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

野地旅0552:萬安橋與安平橋[福建泉州]


  *萬安橋,中國橋樑建築工藝的重大里程碑。

  結束了大田土堡的深山之旅,我們驅車前往台灣人所熟悉的「漳泉地區」,漳州與泉州是台灣明清時代移民,總人口數最多的其中兩個府,因此台灣許多的文化、習俗也都與漳泉地區有所關連。不過到了泉州的第一站,則是到了兩處台灣不曾見過的史蹟拜訪,分別是位於洛陽江口的「萬安橋」與位於晉江、南安交界的「安平橋」。


  *萬安橋與安平橋位置圖。

  首先來到比較北邊的萬安橋,萬安橋跨越洛陽江口的淺水域,因此又稱洛陽橋,全長約731公尺,就今日的工程發展來說,似乎並不是特別的困難,但只要一想到萬安橋建成於北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距今已經接近千年的歷史,就不由得心生敬佩。萬安橋全橋主要以花崗岩壘石而成,橋面則以長條狀的花崗石樑鋪成,工程浩大,且在技術上有不少的創新。萬安橋建築時,由於洛陽江口以泥灘為主,遂先於橋址拋石於爛泥上,使之逐漸沉降至可以承重的地盤,形成一道矮石堤,並且「種上牡蠣」,利用牡蠣的分泌物使石堤牢固,從建材「花崗岩」到黏著的「牡蠣分泌物」均取自於自然界;此外,由於洛陽江的流水可能導致橋基不穩固,因此所有的橋基均建造成「筏形」,歷時七年才建造完成;此後,曾經歷過十九次主要的整修,其中包括明宣德六年(1431)將整座橋增高五尺、民國二十一年十九路軍將橋增高兩尺並鋪上鋼筋水泥橋面,是比較大的整建;近年來,為了回復古蹟原貌,因而除去鋼筋水泥橋面,成為今貌。

  萬安橋除了非凡的工藝成就之外,中國文官喜歡附庸風雅,更讓這座橋增添了不少人文氣息與傳奇。宋代書法四大名家中的蔡襄,任職泉州知州時完成了萬安橋的工程,並留下了《萬安橋記》,後來的許多地方官員也留下了石碑、詩詞。只可惜我不是風雅之人,老爸老媽在看這些石碑的書法時,我只想多拍些萬安橋的照片,那些書法,我實在看不懂啊!


  *萬安橋南側橋頭。


  *橋首處有兩個神尊。


  *筏形基礎與真正的小舟。


  *萬安橋附近一景。


  *萬安橋上有許多歷代文人石碑。


  *萬安橋的筏形基礎,此處為橋身上游側,筏首可以分散水流沖擊力。


  *萬安橋橋身下游側,較不會受到洛陽江水的衝擊,因此未做筏形。


  *橋上有一些佛塔之類的建築,雕工精細。


  *仔細看才發現每個筏的大小不同,不知何故。此外橋身護欄上的眾多石獅,也是萬安橋的特色。


  *橋面長條狀石樑,可以看到邊緣有人工鑿石的鑿孔,花崗岩十分堅硬厚重,不論取石或搬運都相當困難。


  *從萬安橋上游處遠眺這些筏形基礎。附近是屬於紅樹林生態系。


  *千年萬安古橋附近的環境正逐漸改變,一旁的現代大樓陸續聳立當中。

  大約在萬安橋停留了半個小時,想要在附近的洛陽鎮上找點吃的,卻什麼也找不到,只有一大堆花崗岩石雕工廠,畢竟福建沿海花崗岩露頭多,以花崗岩為建材或者裝飾得主材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好不容易找到一間小吃店,簡單用餐後便前往另一座古橋安平橋。安平橋橫跨晉江市安海鎮以及南安市水頭鎮的水域,此處有一條不算大的河川,但跨越的主要地形比較類似寬廣的潮埔地。

  建造安平橋的工程,在南宋紹興十八年(1138)開始,大約是萬安橋建成後的八十年左右,然而因為工程過於浩大,原本由私人出資建造的安平橋,後由郡守趙守衿接手主持後,歷時十三年完工。安平橋建築的時候,雖然已有萬安橋作為樣板,但實際上仍遇到了許多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便是2255公尺的超長跨度(整修後現為2070公尺),長度幾乎是萬安橋的三倍,也因此,安平橋上有對聯曰「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意指這個世間沒有比安平橋更長的橋了。實際上,整個中國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河南鄭州的黃河大橋建成前,一直都是全中國最長的橋梁。

  安平橋的外型,繼承了萬安橋的模式,但在建造技術上有一些不同,例如在橋基的部分,萬安橋是拋石建成穩固石堤再建成筏形基礎,而安平橋有些港道水深泥爛,石頭容易下陷,就先用木頭為墊,壓上石條,使得木頭逐漸沉陷至港底底盤,從而奠定橋基,稱為「睡木基礎」。在港道較深處,則先打下木樁,再將木頭稀疏地架在樁上,兩旁由二樁擋住,防止木頭向外滾落。最後壓上石條,讓木頭沉底,稱為「木樁基礎」。後兩種方法都是當時首創。此外安平橋橋墩也不只採用筏形,而是依據不同的水流條件來採取長方形、半筏形與筏形基礎,比起最初的萬安橋,更能順應整體自然環境。


  *安平橋頭,也有不少石碑。


  *安平橋的橋面,每一條石樑重量約達三噸重,花崗岩的來源據說是取自於金門島。


  *安平橋的筏形基礎。


  *可以見到花崗岩石樑邊緣也有明顯的鋸齒狀鑿痕。

  安平橋實在太長了,加上海邊夏天悶熱,實在沒有心力去走完全橋,只看了一下大概的模樣。簡單比較了一下萬安橋與安平橋,其實兩者之間彼此有一些不盡相同的文化保存問題。雖然兩條橋近年來維護較好,橋體古蹟本身仍然完整,但萬安橋兩側因為橋而出現的聚落文化,卻已經消失殆盡,萬安橋逐漸被高樓大廈與工廠所包圍,以往交通要道的痕跡已經不復見;相對來說,安平橋兩岸的聚落保存較好,我們所造訪的安平橋南安側,橋頭有一「海潮庵」,海潮庵旁則是一條直接與安平橋連接的「老街」,目前街的兩旁還有不少已有近百年歷史的洋樓。


  *海潮庵牌樓,廟宇本身則是背對安平橋。


  *海潮庵旁的老街。


  *老街上有許多別有風味的兩層洋房。


  *許多樓房都獨具匠心。


  *這間雙層洋樓二樓還寫著「胸懷祖國」,是華僑商人回來建的樓房。

  然而,安平橋也面臨著它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滄海桑田」。經過數百年的歷史,當年的潮埔地早就逐漸淤積,安平橋幾乎已經成為陸橋,失去了原本的環境脈絡,甚至因為水域逐漸封閉,因此成為死水,家戶廢水進入死水區,使得安平橋跨越的是一灘髒水,對於數百年來的歷史古蹟而言,情何以堪;相對而言,萬安橋位於洛陽江口,水量較大,較沒有這樣的問題。近年來地方政府積極整治水質,希望能夠創造出一些水域的氛圍,不過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現在地方政府把安平橋旁設計成一處類似公園般的水域,但還是缺乏潮水,沒辦法完整呈現當年安平橋設計的精髓。

  儘管兩座古橋各自面臨他們的挑戰,但是橋本身的建築工藝與所代表的歷史文化,是毫無疑問的。在宋元時期,泉州地區開港所得到的驚人巨富,是這些所費不貲的大型橋樑的孕育環境,而後來的僑商則成為了維持橋樑整建、附近聚落發展的主力,因此參觀這兩座古橋,除了緬懷歷史之外,也可以延伸出一些地理的概念。當然,更別說這邊的泉州人講泉州話,跟台灣人幾乎是可以直接溝通的,似乎有種「類似」鄉土的情感。而我們的兩座古橋之旅,也就在海潮庵老街旁,聽老人家自豪地描述他們洋樓繁華過往的神情中,畫下句點。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安平橋
2.互動百科-洛陽橋
3.百度百科-泉州萬安橋


2013.07.21造訪
2013.10.0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