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

野地旅0651:石門山(小竹坑山)[桃園龍潭]


  *石門山步道一景,此步道雖熱門,卻仍能保留一絲自然的感受。

  趁著二月天,一次不太冷也不太熱的機會,在網路上問問是否有朋友想要出門走走,一解在軍隊中悶壞了的情緒。很快的,巧穎便回應說可以一同出遊,由於都住在桃園,因此選了個位於桃園且難度不高的小山,這座山名為石門山,是桃園著名的郊山,幾乎每天都有許多桃園當地人前往登山運動,身為桃園的新住民,來這邊走走也是應該的。


  *石門山附近地圖。

  石門山位於桃園市龍潭區境內,海拔高度551公尺,西側為大漢溪出谷處,在古地形學上鄰近古大漢溪沖積扇扇頂。由於此山與溪州山相對,猶如石門扼守大漢溪谷地,因此命名為石門。石門山又有另一名稱,為小竹坑山。事實上,石門水庫大壩所築的位置,比較靠近石門山西側的另一座山頭「太平山」,但因為太平山無基點,且展望不如石門山,因此名氣小了不少。由於石門山與太平山相距不遠,我們決定兩座山都爬。

  登山口的位置在石門水庫大壩西側環湖公路旁,由於登山者眾,攤商自然聚集,一片熱鬧景象,實在不太像來爬山的樣子。走過長串攤商,緊接著又是一些在山間唱卡拉OK的小店,此種山中喧囂,我曾在樹林的大同山、青龍嶺(野地旅0360大同山、青龍嶺、大棟山連走)見識過,不甘寂寞的人或許覺得熱鬧非凡,但在山林間,我偏好寧靜,只得快步上山,期望在山頂能得到一些沉澱的時間。


  *石門山登山口,攤商雲集。


  *初入步道,兩旁的攤商真的非常多。

  好在石門山沒讓我等待太久,離開了卡拉OK後,轉幾個彎,便寧靜多了。這邊有一段路名為好漢坡,事實上就是一條直上石門山與太平山間鞍部的山徑,這條路略陡,但走起來比較有原始風味,我們兩人選擇這條近路上山,路邊偶爾休息一下,很多人跟我們一樣走走停停,當然也有很多勇腳大氣不喘地就上了鞍部。上了鞍部後,取右前往石門山,在稜線上的山路就好走多了,石門山果真是一座名符其實的郊山,不過不能小看他,以石門山緊鄰桃園台地的位置,在稜線上只要沒有植物遮蔽,將會擁有絕佳的視野,因此石門山山頂有著一等三角點,同時也被選為小百岳之一。沒過多久,大大的標誌告訴我們,登頂囉!


  *石門山很快就滿足了我對寧靜的需求。


  *比起青龍嶺跟大同山,石門山的林相似乎更天然些。


  *偶爾可從樹叢間看見桃園台地。


  *石門山展望,主要是從山頂往北遠眺桃園台地。


  *一等三角點與殖產局三角補點(右)。


  *和巧穎在三角點合照。


  *這應該是看向銅鑼圈台地的景致。


  *遠眺銅鑼圈(近處)與店子湖台地(遠方高處)。


  *俯瞰桃園台地與大溪河階群,其分界可參考下圖。


  *照片中有一條綿延的綠帶(兩條紅色虛線間),可看出有高度落差,此為桃園台地高位河階的階崖,其下方較低的平地,屬於大溪河階群的低位河階。


  *遠眺大溪河階,照片中房屋眾多處即為大溪老街所在的低位河階。

  從石門山頂可以俯瞰大半個桃園台地,也依稀能觀察到整個台地其實是由南往北,逐漸降低。地形學者認為,南自關西面,北至桃園面的這一大片高度不等的台地,都是古大漢溪的沖積扇範圍,最早大漢溪自石門出谷後,是順順的直接向西流,創造出關西面、銅鑼圈與店子湖等最早的沖積扇面。隨著地殼抬升變動,古大漢溪的下游逐漸以石門為軸心向北順時針偏轉,依序創造出富岡面、楊梅面、中壢面(龍潭面)、桃園面等高位河階階面,越老的地形面,高度越高。最後,因為台北盆地陷落,古大漢溪終於改道流入台北盆地,使得整個桃園台地上再也沒有大河流過。而大漢溪因為流入盆地內,向下侵蝕的速率加快,因此在現在的河道兩側創造出了低位河階,也就是大溪河階群(大溪河階分布可參考野地旅0417頭寮大池水中土地公)。


  *桃園台地地形與石門山頂視域分析圖。紅色部分為模擬石門山頂可看到的範圍,在不考慮植被遮蔽的情形下,基本上可以看到整個桃園面、中壢面(龍潭面)、平鎮面、銅鑼圈台地等高位河階(LT面)、關西面與店子湖台地這兩個紅土緩起伏面(LH面),以及幾乎全部的大溪低位河階群(FT面)。(看大圖請按此

  山頂遮蔽不多,漸覺炎熱,於是我們離開山頂往太平山去。路途好走,不用幾分鐘便抵達了太平山頂。此處為一平頂,有一些運動設施在這裡,山頂無基點,展望也不佳,因此我們只稍作休息便循原路下山。


  *太平山頂,沒什麼太特別的景觀。

  石門山做為桃園最著名的郊山之一,確實是很容易親近,展望也佳,難怪會被選為小百岳。不過這天登石門山,對我而言,不是又蒐集了一個三角點或又一座小百岳,而是紓解在軍中被壓抑已久的自然情懷。不知為何,在軍中偶爾感覺到軍人對自然環境的敵視,或許軍人本來就該展現出剛強、無所不能的鐵人形象,但對我而言,敬天愛地才是生存在土地上的根本態度,透過登石門山,我試圖重新找回對自然環境的愛與悸動,儘管這裡實在有點太熱鬧了,不過能用雙足親近自然,已是無比的幸福。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2,台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15.02.21造訪
2015.06.1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