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野地旅0447:噶瑪蘭淺遊[宜蘭市]


  *宜蘭磚廠一隅,新舊交織之下有驚奇的發現,就像是宜蘭的縮影一般。

  這一陣子很喜歡約了朋友就出發走路去,於是鎖定了幾個範圍不是很大,卻有不少東西可看的地方。首要目標是臺灣的文化之都台南府城,不過對於住在台北的我而言,實在太過遙遠,於是目光就轉向我比較熟悉的宜蘭,其中頭城、礁溪雖小,但實在太常去了,羅東則感覺認識不多,沒什麼想法,於是便挑選了雖然熟悉,但先前一直沒什麼機會好好欣賞的宜蘭市。出發前,查了一些資料,因此鎖定的目標除了宜蘭市區之外,也包含外圍幾個景點。

  行程的規劃,是先前往宜蘭市南邊的陳氏鑑湖堂、登瀛書院和進士里的機堡(野地旅0321陳氏鑑湖堂與宜蘭南機場遺跡),由於此處已經專文介紹過,在本文就不再贅述;接著前往宜蘭市北方的宜蘭磚廠,以及宜蘭市西邊的西鄉廳憲德政碑,最後再前往宜蘭市區走透透。


  *本次宜蘭市淺遊的點位,可看出宜蘭市區史蹟密集,值得一遊。

  跳過陳氏鑑湖堂周邊的景點,直接進入宜蘭磚廠。原稱津梅磚廠的宜蘭磚廠,位於宜蘭河北岸津梅路旁,高達三十七公尺的煙囪是宜蘭磚廠的指標,外形是「目仔窯」的形式,由十三個「目」字型的條狀窯房並列,並在兩側分設火頭櫃和煙囪,並利用目仔窯底部相連的空間形成熱氣行進的火路,進行燒製磚塊的工作。宜蘭製磚歷史已經相當悠久,道光十一年(1831)便已開始進行製磚,現在的宜蘭磚廠則是日本時期營運的,後來於民國六、七十年代停窯,一度可能被改建為國宅,後來才被指定為縣定古蹟,為宜蘭地區數座磚窯廠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磚廠一隅。


  *高聳的煙囪。


  *煙囪底部的火路。


  *磚廠全貌,一旁有五分車,不過沒有資料顯示磚廠以前設有五分車運輸。


  *一旁展板中的火路示意圖。

  離開宜蘭磚廠,驅車過宜蘭河,前往尋找「西鄉廳憲德政碑」。此碑位於中山橋旁靠近宜蘭市的河堤上,用以紀念於明治三十年至三十五年(1897-1902)時擔任宜蘭廳廳長的西鄉菊次郎,感念其整治宜蘭河的政績,德政碑所在的堤防最早即由西鄉菊次郎所主持修建,因而稱為西鄉堤,而中山橋舊稱則也叫做西鄉橋。西鄉菊次郎的父親,是日本鹿兒島薩摩藩的重要人物西鄉隆盛,而西鄉隆盛的三弟,便是在牡丹社事件率領日軍攻台的西鄉從道(參見野地旅0197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0301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西鄉隆盛是明治早期維新派的重要人物,支持大政奉還天皇,但在隨後的軍隊徵兵制的實施,卻使得西鄉為首的武士階級倍感威脅,終於在明治十年(1877)揮軍北上,但戰事失利,切腹自殺。西鄉隆盛的故事,後來被改拍成電影「末代武士」,我看過好幾次這部電影,但居然有機會在台灣的土地上與之聯結,倒也是別有一番感受。


  *德政碑旁的宜蘭河一景。


  *西鄉廳憲德政碑,立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後於大正十二年(1923)增設基座並移至現址。

  離開德政碑,驅車前往宜蘭火車站附近停車後,開始在宜蘭市區中步行。原則上我們計畫以光復路為起點,沿舊城東路、南路、西路和北路繞噶瑪蘭城一周,而途中經過一些史跡時才特別彎入其他路。嘉慶元年(1796)吳沙大舉率眾入墾噶瑪蘭地區之後,在蘭陽平原才開始有較具規模的漢人開發進駐,隨後建立頭圍、二圍、湯圍、三圍、四圍、五圍和民壯圍等武裝聚落,其中的五圍即為今日的宜蘭市。遲至嘉慶十五年(1810)噶瑪蘭納入清朝版圖,兩年後設置廳治,築噶瑪蘭城。

  噶瑪蘭廳城的修建由當時的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主持,建城材料主要是夯土。嘉慶十七年(1812)噶瑪蘭通判翟淦上任,在城外環繞種植莿竹,並挖設護城河。整體而言,噶瑪蘭廳城就位於現在的舊城東、西、南、北路的位置,以昭應宮為中心,另設有四個城門。日本時期,拆除噶瑪蘭城改建道路,今日的噶瑪蘭城遺跡只剩下兩處門額存放於圖書館。清代至日本時代出期,噶瑪蘭廳官衙位於今日的陽明大學附設宜蘭醫院(原署立醫院)現址,城南則設武營;後來由於官衙老舊,於是在噶瑪蘭城南方,沿著舊城外側的弧形地帶建立官廳、官舍與宜蘭郡役所,整個政治中心開始向南移,而此區也成為今日宜蘭市史跡密度最高的區域,現在被劃作「蘭城新月」做整體規劃,而在日本時期唯一新建的史跡「碧霞宮」,則是由漢人自發所建,與日本官方無關;近年,由於都市更新與土地重劃的關係,宜蘭縣政中心更往南遷。整個宜蘭市的政治中心在百年來是向南移動的,而都市發站亦是如此,這應該多少是受到北方緊臨宜蘭河的限制。


  *噶瑪蘭城史跡分布略圖,紅線區域為噶瑪蘭城城牆位置,黃線區域為「蘭城新月」約略範圍,紅色點為清代史跡位置,黃色點為噶瑪蘭城舊城門位置,綠色點為日本時期史跡位置。


  *清代噶瑪蘭城地圖。


  *噶瑪蘭(宜蘭)市街發展歷程(原圖出處:宜蘭歷史空間巡禮-宜蘭市概述)。

  宜蘭市的廟宇,我們大致參觀了昭應宮(天上聖母)、城隍廟、文昌廟、碧霞宮(關恩主),並經過了五穀廟和另一間小關帝廟。昭應宮是五圍的中心,也是噶瑪蘭城的中心位置,目前是宜蘭縣唯一的國家三級古蹟,始建於嘉慶十三年(1808),現在的昭應宮則是於道光十四年(1834)於原址對街所重建,由於曾遭美軍轟炸,所以現存僅前殿和正殿有較多的古物遺存。昭應宮除了歷史悠久之外,由於此處為居民之信仰中心,曾做為官方貼設布告之地,而日本時期的文化協會亦曾在廟埕舉辦文化講座,而蔣渭水兄弟亦曾在後殿組織「讀報社」,因此對於臺灣主體文化啟蒙佔有一席之地。

  城隍廟則建立於噶瑪蘭廳城建成後不久,屬於官祭廟宇,一旁設有城隍夫人祠和孚佑帝君的廟宇,其中城隍夫人並非神明,因此廟頂屋脊並未使用燕尾,是可以一觀的地方。文昌廟建成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由當時的通判高大鏞倡建,由於其格局為文武合立,因此又稱文武廟,文殿主祀文昌帝君,並陪祀「五夫子」朱熹、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武殿主祀關聖帝君,陪祀西秦王爺(唐明皇李隆基),而文昌廟的兩側早年分別為仰山書院與考棚所在,為噶瑪蘭地區的文風中心。

  五穀廟建於咸豐六年(1856),廟前有「重建先農壇碑」,但這次並未前往,現在的廟宇主體建築均為新建,是宜蘭市唯一的神農廟。五穀廟後方則是東嶽廟,主祀泰山擬人化的東嶽大帝,建於光緒四年(1878),是北台灣東嶽大帝的主廟,這次亦未前往。

  碧霞宮主祀關恩主,雖與宜蘭市文昌廟武殿以及其他眾多關聖帝君廟宇同樣祭祀關羽,但碧霞宮特別之處在於屬於「鸞堂」信仰,其信仰內容偏向儒教,分辨鸞堂信仰與一般道教關帝信仰的指標,就在於鸞堂稱之為「恩主」,如頭城喚醒堂(野地旅0249喚醒堂與開成寺)、台北行天宮和指南宮等均為鸞堂信仰。碧霞宮承繼明治二十九年(1896)的坎興街鸞堂,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完工,起初是不服日人統治而設立,維持道統,後來並有宣揚教化的功能。至於宜蘭其他關帝廟,則是因為五圍時期的武裝聚落特性,在信仰上亦尋求武聖之庇佑(參見野地旅0215林彪城聚落)。


  *昭應宮中署名楊廷理製的香爐。


  *昭應宮後殿的楊廷理、翟淦和陳蒸神位(曾任臺灣府撫民理番海防糧補通判)。


  *城隍廟(中)與孚佑帝君(左)、城隍夫人祠(右)。


  *文昌廟。


  *五穀廟,後方較高的廟宇為東嶽廟。


  *碧霞宮。



  *藏在宜蘭街角一隅的關帝廟。

  除了廟宇以外,由於從設置噶瑪蘭廳起,宜蘭市就一直是行政中心,因此也有不少政治遺跡留存。雖然最早的清代噶瑪蘭廳官衙已經不復見,但這片公有地就成了今日的醫院現址;而日本當局在二十世紀早期將廳舍遷至噶瑪蘭城南側,隨著大正九年(1920)行政區改制為宜蘭郡,廳舍也改稱宜蘭郡役所,包含一旁的官舍,為了安全考量,利用板狀的岩石以人字砌築城矮牆,俗稱石頭城,約位在今日舊城南路、泰山路和民權路之間,仍有部分留存。

  石頭城遺跡內,則有數間日式建築保留,即為原來的官舍,改做「宜蘭設治紀念館」的是舊宜蘭廳長官舍,一旁則有舊農林學校校長校舍,而被改為餐廳的則是舊宜蘭廳庶務課長官舍。一旁的蘭城新月廣場前,也有幾個史跡,分別是「自治丕基碑」、「就宜蘭郡役所防空洞」和「舊宜蘭監獄崗哨」。蘭城新月廣場一帶原本是舊宜蘭監獄,拆除後仍保留了一處崗哨與「舊宜蘭監獄署」。宜蘭監獄署設立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隨後便在此處建立宜蘭監獄,直至民國八十一年才遷至三星,現在的宜蘭監獄署建築是民國九十三年重建,藍色典雅的外觀,加上西洋與日式合璧的風格,讓人很難聯想到監獄這個生冷的機構。而防空洞則是建於二戰時期,為了避免美軍的轟炸而建立的眾多防空洞之一,但今日僅存一個;防空洞旁的自治丕基碑則是因應在戰後,宜蘭地區被併入台北縣宜蘭區,後來在地方人士奔走下,於民國三十九年設縣,並於設縣十周年時立碑紀念。


  *舊宜蘭監獄署。


  *舊宜蘭監獄崗哨(左)與自治丕基碑(右)。


  *宜蘭郡役所防空洞。


  *石頭城遺跡。


  *舊宜蘭廳長官舍,現做為宜蘭設治紀念館。

  而在蘭城新月東側,噶瑪蘭舊城的東南側,也就是中山公園一帶,也有幾個不可錯過的史跡。首先是一旁的中山國小是日本時期的宜蘭公學校,而宜蘭國小則是原本的宜蘭小學校,不過這次並未細看,似乎也未留下什麼痕跡。中山公園最初設置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是早期宜蘭市區中唯一的休閒場所,公園內本來有「忠魂碑」和「婢女擇配喻示碑」,但均在戰後亡佚。除此之外,今日中山公園內的史跡尚有「獻馘碑」、「忠靈塔」和「日軍通信中心掩體」。

  獻馘碑建造成一個塔狀,不過在成蔭的樹林之中,並沒有相當顯眼。獻馘碑與中山公園於同年設立,這一年,居住在南澳的泰雅族被日本軍警鎮壓,於是決定歸順,並獻出歷年來出草所得的235個人頭以及兵器,於是地方人士便將這些頭骨聚集於此埋葬。獻馘碑在東台灣的歷史上有很大的意義,清代羅大春開闢北路至花蓮,不到數年即因剽悍的原住民而荒廢(參見野地旅0217羅大春開路碑0325蘇花古道崇德段(石硿仔古道)0347漢本車站與和仁展望點),而獻馘碑的建立,也代表著日本當局控制住了蘇花地區的原住民情勢,後來的陸路開發才能進一步的深入花蓮地區。

  忠靈塔則位於獻馘碑旁,但原本是放在武營,設置於昭和十一年(1936),紀念殉職軍人。碑文正面有柳川平助的題字,背面則有紀略,原本的忠靈塔設置,前方還有石燈籠跟鳥居,但均已被破壞,碑石斷裂,直到近年才移至現址保存。日軍通信中心掩體則是建於昭和十八年(1943),此時二戰已到後期,戰事吃緊,因此當時在此挖設掩體聯絡作戰的海空軍,以免遭到轟炸。


  *獻馘碑。


  *忠靈塔。


  *日軍通信中心掩體。

  宜蘭市還有一個熱門的史跡,則是位於噶瑪蘭城西側的「宜蘭酒廠」。酒廠是宜蘭仕紳林青雲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所創設的民營酒廠,內部建築許多都是建於日本時代,如今日的行政大樓,即為一棟揉合日式與西式建築的兩層樓房,造形穩重典雅,被民眾票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宜蘭酒廠,左為行政大樓。

  花了大半天的時間,逛逛宜蘭的眾多史跡,收穫頗豐,雖然沒有很深入的去探究每個史跡的細部,仍然覺得是充實而知性的一天。當然路走多了,體能也消耗了不少,於是就到了東門夜市(野地旅0028東門夜市),品嘗一下美食。東門夜市規模很小,與宜蘭另一個知名夜市羅東夜市(野地旅0017羅東夜市)相比,可說是小巧許多。這天不知為何,人潮並不洶湧,正合我們的意,吃了不少小吃,其中最令我們驚豔的,當屬蚵仔煎。雖然蚵仔煎所有的夜市都有,但東門夜市的蚵仔煎相當特別,是比較屬於乾煎的方法,外酥內軟口感絕佳,吃了之後,其他夜市的蚵仔煎都不想吃了!


  *東門夜市,位於東門陸橋下。

  我一向不擅長寫美食,就讓大家自己來嚐嚐好了,也別忘記宜蘭豐富的史跡文化,充實自己的肚子時,也一同充實自己的腦子吧!


一、參考資料
1.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36)[宜蘭市].西鄉廳憲德政碑.西鄉隆盛.海角七號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71)[宜蘭市] .宜蘭磚窯.宜蘭火車站附近古蹟.台灣燈會
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40)[宜蘭市].蘭城新月.舊城南路附近的古蹟
4.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35)[宜蘭市].昭應宮.舊宜蘭監獄署.獻馘碑.忠靈塔
5.蘭城舊事系列報導-兌安門
6.宜蘭市-古蹟簡介
7.宜蘭歷史空間巡禮-宜蘭市概述
8.台灣大百科全書-噶瑪蘭廳
9.維基百科-噶瑪蘭廳城
10.台灣大百科全書-昭應宮
11.宜蘭縣文化局-走讀宜蘭-城隍廟
12.宜蘭文昌廟


2012.03.09造訪
2012.04.24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