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塔群與莽原喬木錯落而生,便是蒲甘的佛國印象。
幾乎所有人對緬甸的印象,都是佛塔。除了仰光的大金塔(參見野地旅0834凝結的殖民時空-仰光)外,第二印象就是散步在無邊莽原上佛塔群照片,這些照片應該都是在曼德勒省的蒲甘所拍攝的。或許因為佛塔數量太多、造型太美,加上莽原上樹木的點綴,以及日出與黃昏的多重層次感,這些照片一出,讓蒲甘成為緬甸最火紅的旅遊景點。
整個蒲甘地區包含了三個主要聚落,分別是老蒲甘、新蒲甘和娘烏。在台灣詢問曾造訪緬甸的朋友,大家幾乎一致推薦住宿於娘烏,價格較低,也比較容易接觸蒲甘人的日常。老蒲甘住宿少,有也是超高級的酒店,新蒲甘是緬甸開放觀光後,將原本散居在佛塔四周的住戶遷移所行程的新聚落,這裡歐美遊客多,大概也是比較好享受。我們選擇的住宿是在蒲甘街上的「丹瑞納迪旅店」,這是一間頗多背包客住的旅社,booking上的評價說早餐好吃(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台灣已經預定好三人房,抵達時還未中午,不過房間已經整理好,可以入住了,放好行李後便繼續跟著司機小哥,按照「他排的」行程開始蒲甘之旅。
*丹瑞納迪旅店(Shew Na Di Guest House),直接講英文,當地司機都知道這間,有提供電動腳踏車出租,時間較多的住客可以選擇自己騎車(蒲甘也可以騎腳踏車、搭馬車,當然速度較慢,且沙塵漫天,我們時間有限,馬車與計程車價格差距有限,還是選擇了計程車)。這間的缺點是Wifi不穩定,距離其他有小吃店比較遠一些。
蒲甘地處緬甸中部,氣候上有明顯的乾濕季,每年的11-2月是涼季,天氣乾燥舒適但日溫差略大;3-5月是熱季,氣溫常飆上40度;6-10月是雨季,較常出現突然的大雨。但實際上蒲甘總雨量仍低,曼德勒城平均年雨量約僅800mm,蒲甘則可能更少,無法支持普遍性的常綠喬木生長,因此呈現高草疏林、熱帶莽原的景觀,塵土飛揚、半空有霾則是絕大多數挑選涼季前往的觀光客,共同的回憶。
有些學者研究認為,緬族王國其王權的起源,可能與9世紀時北方雲南地區的南詔國南攻的軍隊有關,其根據之一是來自於早期蒲甘王國王室父子的命名方式與南詔相似,這時的緬甸地區大多是城邦國家為主。在緬族取得北緬甸的主導地位後,由於蒲甘位於伊洛瓦底江畔,也是緬甸中部平原的核心地區,因此蒲甘王國的阿奴律陀王(Anawrahta)於1044年定都老蒲甘,並從印度引入上座部佛教。蒲甘的古緬語意思為「踐踏(驅逐)敵人的城市」,阿奴律陀王以蒲甘為核心,向南消滅了南緬甸的孟族直通王國,招降了東邊撣族部落,建立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國家,也是緬族王國的雛形。結束征戰回到蒲甘後,阿奴律陀王興建了第一座大型佛塔瑞三都佛塔,昭示著蒲甘成為佛國的起點。隨後,瑞西貢塔、羅迦南達寺、妙澤蒂佛塔等中、大型佛塔、佛寺陸續興建,大約在13世紀時蒲甘平原上已有超過萬間佛塔、佛寺。一般來說,蒲甘的佛塔、佛寺大多具有印度風格,並融合了緬甸境內的撣、孟、驃等族群的特色,逐漸形塑出屬於緬族的建築風格。
在11世紀時,從阿奴律陀王到江喜陀(Kyansittha)王的治理下,蒲甘王國國勢強盛,與高棉帝國並列東南亞最強盛的國家。在Sithu I(Alaungsithu)王時,因農業增產與貿易的關係,國家更為富有,許多金錢都被拿來興建佛塔、佛寺;從阿奴律陀、江喜陀到Sithu I三位國王時期,可算是蒲甘王國的早期興盛階段。隨後有一小段時間,蒲甘王國面臨了一些規模不大的騷亂。
隨著人口增長,土地負載力有限,因此蒲甘王國更進一步向南擴張。在Sithu II(Narapatisithu)王與Htilominlo王時,蒲甘國土達到最大,屬於蒲甘王國的第二階段興盛時期。從Htilominlo王開始,繁榮的經濟讓國王不需處理國事,國家也能維持一定水準。因此,蒲甘國土的擴張開始停滯,經濟發展也到了極限,但整個國家有非常多的財力被用於興建或捐獻給佛寺,造成財政的極大負擔。與Htilominlo王同名的Htilominlo佛寺,是蒲甘地區最為華麗、工法最為特殊的佛寺,雖然展示了蒲甘王國的興盛,但也標誌著一代強國準備走下坡。有人計算,在1280年可能有將近2/3的耕地被捐獻給佛寺,稅基嚴重減少了的國家,也少了能讓臣子、軍隊賣命的本錢,埋下亡國陰影。隨之,蒙古人勢力的到來,直接導致了這個佛國的崩潰。
*蒲甘地圖。橘色標記為第一日遊覽地點,紅色標記為第二日遊覽地點,黃色標記為三個主要聚落位置,紫色標記為重要地點,黑色標記為此次未造訪的景點。(各標記點擊後可看到常見的中文譯名)
簡單認識蒲甘王國的歷史後,再來看這些佛塔、佛寺,似乎更有感覺了一些。在司機小哥的安排下,我們第一天逛了11座佛塔或佛寺,第二天則逛了12座佛塔、佛寺或佛塔群。當中也包含了一些不是佛塔的行程,以下下巴就按照順序,一個個做簡單介紹(可搭配上面的地圖一起閱讀,有去的佛塔會依順序編號)。
從位於娘烏的旅社出發後,首先來到了距離最近,樣子最新,最負盛名的瑞西貢佛塔(編號1-1)。瑞西貢佛塔由阿奴律陀王所興建,建成於江喜陀王時代的1103年。瑞西貢佛塔號稱供奉了佛骨舍利(應該是影骨,即複製品),又號稱千佛塔,同時在塔的四周也供奉了原來孟族的37個自然神(泛靈)崇拜的神祇。瑞西貢塔經過多次地震影響,其中1975年的地震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後來在1983-1984年間,由許多緬甸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捐贈圓塔材料,以三萬多塊銅片包覆形成金塔。


*瑞西貢塔入口處有巨大的石獅(左);瑞西貢塔本尊,兩位美女下半身穿的是緬甸傳統服飾隆基(右)。

*瑞西貢佛塔,除金色部分主要是1983-1984年大修之外,其他部分大致保持著比較原來的樣貌。

*瑞西貢佛塔與一旁建築具有Pyatthat風格的佛寺。

*這張照片中似乎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風格的佛塔。

*瑞西貢塔四面有階梯可通往塔內,不過並未對外開放。
Htilominlo佛寺(編號1-2)位於老蒲甘的東側,在同名的Htilominlo王任內所興建,用於紀念他成為王位繼承人,於1218年建成。Htilominlo佛寺以紅磚建造,高46公尺,是蒲甘地區醒目的高大佛寺。其底層四方形基座邊長約43公尺,其上兩層則向內退縮。其造型與Sulamani佛寺相似,但整體重心較低,使得Htilominlo佛寺看起來更為高聳。Htilominlo佛寺內部有四尊佛像,並保有精美的壁畫。我在這裡遇到一個婦人,問我要不要爬到塔上,但Htilominlo佛寺非常明確地正在整修而禁止攀爬,因此我並沒有回應這個婦人的話語。不過,可以想見的是,以Htilominlo佛寺的高度,若能上塔,鐵定會有令人驚嘆的風光。

*Htilominlo佛寺外觀,頂部受2016年地震影響,仍在整修中。

*參觀佛寺都得脫鞋,所以拖鞋是大家的好夥伴。

*Htilominlo佛寺圍牆的門,也是磚造且造型優美。

*Htilominlo佛寺以建築細節精美、有許多泥塑而聞名。


*近拍Htilominlo佛寺。

*Htilominlo佛寺一角。

*Htilominlo佛寺的其中一個入口。

*Htilominlo佛寺內的佛像與壁畫。
Alo-Daw Pyi佛塔寺(編號1-3),約完成於1194年,主體包括前方的佛寺,以及後方以釉面磚建成的佛塔。這是一間有許多當地人會去參拜的佛寺,寺內有相當多的壁畫留存。佛像本身是舊的,但持續有新貼的金箔。儘管在2017年開始,緬甸當局對絕大多數的佛塔下達了禁止攀爬的禁令,但我們在這邊遇到一位賣沙畫的小販,說後方這個塔可以爬。確實也不只我們爬,在沒什麼人看到的情況下,我們爬上了這名為Sint Pahto的陡峭圓塔。儘管比起大型佛寺,這塔並不高,但只要到了樹梢上,就能體會莽原樹木與佛塔錯落的絕佳景致。目前的佛寺是1994年以來不斷整修的結果。

*Alo-Daw Pyi佛塔寺,前方是佛寺,後方有圓形佛塔,佛寺跟佛塔的差異大致上是以能不能入內區分,但不是那麼絕對。

*Alo-Daw Pyi佛寺內部,佛像貼滿了信眾的金箔。佛龕四周的壁畫保存非常完整!


*許多當地人都會來此參拜(左);爬上後方的Sint Pahto佛塔,階梯非常的窄而陡,兩位美女穿著隆基似乎不是很好爬(右)。

*與Sint Pahto佛塔拍照。

*爬到塔上,就可以看到高大的Htilominlo佛寺以及周遭數個小型佛塔。

*在佛塔上行走,除了要小心以外,還得忍受那被太陽曬到很燙的磚頭。

*Htilominlo佛寺與Alo-Daw Pyi佛寺週邊的小塔群。

*坐在釉面磚佛塔上,與美麗的蒲甘平原合影。


*在佛塔上拍照。
阿難達佛寺(Ananda Temple,編號1-4)是蒲甘地區最著名的佛寺之一,白色的佛塔基座與金色的塔尖,最高處為51公尺,建築本體則約10.5公尺,寺周邊長約53公尺。寺廟的建築與內部的裝飾充滿了孟族與印度元素,是阿難達寺的特點。阿難達寺建成於1105年,由江喜陀王所建立。他利用阿難達寺傳達上座部佛教的教義,寺內有四尊高大且不同面容的立佛塑像,牆上則有佛陀從降生到涅槃的壁畫。

*阿難達寺入口,以白色為基底的建築顯得特別耀眼。

*阿難達寺外觀,特別的華麗繁複。

*入口的一個金屬大缽。


*阿難達寺裡面的站立大佛。
*阿難達寺裡面的站立大佛。
*阿難達寺內部迴廊的佛龕。
*阿難達寺外觀,在建築轉折處有神獸與圓塔裝飾。1990年為了慶祝蒲甘建城900年,阿難達寺頂部尖塔貼上了金箔。
*阿難達寺建築屋頂上也有好多小神獸。
*逐級上升的佛塔寺。
*阿難達寺外觀。

*阿難達寺建築轉角的神獸塑像。
他冰瑜寺(Thatbyinnyu Temple,編號1-5)是由Sithu I王建成於1150年,位置在蒲甘王宮的南側。佛寺平面為不對稱十字形,主建築有兩層,最高處約61公尺,是全蒲甘最高的佛寺。他冰瑜寺的建築風格與阿難達寺略有點相像,均是以磚石建造,外牆抹上白色泥灰,不過也從他冰瑜寺開始,整體風格開始由印度轉向為緬甸最早的Pyatthat風格。寺廟每邊有六個出口,主出口在東邊,中央尖塔分成四級逐級升高,主要佛像在第二層的位置。1975年地震損壞後,他冰瑜寺經過整建成今日模樣,但因整體建築物支撐力的問題,他冰瑜寺的佛塔上層已經禁止進入。他冰瑜寺四周還有許多中小型的佛塔,也值得細細品味。

*他冰瑜寺的南面。

*他冰瑜寺的北面與外圍入口。
*他冰瑜寺西面。
*他冰瑜寺東面主入口。
*他冰瑜寺內部,後方凹入處為階梯可上第二層,但目前封閉。

*他冰瑜寺西側的Mahazedi佛塔,建造年代不詳,佛塔基座為四方形,上方則有圓型塔尖。照片右後方是加陀波陵寺(Gawdaw Palin Temple,編號1-6)。


*Ngakywenadaung佛塔,屬於最基礎型的佛塔,建於10世紀,表面有綠色釉面磚,位於他冰瑜寺的西側(左);在他冰瑜寺西側的納斯隆寺內窗口拍攝Mahazedi佛塔。


*納斯隆(Nat Hlaung Kyaung)寺,據說為老蒲甘僅存唯一的印度教寺廟,為了破壞神毗濕奴所建立,內有祂的各種化身。風格與蒲甘眾佛寺較不相同,有強烈的印度風格,是老蒲甘最早的寺廟建築之一,可能建成於10世紀。
*納斯隆寺入口。
*Pahtothamya寺正面,可能建於10世紀晚期的Nyaung-u Sawrahan王時期,此時的蒲甘仍僅是個小城邦國家。內部有精美的壁畫,外觀特色為尖塔下方的球狀造型,但在2016年地震此佛寺遭受一些毀損,包含頂部尖塔。
*Pahtothamya寺左後側。
加陀波陵寺(Gawdaw Palin,編號1-6)興建於Sithu II王時期,並於其繼任者Htilominlo王在位期間完工,高度達55或60公尺,是蒲甘第二高的佛寺,僅次於他冰瑜寺。加陀波陵寺的風格與他冰瑜寺、阿難達寺相似。1975年地震時遭受嚴重損壞,但經歷數年整修,已大致恢復外觀。
*加陀波陵寺入口。

*加陀波陵寺外觀,是一座相當優美的大型佛寺。
*加陀波陵寺內部已經整修得較失原味。
卜帕亞佛塔(Bu Paya)是老蒲甘一座建於伊洛瓦底江畔的小型佛塔,塔名的意思為葫蘆狀。是蒲甘最早的佛塔之一,可能興建於850年,具有明顯的驃族風格。1975年時的大地震,整個磚造佛塔倒塌並掉入河中,所以現在所見的佛塔是1978年後所重建,改用混凝土建才並在表面鍍金。在此可以一覽伊洛瓦底江的風光,據說也可以在此看伊洛瓦底江平原的日落,但我想絕大多數的遊客都會選擇看佛塔日落而非江河日落吧。

*卜帕亞佛塔入口。

*佛塔本尊,是一個小型佛塔。

*佛塔旁可俯瞰伊洛瓦底江。
摩訶菩提寺(Maha Bodhi,編號1-8)建成於1218年,為Htilominlo王仿照印度比哈爾邦的摩訶菩提寺所建,為印度笈多王朝時期的建築風格。其外觀特色為高聳的四角錐體尖塔,高約43公尺,在尼泊爾與泰國清邁也有相似的摩訶菩提寺。整座寺廟有大約450尊佛像,但在整修過程中已經有點失去原味。摩訶菩提寺旁有一個附屬建築,名為Ratana Gara,為佛寺的儲物空間,可能用以存放供奉的寶物,此一建築在1975年大地震時損壞,只餘基礎。
*摩訶菩提寺前有兩座半毀的圓塔。

*摩訶菩提寺側面,特色為數不清數量的坐佛佛龕雕塑。
*摩訶菩提寺後方有不知名的天井。
*摩訶菩提寺內空間狹小,這是唯一的一座佛像。


*摩訶菩提寺正面(左);摩訶菩提寺旁還有另一個名為Ratana Gara的儲物空間,向下開挖數公尺深(右)。
*Ratana Gara的基礎,其上方建築物在地震中損毀。
*Ratana Gara建築殘跡正面。
瑞古吉佛寺(Shwegu Gyi,編號1-9)建成於1131年,由Sithu I王興建,位置緊鄰蒲甘王宮南側,所以要參觀瑞古吉寺時,會先看到大片的江喜陀王時代的王宮遺址。瑞古吉寺建造於一個3公尺高的基座上,建築本身為單層,但佛寺頂部具有三層向內退縮的平台。整體建築量體較小,但建築比例修長,因此看起來特別高。瑞古吉寺的平面比較向是個朝東的「凸」字形,主要入口處有個挑高的前廳,然後才進到四方形的佛寺內部。
這個佛寺有個悲劇故事,興建此佛寺的Sithu I王年老患病彌留之時,其次子Narathu準備繼位而將Sithu I王安置到王宮旁的瑞古吉寺,但沒想到在寺裡Sithu I王卻醒了過來,發現他人在佛寺而非王宮裡後顯得非常憤怒。Narathu知道之後,就在瑞古吉寺中將Sithu I王殺掉了。Sithu I王死於他虔誠興建的佛寺中,也因此Sithu I王後來成為了緬甸泛靈崇拜(Nats)中的一個神靈,這些神靈多是枉死者。瑞古吉寺是目前蒲甘極少數可以合法登上佛寺上方平台的建築,在這棟瘦高的建築上,蒲甘平原360度的景致盡收眼底。

*瑞古吉寺,建造在3公尺高的平台基礎上,讓寺廟看起來更為高大。

*從寺前可以看到蒲甘王宮遺跡。

*從瑞古吉寺建築上方向東遠眺阿難達寺(金塔)與不知名佛塔(前者)。

*向東南方遠眺,是無數的中小型佛塔。遠方左側較大的佛塔為是狄瑪揚意寺,右側遠方的圓塔是瑞三都佛塔。

*瑞古吉寺南方不遠處是更為高大的他冰瑜寺。

*在西側斜陽下,加陀波陵寺的剪影特別優美。

*瑞古吉寺本身的尖塔。

*瑞古吉寺西南側,他冰瑜寺西側的納斯隆寺(左)、Mahazedi塔(右)。

*瑞古吉塔的天台。

*狄瑪揚意寺(左)與瑞三都塔(中)。


*恩如和他冰瑜寺合影(左);瑞古吉寺分隔前廳與佛寺本體的厚重柚木門(右)。

*瑞古吉寺內貼了許多金箔的佛像。
狄瑪揚意寺(Dhammayan Gyi,編號1-10)約於1167至1170年間完工,是Narathu王在位期間所興建。據傳因為Narathu王是殺害了他的父親Sithu I王與哥哥才得到王位,為了贖罪而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狄瑪揚意寺。寺廟本體邊長78公尺,平面形狀則有如阿難達寺一般呈十字狀,是所有蒲甘佛寺中面積最大的。建築工法非常精細,寺內有蒲甘唯一的雙坐佛造像。
由於Narathu王是蒲甘王國著名的暴君,他在位的短短三年多時間裡,又殺害了一位印度的妃子,導致該妃子原生國派出了殺手將Narathu王暗殺了。也因為Narathu王對建築工人的苛刻,以及本身名聲的敗壞,Narathu王死後,狄瑪揚意寺的工程也被擱置了,所以狄瑪揚意寺從未完工,其造型就成了蒲甘平原上最特殊的「無尖頂佛寺」。據傳為了避免Narathu王的惡靈出來作亂,所以工人們將狄瑪揚意寺的內部通道填滿了建築廢料,而這座寺廟也成為蒲甘最具傳說色彩的建築。

*狄瑪揚意寺入口。

*狄瑪揚意寺入口處看寺廟本體。

*狄瑪揚意寺本身非常的具有氣勢,像是一座山橫在我們眼前。
*狄瑪揚意寺內的佛像。
蘇拉曼尼寺(Sulamani,編號1-11)是Sithu II王於1183年所建成,是蒲甘王國中興時期的第一間重要的大型佛寺建築。蘇拉曼尼寺本身的風格與他冰瑜寺相像,而明顯影響了後來許多大型佛寺,如狄瑪揚意寺、Htilominlo寺,是晚期蒲甘建築中最重要的一座,同時具有他冰瑜寺的高大和狄瑪揚意寺的穩重。蘇拉曼尼寺內部有許多精美壁畫,而多個門窗孔讓陽光在寺裡迴廊造成一明一暗的景觀效果。只可惜因為建築老舊的關係,高大的蘇拉曼尼寺已經不准登上第二層和最高層。此外,在2016年的地震中,寺頂尖塔斷裂倒塌,使得現在的蘇拉曼尼寺跟狄瑪揚意寺外觀看起來,真的有種雙胞胎的感覺。

*蘇拉曼尼寺入口。可見頂部尖塔仍未修復。
*蘇拉曼尼寺的正面,氣勢恢弘,好想看它有尖塔的樣子啊。


*蘇拉曼尼寺每邊都有開窗採光(左);正在為佛像貼金箔的緬甸人(右)。

*寺內非常精美的壁畫。
*寺內非常精美的壁畫。
*寺內非常精美的壁畫。
*寺內非常精美的壁畫。

*寺內迴廊的光影。
*一位外國旅客找到了個好角度,拍攝蘇拉曼尼寺。
終於,夕陽西斜,從一大早凌晨五點就出發去波巴山,到現在也已整整遊覽了12小時,從頭到尾幾乎都是佛寺、佛塔,腦袋早已亂成一團。而且這輩子大概有意識以來,就沒有赤腳走過這麼多路了,腳底超級痠痛,是時候該結束今日行程了。在蘇拉曼尼寺不遠處,有一個人工土堆,是蒲甘眾多日落景點之一。我們在這邊等已經像顆鴨蛋黃班的太陽,慢慢落到平原下。涼季蒲甘特有的低空沙塵,在逆光斜陽照射下,呈現了低色溫且多層次的景色。從來沒有好好練習過拍攝夕陽,加上沒有帶上腳架(我明明就有帶去緬甸,卻放在旅社裡)跟長鏡頭,開始有點後悔了。幸好現在的照片修圖愈來愈容易,簡單處理一些明暗對比,就可以得到還不錯的景囉。

*日落時分的蒲甘大地。

*真的好有莽原的感覺。
*土丘上賞日落的人群。
*狄瑪揚意寺與日落。

*日已落,用這張照片結束今日的行程。
這天晚上,我們在旅社附近找了間餐廳。緬甸的觀光區餐廳基本上歐式、中式、泰式、印式料理都會賣,緬式料理則大多就只有咖哩(不會辣)。這晚點的中式料理非常的雷,讓我們突然有了思鄉的情緒,想起了那香噴噴的白米飯、好吃的各種蔬菜,以及燉的恰到好處的肉。還是勉力把食物吞完,到附近的雜貨店買些飲料,第一次見識到緬甸不收太破的鈔票,但麻煩的是緬甸絕大多數的小面額鈔票都破破的。另外,買東西盡量不要留個尾數50緬元,因為店家常常沒有50元可以找你。
第二天,和司機小哥約了上午五點半在旅社門口見,要帶我們去看日出。其實我們元本前一日看過波巴山的日出後,便沒有打算再看日出。但伊真突然想起,我們還沒看過蒲甘的熱氣球啊!既然搭不起(300美元起跳),那在底下看看過癮也行。於是,連續兩天看日出的成就達成(之前只有多日登山時有過此經驗)。大概比約定時間晚10分鐘,司機小哥出現了,計程車載著我們進入難以記憶的莽原中泥土小徑,此時他要把我們載去賣掉,我們應該也逃不了(但我有手機GPS定位啦)。沒過多久,來到一處停車場,又是一個土丘,在驗過蒲甘門票後,便可上去拍攝照片。小哥說,八點他再來接我們,心想看個日出有需要這麼久嗎?現在才六點耶!
熱氣球施放的地點,離我們的日出觀景點頗遠,所以一開始又忘記有熱氣球這件事了,只專注的看著東方大地逐漸變亮,隱約還能看到波巴山的殘影。比起日落,我更不會拍日出了,所以轉過身去,拍攝向光的眾多佛塔群,也相當美麗。拍到一半,地平線遠方突然出現幾個圓形物體,不像佛塔,原來這就是熱氣球啊!為了等熱氣球飛過來,一等就是一個小時,終於知道為什麼司機有時間先去巴士站載其他客人了。跟隨著熱氣球,從逆光到向光,我們走到了塔貝茂固寺(Tha Beik Hmauk Gu,編號2-1),真是美極了啊。

*一群熱氣球在地平線彼端蓄勢待發!


*土丘上,一邊是停車場,一邊是水池。


*隨著日出,剛好也有一大群鳥從遠方飛過頭頂。

*塔貝茂固寺,興建沿革不詳。


*日出斜陽照在塔貝茂固寺上,色彩很美(左);寺旁似乎有住人,這是他們家的小朋友,完全無視我的存在,在我面前跑來跑去大吼大叫,因為媽媽要出門了,他也要跟(右)。

*塔貝茂固寺與熱氣球。
看完日出,時間也接近八點了,已經跟我們有些默契的司機小哥,居然知道我們自己跑到塔貝茂固塔,把車給開過來了。回頭一瞧,才發現整個觀日出的土丘上已經沒人,只剩下少少幾個人在拍照,都在塔貝茂固塔這裡。回到旅社,還有時間可以吃早餐,與司機小哥約了九點左右,去娘烏的市集看看。丹瑞納迪旅店的早餐,包括煎蛋皮、香蕉、木瓜、烤土司、被我戲稱為金三角的「印度咖哩角」(samosa)、果汁、茶或咖啡,以及最讓我意外的食物「油條」,而且從半句華語不通的緬甸人口中,講出「油炸粿」(iû-tsia̍h-kué)的名稱,真的是嚇了一跳,看來緬甸的食物也受近代華人影響了不少,不過緬甸是沾蜂蜜吃囉。印度咖哩角大概是我的最愛,在中和緬甸街(野地旅0202緬甸街)曾經吃過一次,這次再吃,印象更深,薄脆的外迷裹著鹹香的咖哩內餡,真是太棒了,除了有點太油以外。

*丹瑞納迪旅店的早餐,當然這是三人份的。
吃飽喝足,搭車前往娘烏市集一探究竟。我們對仰光翁山市場這般現代化觀光市集沒有興趣,反倒是娘烏鎮上這種與當地民生息息相關的市集,才是我們有興趣的地方。抵達市集前,路邊剛好有大隊人馬,正在迎佛的樣子,參與的大家盛裝打扮,非常熱鬧。

*手持緬甸佛教旗的孩童們。

*跟著許多婦女盛裝打扮。

*穿著各色傳統服飾隆基的婦女們。

*還有小朋友騎馬,不知道是不是模仿悉達多太子?

*裝飾華麗的牛車。
不遠處就是娘烏市集,這是在蒲甘地區可以看到最傳統的市場。其實相當多的旅客都會到娘烏市場參觀、拍照,大部分的攤販都在政府規劃好的區域中,竹製棚台上方擺攤叫賣。數量最多的是蔬菜跟水果,也有一些肉品、魚乾等日用品,當然也少不了賣給遊客的紀念品和隆基。我們沒打算在這裡買任何東西,司機小哥也知道,因為我們身上的緬元不夠了,但他一點也不急著帶我們去換錢。

*娘烏市場入口。

*許多人都帶著小孩來逛市場或陪著賣菜。

*成堆的各式蔬菜。

*包檳榔的荖葉,會排成漂亮的螺旋狀。

*市集內的小吃店,這種明暗對比滿適合拍照的。

*好像是切碎拿來當菸抽的東西。

*市集內一景。

*這裡也有賣裝水、插花的陶罐。

*蔬果的自然色彩真的很漂亮。

*緬甸香腸,比較細長一些。

*販賣給遊客隆基的店鋪。

*也有不少賣花的攤子,猜測可能跟禮佛有關吧。

*一小區露天的市集。
結束市集行,司機小哥心中又有安排了,先帶我們順路經過一個小而美的佛塔,再帶我們去換緬元,說這樣比較順路。反正我們上了車就隨他安排,雖然我們本來是想去銀行換的。古彪基塔(Gu Byauk Gyi,編號2-2)擁有類似摩訶菩提寺一般的尖頂,但重點其實是內部的壁畫,非常精美,值得一看。只可惜內部禁止攝影,所以有興趣了解內部模樣的人,止能親身去一趟蒲甘囉。
*古彪基佛塔入口。
*古彪基佛塔正面,上方塔尖與摩訶菩提寺相似。

*古彪基塔側面。
參觀完古彪基佛塔,司機小哥載我們到阿難達寺北邊的小村子裡,有一間古董飾品店可以換錢。在銀行以外的地方換匯,要特別注意的是,你手上的美金要愈新愈好。在緬甸,儘管鈔票上面數字一樣,新的就是比較好用,此外,不要只換少少的,一次換100美元以上匯率最佳,換愈少匯率愈差。我們這次換了200美元的新鈔,匯率是1:1320,比銀行稍差(我們在仰光機場換的匯率是1:1326),不過那些零頭,在緬甸根本沒辦法使用。換好錢,假意看一下商品,什麼也沒買就閃人了。
接下來,我們來到老蒲甘跟新蒲甘之間的明卡巴村(Myin Ka Bar)北側,此處是妙澤蒂塔(Mya Zedi,編號2-3)與古彪基寺(Gu Byauk Gyi,編號2-4,和上面的古彪基塔同名)所在地。妙澤蒂塔由江喜陀王的兒子Raja Kumar王子,為了紀念死去的母親所建立,同時王子把自己所有的奴僕都獻給了這間佛塔,用來看守與維護。這個塔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可能不是塔的本身,而是一旁的Mya Zedi石碑。這個看起來不大的四面柱狀石碑,是目前已知緬甸境內最早的碑文,由Raja Kumar王子完成於1113年,碑的四面分別以古緬文、驃文、孟文、巴利文書寫。在2015年時,此碑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襲產名錄。妙澤蒂塔旁的古彪基寺同樣以壁畫著稱,也同樣不能拍攝,但裡頭的壁畫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妙澤蒂塔入口。

*妙澤蒂塔前放著似乎是2016年地震震壞了的塔尖鍍金部分。
*妙澤蒂塔塔尖仍在整修中。

*世界文化襲產的石碑!

*古彪基寺,內有眾多壁畫。

*離開妙澤蒂塔時,車上最右邊那位小沙彌一直跟我揮手,我便拿了相機拍他,結果揮手的人愈來愈多,我也被反拍了!這車子果然還是從日本來的二手車。
馬努哈寺(Manuha,編號2-5)建成於1067年,是蒲甘王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馬努哈寺與其他大型佛塔佛寺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建造者並非蒲甘王國的王室。由於直通王國這個城邦國家位在緬甸海岸地區,長期以來直接與南印度、錫蘭等佛教區域進行貿易,成為東南亞的佛教據點之一。因此,阿奴律陀王欲引入上座部佛教時,以要求孟族直通王國(Thaton)國王馬努哈提供大藏經文本協助發展佛教遭拒為理由,於1057年消滅了直通王國。除了取回大藏經、帶回據稱有三萬人的工匠、僧侶外,馬哈努王也被俘虜至蒲甘囚禁於明卡巴。在被囚禁10年後的1067年,可能是為了入輪迴時能再度為人,馬努哈向阿奴律陀王請求興建佛寺。佛寺中有4尊佛像,其中1尊是臥佛。馬努哈寺規模並不大,但佛像卻相當巨大,使得寺內空間相當具有壓迫感,據說這可能與馬努哈被長期囚禁有關。

*馬努哈寺除了寺本身以外,什麼都大。這是一個超大金屬缽。

*馬努哈寺正面三尊坐佛中央的一尊,高約14公尺。兩邊的佛像稍小,高度約10公尺。窘迫的空間似是展現了被囚禁的無奈。

*馬努哈寺後方的臥佛,長約27.5公尺。

*我們的臉大概跟臥佛的腳趾甲一樣大。

*馬努哈寺外觀,正在整修中。
納格雍寺(Naga Yon,編號2-6)建於11世紀晚期至12世紀初期,屬於一座中型佛寺。最主要的特色在於寺內的壁畫與71個壁龕,以及四面各有一個看起來像是小型佛寺的入口。然而納格雍寺在18-19世紀曾被大幅翻修,內部的壁畫可能也被覆蓋了,甚至「納格雍」之名也不見得是原來的寺廟名稱。不過可以注意的是,目前寺內已知的壁畫全為上座部佛教風格,而無任何印度、大乘、密宗等佛教的模樣,或可將納格雍寺視為蒲甘王國全面發展上座部佛教的時代。
建築體本身在1975年的地震有不小的損壞,但此寺廟的保存重點還是在於內部壁畫,外觀原本有許多以泥灰為材料的雕塑,大多已經損壞。伊真在這裡腳被草叢中帶刺的植物刺傷,來蒲甘旅遊。許多草叢中都有這種帶刺的植物,刺非常的堅硬,一般人的拖鞋很有可能會被刺穿,進而讓腳受傷,要特別注意。

*納格雍寺特別雄偉的入口。

*納格雍寺正面,正門與建築本體都有許多尖頂設計。

*納格雍寺側面,看起來特別穩重。


*側面的門與窗。
接著,我們持續往南來到了新蒲甘,由於新蒲甘的規劃是比較晚近為了觀光才產生的,因此這裡有的是棋盤式整齊的街道。絕大多數歐美人士喜愛的住宿都在這邊,但相對來說此處的觀光資源比較少一點。計程車開到了伊洛瓦底江畔的羅迦南達寺(Lawka Nanda,編號2-7),河畔的一座佛塔由阿奴律陀王建立於1059年建立,用以放置自錫蘭請來的佛牙舍利(應為影骨)。這座塔建立在一個三層的八角形基座上,並被鍍成金色。陰曆8月份的時候會在此處舉辦寶塔節,以慶祝久旱之後的降雨。
*新蒲甘街景。
*羅迦南達寺寶塔前的大樹。

*羅迦南達寺寶塔前的大樹。

*寶塔目前正在整修中。

*一樣可以一覽伊洛瓦底江風光。

*寺門口的石碑,看不懂就是了。
娘烏、老蒲甘、新蒲甘都逛過了,司機小哥把車開向了蒲甘平原的中心地區。我們來到了達馬斯加塔(Dhammayazika,編號2-8),這座塔屬於蒲甘王國較晚期的建築,由Sithu II王在1196-1198年間所興建。以平面形狀來看,達馬斯加塔可能是蒲甘最多樣的建築,最外圍由八角形的圍牆圍繞,塔基本身則為五角形,中央佛塔則是圓形。五角形塔基的五個尖端,各有一個小型佛寺,裡面各有一尊佛像。在塔基的部份仔細看,可以發現許多刻畫了佛陀故事的陶磚。

*達馬斯加塔,中央的金色佛塔還在整修中。

*達馬斯加塔五角形的五個尖端都有一個小型佛寺。

*佛寺內景象,有佛像、壁畫。


*佛塔基座層次很多,且是不規則形。

*曲折而多層次的佛塔基座,中間鑲有方形的陶磚。
*每個陶磚都不一樣,刻畫著佛陀的故事。
接下來,司機小哥帶我們到蒲甘平原是的小村莊Min Nan Thu。這是個全村轉型為觀光的小村子,藉由村民帶領參觀各戶人家,每戶人家都有點像是個小型作坊,裡頭的村民會操作一些農村日常生活中的工作給遊客看,順便兜售一些東西當生活費。儘管知道這一切都是預先安排好的,但Min Nan Thu村確實保持著滿傳統的模樣。帶領我們的是一位小姑娘,真的很小,才17歲,不過英文已經非常好了。傳統的緬族村落多以竹、棕梠做成圍籬,或者種植仙人掌替代。
後來我們在一戶賣隆基的人家坐了一陣子,吃了他們家很多花生,有另外一對歐洲的情侶也被帶到這裡。大概導覽的都是年輕女生吧,看到恩愛的情侶免不了多問幾句「幾歲啦」、「什麼時候結婚」之類的,問得那位超美的歐洲女生好害羞。這些問題也燒到我們身上,他們超級訝異下巴我已經30歲了,我們聽到兩位導覽的姑娘都還未滿18歲更是驚訝。吃了一堆花生,他們拜託我們好好考慮他們生產的隆基,不過伊真跟恩如都已經在別的地方買了,我們只好跟他們說抱歉,但還是買了一包他們自產的花生。
導覽結束前,要給這位姑娘小費,既然我們在消費上沒給村子帶來什麼好處,那麼就在小費上多給一些吧。最終我們給了1萬緬元,好像非常多,小姑娘臉上藏不住的笑意,直問我們還想不想多看些地方?不過我們其實已經把村子逛得差不多了,沒關係,有能力讓人露出笑容也是件幸福的事情。
*家戶圍籬通常採用竹、棕梠、仙人掌等植物製成。
*主要街道上已經整理過的圍籬。

*傳統家屋大多是高腳形式,這位導覽的小姑娘還說左邊放了陶罐的位置,是給家貓休息的地方,那裡經常會放一些貓食。我猜貓可能是養來捉老鼠的。
*一些工作房,屋頂用許多棕梠葉鋪成。
*牛寮。
*屋前空地可以曬很多農產品。

*織布機,正在用棉紗織隆基用的布。

*人力切碎機,切碎的東西是甘蔗之類的乾草,切成一段段後放入草料房,當成牲口的食物。

*在廚房中偷吃東西的小孩。
*我們的導覽小姑娘在示範如何製作塗在臉上的黃香楝樹(Thanaka)汁液。將圓形的石板波上一點水,然後將Thanaka的木頭在石板上來回摩擦,就會得到黃黃的汁液,是緬甸人的美白護膚聖品,所以幾乎所有女生在外都會塗,也有不少男生跟小孩會塗。他們的床有點像台灣早期的「總鋪」。

*一位老婦人在示範以紗輪做出棉線。

*這是捲菸的材料。
*學生放學了,走在佛塔旁的土路上,這就是蒲甘日常吧。緬甸的學校制式服裝就是白色上衣與綠色隆基,小學到大學都是如此,連老師也是。
離開Min Nan Thu,司機小哥看著我,面露難色的說他安排的行程已經結束了,我們還有想去哪裡嗎?其實連看了兩天的佛寺、佛塔,雖然每間各有特色,但心也是有點累了。不過時間還不到下午三點,人都在蒲甘了,就這樣認輸回旅社睡覺對嗎?於是拿出我的離線地圖,隨意指了幾個看起來是小佛塔群的地方,司機小哥看了看我手指的位置,似乎根本沒看懂我想去的地方,車子就出發了!好吧,他有想法就讓他載就好。其實我原本只是想看路邊那些不知名但聚在一起的塔群而已。
接著我們來到蒲甘平原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柏達基塔(Pyathetgyi,編號2-9)。柏達基塔網路上的介紹並不多,若有,大概就是說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看日出、日落的地方。柏達基塔的造型特殊,有非常廣大的上層平台可讓人們站立,但所處的位置非常的偏僻,所以散客比較難以抵達。當然,隨著2017年的禁令下來之後,柏達基塔也封閉不准登塔了,來此的遊客數量大減,我們就在一旁拍照看看。

*柏達基塔正面,裡面有站立的大佛。

*柏達基塔內的迴廊與大佛。

*上層非常寬廣的露臺是柏達基塔的特色。

*與柏達基塔合影。
離開柏達基塔,司機小哥還是不讓我看路邊那些不知名的小塔,車子又在莽原裡繞了遶,帶我們來到了瑞南因他僧院(Shwe Nan Yin Taw,編號2-10)。好吧小哥果然還是熟門熟路,這僧院由兩座佛寺以及無數的佛塔和附屬建築聚集而成,確實比路邊的小塔群來的更精采。僧院雖然距離阿難達寺不遠,但莽原的樹叢還是遮蔽了視野,彷彿處在莽原中央的三不管地帶,有種遺世獨立的感覺。僧院建築群中,有兩座佛寺的規模較大,其他小寺與佛塔則以散落的方式出現在四周。另有一些方形的簡陋建築,目前內部都呈現淨空狀態,這些大概就是僧院僧侶居住的地方吧。由於古建築眾多,這裡完美展現了「數大便是美」的意涵,且幾乎沒有其他遊客打擾取景,真是太棒了,唯一的缺點是這裡佛寺的地也沒人掃,我們的腳底還沒有緬甸人這麼適合走磚石地。

*司機停車處一下車,就是這幅景色,右邊是其中一間較大的佛寺。

*這間佛寺的外觀看起來挺完整的,但目前封閉不可進入。

*紅寺、綠樹、黃沙、藍天,涼季好天氣的景色寫照。

*佛塔與佛寺。
*僧院範圍內有多間這種方形建築,猜測是僧人居住處。
*仙人掌與後方的佛寺。這座佛寺規模更大一些,只可惜尖頂應該是垮了,猜測可能是僧院的主寺院。
*僧人居住區吧。

*偶有遊客的馬車帶來飛沙,配上遠方的蘇拉曼尼寺,這景緻真不錯。
最後一個點,我隨意指了一個看起來又是很多佛大大小小佛塔聚集的地方,這次司機小哥看懂了,說這個地方叫做Khaymingha寺(編號2-12),也是個佛塔群,但應該不是僧院。從主要道路轉出,要抵達Khaymingha前,司機小哥說可以先看路口那個佛寺。他推薦,我們就去。這個佛寺我查不到名字(編號2-11),不過猜測應該屬於Khaymingha寺的一部份。在不知名寺,我們遇到一群正在幫佛寺拔草的隊伍,或許這是協助建築保存的重要工作。佛寺可以進入,但地上滿是小碎片。出乎意料的,這個佛寺竟有五面,而不是常見的四面結構。裡頭的佛像已被整理得煥然一新,但寺內其他建築仍具滄桑感。
*布知名佛寺,這是側面,拔草大隊正在工作中。
*佛寺內部,除了五面佛像之外,還有些壁畫(左);這是個可以上塔的階梯,超暗、狹窄,但難得沒被封起來,有點天人交戰要不要上去,但其實蒲甘現在禁止登塔,底下拔草隊也還在工作,就算了。
*不知名塔的門,已經壞得差不多了。遠方最高的是Htilominlo寺。
回到Khaymingha寺,這裡的佛塔、佛寺比起瑞南因他僧院更為密集,我們走啊繞啊拍照啊,不知不覺也殺了一些時間。這時我注意到Khaymingha寺的東側,有一間建築物看起來不像佛寺,也不是佛塔,以規模來看又比在瑞因他僧院看到可能提供僧人居住的方形屋來的大些。內心起了一些好奇,剛好瞥見一個外國人鑽進去這建築,我也決定前往一觀。這間屋子內部已經是雜草叢生,此時聽到這位外國人大喊「This way! Come on!」,原來他已經從階梯爬到三樓去!既然他都出聲喊我了,我也就跟著爬上去。階梯的位置非常特別,是在方形屋牆壁的夾層中,連我體型不算壯碩都覺得狹窄無比;有趣的是,明明地上一堆碎石,但可能是因為探險導致腎上腺素分泌,我的腳底竟沒有任何刺痛感。階梯通到三樓最高處,並無其他地方可去,不知道原本是否可通往已經垮掉的屋頂。沿途迴廊有一些狹窄的窗口,不知是否像是碉堡的銃孔一樣?猜測這棟建築可能有防禦、瞭望的性質。

*Khaymingha寺整齊而密集的佛塔群。

*有一些古老的佛塔看起來已經傾頹。

*這間應該是Khaymingha寺的主寺院,可惜尖頂也壞了。

*Khaymingha寺群塔之中。

*眾多佛塔與綠樹交相輝映。
*Htilominlo寺與不知名方形建築。那位外國人正在走過去準備一探究竟。

*不知名建築近照,真的與其他佛塔、佛寺相去甚遠。
*不知名建築的門口,其實是遠望Htilominlo寺的好角度。
*這位外國人已經爬到三樓,此處已無繼續往上的路,再往前要下樓了。
*非常狹窄的迴廊,只能靠著偶爾出現的小窗獲得一些光線。

*三樓回望Khaymingha寺,並在這裡跟樹下等我的伊真與恩如揮手。

*建築物內部已經垮得差不多了。

*從一個小窗口剛好可看到Htilominlo寺。

*二樓望向建築物內部,此處以前應該有樓地板才對。
走出屋外,這位喊我上樓的外國人(後來知道他是加拿大人)與我攀談,他說,這間屋子真的很特別,跟其他建築物不一樣。手指著不遠處的另一棟方形建築,他說那間屋子的格局跟我們爬的這間差不多,不曉得是什麼用途?由於他只戴了一個GoPro攝影機,畫質不夠好,所以留了我的e-mail,希望能得到一些比較好的照片,順便教他使用在緬甸所買的華為手機(他看不懂中文),做了一次意外的國民外交。
離開Khaymingha寺,我們三人的蒲甘佛國之旅也進入尾聲了。此時約是下午四點,已經不想再走跟再看一次日落,於是跟司機小哥約好隔天早上七點,載我們到機場,接著就回旅社先耍廢個兩小時再說。接著又到了令人頭疼的晚餐時間,其實司機小哥有說,娘烏南邊的新區裡頭有夜市,不過前晚實在太累了,懶得走。這天晚餐時間前有先休息過,就決定往夜市的方向走去。最終我們沒看到夜市,但來到一區比較多餐廳的地方,左看右看,感覺都是賣一些外國食物或咖哩,沒特別想吃,尤其是又有前一晚踩到地雷的經驗。最後,我們聞到一間路邊攤的麵香味,決定嘗試一下。這家麵攤賣的麵是Shan noodle,即撣族人的麵,雖不知道到底是什麼麵,先吃就對了。一試之下,比預期的還要棒,尤其是麵上面又加了「炸的麵」,口感香脆。愈吃愈餓,於是又加點了一碗,是蒲甘之旅最後的意外小收穫,儘管這裡實在是塵土飛揚。

*乾麵。似乎有受到外國影響,放個薄荷(是吧)跟番茄配色一下。

*湯麵。

*麵攤的標示,當然完全看不懂。
就這樣,度過了蒲甘最後一晚。隔天上午八點二十的飛機要飛往茵萊湖,這晚我在房間看了許多兩天以來拍的照片。心想著,終於來到這個媲美吳哥窟的東南亞歷史聖地了,另一方面也想著,我們對緬甸的認識真的還非常粗淺,除了文字的隔閡以外,似乎也不曾做過任何努力,去了解這個國家除了翁山蘇姬或羅興亞人以外的其他事情。簡單搜尋了一下蒲甘王國的歷史,很有趣,但也很複雜。這次的蒲甘行,希望可以做為我認識東南亞的一個切入點,這大概是我個人「新南向」的第一步吧!
最後,用一張合照讓蒲甘行告一段落。

*我們三人與蒲甘的計程車司機小哥的合影。
一、參考資料
3.佛國漫遊記
2018.02.04-05造訪
2018.02.21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