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野地旅0554:湖西五里三堡-詒安城[福建漳州]


  *詒安城格局整齊,城內的青石板小道有一番特別古樸的美感。

  離開了「最後的大宋王城」趙家堡(野地旅0554湖西五里三堡-趙家堡)後,便迅速的驅車前往湖西畬族鄉的另一頭。出門前,再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上,找到了一處看起來比趙家堡更像城池,但卻沒有任何人上傳照片的地方。經過一些資料收集,確定了此處名為「詒安城」,也有人稱之為「詒安堡」,是湖西鄉三堡之二。由於資料偏少,所以決定前往一探究竟,不過我們時間不多了,天色又將暗下。


  *湖西畬族鄉五里三堡位置圖,詒安城為黃色點。

  雖然趙家堡到詒安城的路程很近,但沒想到問路人時居然是如此波折。在整體觀光能見度上,詒安城可說是名不見經傳,相當低調,因此沿路上只看到趙家堡與藍廷珍府這兩堡的標示,卻沒有詒安城的標示;此外,當地人雖然講漳州音的閩南話,我們一家三口都聽得懂,但絕大多數的村民卻不知道「詒」字的讀音,最後我們只能說:「請問城堡在哪裡?不是趙家堡,是另一個。」總算拼湊出詒安城的正確方向。

  詒安城與趙家堡一樣,都是一個單姓私人城池,詒安城由黃姓族人所建造;據傳黃家先祖即為當年閩沖郡王趙若和的臣屬,後來與趙家一同在此避禍。康熙二十六年(1687)時,黃性震任官因病返鄉,遂捐出其俸祿建立詒安城,城池仿照趙家堡建立,依據當地習俗不開北門,以南門為正門;城牆周長超過1200公尺,城高6.7公尺,上方再設2公尺高的夯土垛牆,牆體厚2.2公尺,並設有凸出牆體約3公尺的敵樓。


  *詒安城平面圖,黃色虛線為城牆,紅色虛線為城內主要街道。


  *我們由東門進入,名為迎曦門。


  *城牆上可俯瞰詒安城內的建築群。


  *城牆上已經傾頹的垛牆。可看到城牆轉彎處設有敵樓。


  *敵樓內部。


  *仍然完好的垛牆,高達2公尺,共開365個垛孔。遠處是南門門樓。


  *南門,也是詒安城的正門,名為詒安門,內部正對祖祠。


  *厚實的城牆。

  詒安城跟趙家堡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趙家堡為皇室後裔,將內部格局模仿為汴京城,因此整體機能較為偏向文人生活;詒安城則相反,黃性震雖官拜太常寺卿,為正一品官員,但其出身為武將,在閩浙總督姚啟聖計劃攻台時,曾獻策平台十便,成為其著名功績,或許也因此,整個詒安城內布局穩重,街道方正,頗有威嚴且階級明顯,城牆的防禦功能更勝過趙家堡。

  除此之外,詒安城與趙家堡大小相當,同樣也擁有一座三層樓高,擁有瞭望功能的方樓。趙家堡的完璧樓保存尚稱完整,而詒安城的這座方樓,則是已經毀壞到只剩下外牆,正門上方的牌匾也已消失,查遍資料不得其名,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整體格局方樓在北,祖祠在南,之間建設十排居所,每一排間以石板道路相隔,並設計有排水溝,整齊劃一的街道景象,讓我想起在雲南的大理古城(野地旅0475大理古城)和麗江大研古鎮(野地旅0482玉龍雪山與大研古鎮),街道旁便有流水的景致;然而,大理與麗江的過度整修和商業化,讓那清幽的景致失色不少,反而在詒安城中,找到那無比質樸的氣息。


  *東門內的景致,沿著城牆就是整齊的街道,並且設有土地公廟正對著城門。


  *整齊劃一的街道與房屋配置,那一分水溝所佔的畫面,使得詒安城內充滿詩意。


  *祖祠(左)與廣場上的旗杆座。


  *南門外的護城河遺址,現在養魚使用。


  *整齊的街道。


  *位於詒安城北側的方樓,只剩下外牆。

  詒安城黃家與趙家堡趙家一樣,都有後人來到了台灣,但詒安城的黃家明顯名氣大了不少,前高雄市議長黃啟川、議員黃正忠、黃柏霖等「高雄黃家」的人,便是由詒安城遷居來台;目前仍居住在詒安城內的黃氏族人,還有數百人之多,簡單聊天的過程中,他們知道我們來自台灣之後,細數著哪一家哪一支的誰去了台灣,彷彿看到許久不見的親人,也正是因為有如此強大的宗族力量,當人們問起時,才會很快地反應出彼此之間的親疏連結,這一點,在台灣尤其是都市地區,幾乎已經消失殆盡了。


  *目前仍居住在城內的黃氏族人。

  我們在詒安城只走了半圈,趁著天色未暗,繼續趕往五里三堡的老三,也就是藍廷珍府。在此介紹詒安城給大家認識,倘若有機會,不妨放慢腳步,來此走走看看,但切記別影響到裡頭居民的生活(大部分的人看到相機,閃得很快呢)。


一、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詒安堡
2.黃氏宗親網-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詒安堡-黃性震宅第


2013.07.21造訪
2013.10.1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