,若繼續開下去,就會抵達洲美,到不了目的地。這條防汛道路沿線,大多是些露天的私人資源回收場,整體環境看起來雜亂不堪,加上道路狹窄車流卻眾多(相當多大卡車),讓人很難想像正身處於台灣首善之區內。洲美以北,就是北投焚化爐所在,可以見到整個五分港溪南北兩側,其實是相當空白的一塊地,在日治時期到近年的地圖中,都是以水田居多;五分港溪原本為外雙溪注入基隆河的流路,後來才人工截彎取直到今日社子一帶注入基隆河,所以可見洲美附近原本應該是非常低漥的河川浮覆地,是以聚落集中而規模不大,又隔了一大片空地至今未用。據說五分港溪以北的空地未來將發展科技園區,這是後話。


  *磺港溪左岸防汛道路旁都是資源回收場,就居住品質而言是台北的窳陋地區。


  *看來這邊的地價也在蠢蠢欲動了,科技園區會帶給這裡什麼不一樣的風貌?

  從大度路轉進頂八仙的路相當不好找,於是驅車從關渡平原中央的貴子坑溪排水圳兩側道路開車進入,路幅狹窄,車子卻也不少。關渡平原是台北市一個地形相當特殊的地方,平原上所貫流的河川,如貴子坑溪、磺港溪等通常水量不大,雖然在東北側山麓形成沖積扇(如復興崗、新北投一帶),但規模亦不大。早期聚落的開闢,大多沿山麓開闢,包括日治時期便開闢的鐵道(即今日捷運淡水線路線),地勢較高,較能躲避洪水。

  貴子坑溪流出山區進入沖積扇後,隨著水勢以及埋積狀況改變而在關渡平原中央形成不安定的網流,平原南方的基隆河、淡水河一帶,遇洪水時,受制於關渡和獅子頭山之間的狹窄「隘口」影響,水流不暢,亦使社子、蘆洲一帶以及關渡平原南部形成洪氾平原,地勢極為低窪,長期潮濕而排水不良,是以早年臨河地區以及關渡平原中部,均無固定居住的人口,也無聚落形成。

未命名
  *明治三十七年(1904)完成的台灣堡圖所繪關渡平原概況。紅色點為北投、藍色點為關渡、橘色點為下八仙、綠色點為頂八仙(依位置判斷,為今日的中八仙),貴子坑溪貫流其中,並有人工整治,但與今日不同;今日的大度路在此時已開發。

  正因為如此,八仙聚落的存在才更啟人疑竇。面臨基隆河北岸,關渡平原最南端,洪水宣洩不易的地方,再加上與關渡平原區所有的聚落都沒有主要道路聯結(尤其是下八仙聚落特別孤立),怎麼看,也不像是個適合定居的地方,今日此地的「關渡防潮堤」則是興建於民國五十七年,八仙聚落的存在則至少上百年,很令人費解。一些資訊也顯示,八仙聚落的住民是客家籍,討論台灣移民居住地選擇的兩個主要論述:「先來後到論」以及「原鄉生活論」,都應該是選擇更靠近山邊居住,怎麼跑到水邊來?我想本文可能無法解答自己(以及各位讀者)的問題,歡迎有線索的人可以提供資料,時間有限,就不贅述。

  開車沿著貴子坑溪排水圳道路到底,會接上關渡的自行車道,在此停車,往西走一小段路,先來到下八仙聚落。映入眼簾的,是文首照片中的磚屋,足以見證下八仙聚落的歷史,隨後和峻鳴兩人走進聚落中,此起彼落的狗吠聲,以及一臉狐疑看著我們倆的居民,好像都與整個台北都會區無涉,這種感覺相當奇異,我既沒有過個山洞、繞過桃花林,卻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異樣國度,有趣的是,這裡聚落的新房子蓋的還挺好的。


  *貴子坑溪排水圳路。


  *下八仙聚落一隅,這是一間加蓋鐵皮的三合院,兩旁則都蓋成三層樓的水泥建築。


  *家屋上仍保留堂號「清河」,為河北張姓,客家籍;前方的石牆似乎是採用唭哩岸石(五指山層石英砂岩)所建造(左);聚落一隅,仍保留了一些傳統家屋後方的竹林(右)。

  下八仙聚落的街道紋理,從日本時期的地圖來看,到今日並無太大的差別,而主要的信仰中心也沒有變,是間位於基隆河畔的「八仙福德祠」,祠後為八仙圳的水道所在。這間福德祠雖小,但也能看出其客家信仰的蹤跡,就在神明供桌之下,有土地龍神的供奉,閩南人是沒有這種習俗的。另一個令我們兩個訝異的地方,則是這福德祠內也懸掛了太多國民黨籍政要的匾額,有翁岳生、王金平、錢復等多人的匾額,不明緣由。


  *八仙福德祠,就在關渡防潮堤(腳踏車道)旁邊。


  *福德祠內的土地龍神。


  *國民黨籍政要所奉的匾額。

  往另一個方向走,看到了一間拜「地箕祖」的小廟,應該與閩人所稱「地基祖」是一樣的,廟內雖有神像,但神像後方為傳統客家立石為像的模樣,看來此處應該已有閩客文化混合的跡象;聚落外圍有些工廠,大約是民國六零年代遷入的,為數不多。走出下八仙聚落,又看到聚落入口處「八仙社區」的立石,是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所題,這又更讓我們驚訝了一回,廟內都是國民黨籍政要的痕跡,聚落入口則有綠營政治強人的痕跡,這個遠離台北都會區的河畔小聚落,到底有什麼樣的政治地位,讓藍綠陣營如此重視?這又是個暫時無解的問題。


  *地箕祖,傳統客家土地廟不立神像,以立石為像。


  *聚落北側有土堤,並非道路所在。

  離開下八仙聚落,原本要從北面進入中八仙,結果遠遠就看到六七隻惡犬攔道,只好改由關渡防潮題的自行車道進入。沿著防潮堤走,看看基隆河與對岸的社子,河邊還有一些釣客,水面不時也會有魚跳起,雖然水不怎麼乾淨,不過總有些水鳥飛翔,還有,岸邊金黃的蘆葦叢中總是非常熱鬧,有許多體型較小的鳥類居住其中,我想這些,騎腳踏車大概都看不到吧。

  不久,便看到中八仙聚落。中八仙聚落在日本時期的地圖上看來,是被寫作頂八仙,而今日的頂八仙則在東北方向不遠處磺港溪右岸,因此中八仙聚落應該也已有百年歷史,與一些網路資訊上所述的民國年間出現較為不符。中八仙聚落規模似乎還大於下八仙,但找不太到什麼人文宗教的痕跡,若不訪談,難以了解聚落是否有什麼奧妙。特別的是,此處居然有公車行駛,把我們從不知身在何處的狀態中,拉回到台北大都會的現實!


  *小水圳旁種滿了菜。


  *基隆河與對岸的社子地區,遠方是北投焚化爐與社子大橋。


  *中八仙聚落一景。


  *有小鳥在近岸灌叢、草叢中生活。


  *中八仙聚落,農業生產仍然持續進行。

  隨後我們驅車進入中八仙(這樣就不怕惡犬了),巷道狹窄而曲折,頗有漢人傳統聚落的味道;未多久留,續往頂八仙的方向前進,可看到洲美快速道路就在眼前,似乎有幾間磚造老房未拆,並未停留,直接抵達頂八仙聚落北側的「曹福公」廟。曹福,不知何許人也,但據網路資料,這間小廟亦有百年歷史,近年才又整建完畢,其形式與下八仙地箕祖廟相同,均是立石於壁,前方新設一神像。


  *曹福公廟位於頂八仙聚落北緣,一條圳道水門旁。


  *曹福公,不知何許人也;這廟推測為陰廟。


  *曹福公廟廟門正對磺港溪。

  離開曹福公廟,我們兩人的元旦八仙探索之旅也暫告一段落。出發前,問了自己一些問題,出發後,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得到了更多問題。今日我也不急著將這些問題給解開,享受著思考的樂趣也不錯,當然還是很歡迎大家如果有什麼想法或線索,也提供給我知道。接下來,八仙地區可能會因為都市規劃的關係而出現一些變動,士林的科技園區是否會對此造成影響?而關渡地區的公園綠地規劃也不斷的在進行中,下八仙聚落由於聚落紋理保留較完整,大部份的研究報告傾向保存下八仙,但頂、中八仙聚落則已經受到大型工程(洲美快速道路)的影響,已經產生質變,未來還會是像這個樣子嗎?

  總之,我猜想這三個聚落,大概沒那麼容易踏上都市化的腳步,繼續他們輕鬆而緩慢的步調吧。


一、參考資料
1.頂八仙(曹福公)
2.關渡的地形和地貌
3.關渡平原環境衝擊分析(PDF)
4.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2012.01.01造訪
2012.01.31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