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日

野地旅0376:西門古蹟群[台北萬華中正]


  *紅樓戲院,西門町最著名的古蹟。

  西門町,一個身為台灣人就會聽過的地方,台北人也幾乎都會到過的地方,想到西門町,大概就會聯想到電影、熱鬧的徒步區、年輕時尚等地方意象,然而,這種意象的出現並不是個偶然而已,而是有其歷史的脈絡存在。清代到日治初期,台北城西門外的這片土地,原本是較為荒涼的地區,艋舺在南,大稻埕在北,中間現在西門町這塊地在當時仍是墳墓、農田。後來日本政府在此模仿日本東京的淺草區,將西門町發展為休閒商業區,明治三十年(1897)設立的台北座、明治三十五年(1902)設立的榮座,以及明治四十一年(1908)設立的八角堂(今日西門紅樓)是最早的娛樂設施。

  二十世紀初,電影業逐漸發展,到了1930年代西門町出現了多家電影院,至二次大戰戰後依舊如此,因此西門町在台灣成了電影院的代名詞,此外,著名的紅包場文化也在此出現;但伴隨著台北市發展核心逐漸東移至新開發的區域,屬於老市區的西門町逐漸沒落,直至1990年代,台北市政府重新將此處規劃為行人徒步區,在週末假日禁止車輛通行,此後西門町的生機再度活絡,今日此處仍有相當多的電影院,且逐漸成為年輕人聚集的地方。

  不過正因為年輕人聚集,人潮眾多,西門町也成為我最不愛去的地方之一。各位看官如果經常翻閱我的文章,就會發現我其實不太喜歡人擠人的感覺,尤其是每次去西門町都會被推銷奇怪的筆(大概拿單眼相機容易被鎖定吧)。這次會到西門町,全是因為去年曾來台參加國際地理奧林匹亞比賽的香港隊選手Queenie小妹妹,這次來台旅遊住在這裡,特地前來再續前緣。

  續前緣的細節這邊就不多說,反正也沒什麼,不過利用續前緣的機會,我也造訪了西門捷運站附近的幾個古蹟,在此合稱為西門古蹟群。西門古蹟群有台北天后宮、西門紅樓戲院、西本願寺遺址、慈雲寺、晉德宮、中山堂等建築物,這次時間有限,僅去探訪了最著名的西門紅樓劇院、台北天后宮和中山堂三處。


  *本次造訪的西門古蹟群位置圖。

  首先造訪的是紅樓劇院,前面提到,紅樓原本是在明治年間的「八角堂」,因其正面的兩層樓專房呈八角狀,且每一面均為八公尺寬而得名;八角堂後方則緊接著同為兩層的十字狀磚房,稱為西門市場(又稱新起街市場),而八角堂為市場入口,為台灣第一間官方市場,並隨著攤商逐漸增加,範圍擴及四周,成為今日紅樓周圍的梯形區域。明治四十四年(1911),紅樓北側設立台北稻荷神社,祈求各行各業興盛繁榮,可惜現已不存。


  *西門市場配置圖,可見紅樓北側(圖下方)設有稻荷神社。


  *紅樓北側。


  *紅樓西側。


  *紅樓南側。

  八角堂在戰後由上海商人所承租,後來取其外觀改名為「紅樓書場」,內部表演以說書相聲為主,後來增演越劇,改名紅樓劇場,並在民國五十二年起開始播放電影,再度更名為紅樓戲院,後來以播放二輪片與色情片聞名。但因為不敵附近林立的大型戲院,因此紅樓戲院在民國八十六年停止營業。同年,列為三級古蹟並由台北市政府收回,整建為電影博物館,隨後在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與接手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努力之下,今日的紅樓成為重要的藝文園區,也成為台灣歷史古蹟活化的絕佳案例。

  離開紅樓戲院,我繼續在附近亂晃,來到了台北天后宮。首次看到台北天后宮是在大一那年的「北台灣媽祖文化節」活動,當時北台灣各個媽祖廟都聚集到台北來,遶境途經台北天后宮,最後在二二八公園的臨時祭壇收尾。要不是有那次經驗,不然我永遠不會想要進到台北天后宮,因為從外面看起來,就很像是普通公寓大樓一樓,偶爾有人會改做神壇一樣的感覺。

  台北天后宮現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弘法寺。明治三十二年(1899)日本和歌山縣的高野山真言宗在西門町設立布教所,明治四十三年(1910)在布教所原址設立弘法寺,山號為「新高野山」,為真言宗在台灣的總本山,當時主祀弘法大師,亦即真言宗創立人,相傳即為創造日本平假名的空海大師。昭和十八年(1943)艋舺天后宮(新興宮)因日本政府開闢防止戰火蔓延的「疏開空地帶」而遭拆除,戰後就將寄祀於艋舺龍山寺後殿的媽祖遷至弘法寺,並改名新興宮,稱台灣省天后宮;民國四十八年火災後重建,後配合台北市升格改稱台北天后宮。雖然今日台北天后宮主祀媽祖,但在偏殿仍祭祀弘法大師,並且每年日本高野山都會派僧侶來此舉行法會。

  寺廟兩旁緊夾建築物,前方也興建天后宮圖書館而顯得侷促狹小,是台北天后宮的特色,但走過正門進入天后宮前,見到華麗的廟宇也頗有驚奇之感。除了看弘法大師與媽祖外,別忘了廟門左側有個祭祀了眾多石佛的地方,其中有「四國八十八所石佛系統」下的兩尊石佛(詳情參考野地旅0323五股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分別是番號一番的「靈山寺釋迦如來」、二番的「極樂寺阿彌陀如來」,四國八十八所石佛系統是從日本各地寺廟分靈石佛來台,散佈各地,讓台灣人免去遠渡重洋朝拜之苦,在台北的臨濟護國禪寺(野地旅0133臨濟護國禪寺)以及正願寺(野地旅0163內湖捷運初體驗與正願寺石佛)還有多尊石佛存在。

 
  *台北天后宮正面,夾在樓房之間(左);弘法大師塑像(右),前方香爐上的圓形紋路為高野山真言宗「三つ巴」宗紋,為弘法寺舊物。


  *台北天后宮。


  *入口兩側有許多民國初年名人書法作品。


  *四國八十八所石佛系統,左為一番釋迦如來,右為二番阿彌陀如來。


  *天后宮內,神龕上方有漂亮的螺旋形藻井。

  最後一個造訪的是中山堂,建築風格與前兩者完全不同,西門紅樓是古典的洋樓,台北天后宮是屬於宮廟建築,而中山堂則是個比較現代化的建築。昭和三年(1928),為了慶祝三年前裕仁天皇登基,條列了許多重要建設,因此拆除了清代的台北府布政使司衙門(部分遷建至今日植物園內),當初興建的名目是「台北公會堂」。公會堂於昭和十一年(1936)才完成,為總督府技師井手薰的作品,以鋼筋混凝土建造,風格如一名將軍上半身般穩重,且帶有伊比利半島的伊斯蘭建築風格,而其內容納人數居當時日本全國公會堂第四多。二次大戰後,便在公會堂進行台灣省受降典禮,此後更名為中山堂,國內許多重要典禮、外賓接待等都在中山堂舉行,別具意義,因此於民國八十一年,公告為國家二級古蹟。


  *中山堂旁清台灣布政使衙門舊址碑。


  *中山堂正面,入口處有三拱,主建築體上則開六個牛眼窗。


  *中山堂側面可見一些幾何形狀的紋路,為伊斯蘭建築特色。

  台北作為台灣全島的首善之區,人為斧鑿痕跡甚深,若要說自然景觀,不去郊外或許難以得到,但可以彌補的,則是被時光留下到今日的歷史紋理,包括中山堂與西門町之間的中華路,原本是台北府城城牆,這些紋理都帶給我們更深厚的文化背景。西門古蹟群某種程度上,也走在時代的尖端,當尖端時尚遇到古典,能激盪出什麼火花,正是一個都市最為迷人之處。

  有人認為,為了都市更新,一定要拆舊建築,但在西門,我們可以看到新舊交融,也是個文化的傳承,有了文化,台北人心也更豐富了。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西門町
2.維基百科-西門紅樓
3.維基百科-台北天后宮
4.偶爾獨步山林間-觀音石佛總整理
5.神社殘跡-台北稻荷神社(2009.1.17)
6.囧是宅-[宗紋]台北天后宮裡的高野山真言宗宗紋
7.台北中山堂-歷史簡介


2011.05.26造訪
2011.07.0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