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野地旅0738:新化老街[台南新化]

  *新化老街西側街屋,精彩華麗的立面一景。

  結束了三天的日月潭之旅(野地旅0736水力電氣工事系統0737日月潭之抽蓄水力發電廠)後,藉著要送怡文回家之便,和伊真來到計畫已久,被許多愛好者評為「台南最美老街」的新化老街。新化老街以目前的中正路為主幹,北起新化街役所,南至新化武德殿,四周被多間頗具規模的廟宇包圍,是一個信仰與產業機能都很完善的老市街。

  今日新化老街所在地,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所居住的土地,漢譯名為「大目降」,而清代時的新化里,則在大目降北邊接近新市的位置。大正九年(1920)成立新化郡,大目降為郡治所在,同時並設置新化街,成為今日新化地區的地名由來。置新化郡同年,大目降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將今日老街拓寬、整建,隔年,林茂己將其所擁有的街屋設計立面,並引起效仿。老街東側的街屋是在昭和十二年(1937),因道路再次拓寬而重新設計整建的,整體而言,西側建築立面較為繁複華麗,東側則顯得簡約許多。

  我們兩人從新化武德殿開始逛,造型與先前看過的其他武德殿常見的歇山重簷式不同。建造年代並不是很清楚,僅知應該是大正末年到昭和年間,戰後曾作為榮民住處,並險些遭拆除,但最後保留了下來並復建成現狀,我們到的那天,剛好看到武德殿裡有小朋友在練習跆拳道還是柔道的,算是相當程度恢復了武德殿的「原始」功能。武德殿附近有不少日本式宿舍,目前已有活化再利用,成為大目降故事館。

  *新化武德殿目前外觀。

  *大目降故事館,原為宿舍群的一部份。

  *武德殿斜對面的防空洞,正在整修中。

  武德殿往北,中正路就是老街所在,目前仍是熱鬧的市街。西側街屋的山牆立面繁複程度不輸桃園大溪老街,爭奇鬥艷,熱鬧非凡。東側街屋以及市場,立面大多以簡單的線條進行裝飾,只要多看幾間,馬上就可以看出老街東、西兩側的明顯不同。

  *老街西側,各種繁複的山牆立面裝飾,和洋風格(仿巴洛克式)建築。

  *橫跨二到三間的街屋比比皆是。

  *華麗的山牆花草紋飾。

  *姓郭人家的街屋。

  *一直很佩服當年的人願意在屋頂弄個這麼生動的飛鷹。

  *加了些紅磚、磁磚創造出不同立面色彩。

  *新化老街建成的大正年間,已有鋼筋發明,並出現加強磚造建築,因此可以建造橫梁而不是採用磚拱。

  *較簡潔的東側街屋。

  *東側街屋。

  穿越新化老街繼續向北,會來到「新化街役場」,是當年新化街治所在,目前裡面作為餐廳活化使用,一旁是楊逵文學紀念館,除了有楊逵(與其妻)的文學作品外,也包含了許多白色恐怖時期的資料。繼續北行,會來到新化聚落北側的太子宮、朝天宮。太子宮最早可追溯到順治年間,建廟則於康熙五十年(1711),主祀中壇元帥,位於大目降北側的太子宮又被稱作「頂保廟」,廟旁有個「倪公古碑」,為感念台灣知府倪象愷修築大目降舊埤的功績而立;太子宮旁的朝天宮,主祀媽祖,原本不在此地,最早可追溯到明永曆年間,廟宇始建於嘉慶十二年(1807),後在大正十五年(1926)遷建至現址,為大目降的媽祖廟。我們會遠離老街走到太子宮這裡,是因為此地名聞遐邇的「葉麥克炸雞」(現在已經到新化他處),真的好吃啊!

  *新化街役場。
  *楊逵文學紀念館。

  *太子宮,以及排隊買葉麥克炸雞的人潮。

  *倪公古碑。

  *朝天宮。

  *葉麥克炸雞。

  吃完炸雞,折回老街,開始在老街附近的巷弄中穿梭。我們按圖索驥,找到了觀音亭、護安宮這兩間廟宇。觀音亭據碑記建造於乾隆元年(1735),主祀觀音菩薩,同治年間因地震傾倒,同治七年(1868)重建,昭和十一年(1936)拆除,於戰後再度重建,觀音亭相較於新化其他的廟宇,顯得較為低調樸實,建築量體較小,不過透過低矮的合院平房,寺廟頂端的翹脊仍然顯露出觀音亭的不凡。在老街東側的護安宮,又稱天壇,主祀護國尊王(謝安),據說為鄭成功軍隊中謝姓將領所帶來的神明,較具規模的廟宇建於道光六年(1826),民國六十九年重建為今貌。

  *觀音亭。

  *觀音亭內的虎堵剪粘。

  *觀音亭內的龍堵剪粘。

  *天壇護安宮。

  *護安宮正殿內咸豐年間製造的香爐。

  新化地區較著名的廟宇,還有北極殿(上帝廟)、清水寺、武安宮這三間,與前面介紹過的太子宮、朝天宮、觀音亭、護安宮,這七間有佛有道的寺廟,合稱為「七星墜地」,號稱是因為這七間寺廟的庇佑,大目降地區才能地靈人傑、風調雨順。台灣有七星墜地風水說法的地方,並不只有新化,高雄內門的七星墜地(野地旅0340七星墜地)和彰化大村的七星堆與之相似,但新化的七星墜地(七間廟宇)說法可能是更長時間的演變,至少得等七間廟都蓋好才形成的。

  *北極殿上帝廟,主祀玄天上帝,始建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現在的廟宇為民國時期重建,原址位於今日廟址的對面,新化國中校地。

  *清水寺,主祀清水祖師,建於道光十年(1830),民國八十年重建完工。

  *武安宮,主祀武安尊王,即唐朝安史之亂時,與許遠共同堅守睢陽城而戰死的張巡,廟宇始建於嘉慶年間。

  稍微遠離老街,還有兩項史蹟值得一看。在今日新化演藝廳與新化國小間,有移位保存的「新化尋常小學校奉安殿」以及「講堂小舞台」兩座建築。新化尋常小學校地點為今日的新化國中,校內的奉安殿於昭和六年(1931)完工,隔年放入昭和天皇夫婦御真影。尋常小學校講堂小舞台完工於昭和九年(1934),在新化國中設立後被移動過至少兩次。

  *新化尋常小學校奉安殿正面。

  *新化尋常小學校奉安殿(右)與講堂小舞台(左)。

  距離新化尋常小學校不遠處,有一個國民黨以前的「新化鎮民眾服務社」,實際上曾經是新化郡公會堂,公會堂正面的建築似乎被改造過,但後方的會議空間仍大致保留著原來的模樣。

  *新化郡公會堂,現為大門深鎖的國民黨新化鎮民眾服務社。

  *後方的公會堂建築,儘管有些殘破,但大致保持原貌。

  *公會堂側門入口。

  新化老街除了市區改正後的區塊,外圍更有著大量留存的三合院。我們兩人在新化又停留了一個晚上,隔天早上再好好逛一逛。由於三合院留存數量眾多,加上新化下起了雨,只隨機選了幾個能確定位置、可能找得到資訊的三合院走馬看花,包括林家古厝、路北林厝、徐家古厝,以及結合了環境營造的「窄巷新天地」。這些都不是景點,加上在新化老街的光環照耀下,可能少有人注意到這些更具歷史的三合院。

  *徐家古厝,為三落大厝,發展將近三百年,但古厝從日本時代到民國時期都曾因都市發展而有過部分拆除,成為今貌。來台後徐家第三代曾為武秀才,且曾出過新化鎮長。

  *九牧堂,林姓堂號,林姓為新化常見的姓氏。

  *路北林宅,非常古樸典雅,但在雨中更顯失修,十分可惜。

  *路北林宅正身美麗的木門窗。門口八卦上方有著「吾愛吾盧」的字樣。

  *路北林宅後方。

  *路邊有彩繪外牆的三合院,本身也可看出不同時期的修建痕跡。

  *一間設有照壁的三合院。

  *林家古厝,目前仍有人居住,推測至少200年歷史的三落大院。

  *路邊的三合院。

  *經過景觀營造的「窄巷新天地」,原為蘇姓、郭姓人家的土地,後來四周被大樓包圍,僅存窄巷出入。後代離開此地,土地交由社區進行髒亂點改造,成為地方的教學、社區活動據點。

  這次新化老街之行,其實也只是走馬看花,不過新化確實是相當有看頭,也不愧新化老街是民國一百年時,由全國投票選出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中的第二名,僅次於高雄玫瑰聖母堂,同一個投票,新化街役場則獲得第四名,真是高人氣。透過大目降聚落的七星墜地信仰範圍,到日本時代的市區改正、公家機關設置位置,以及聚落西邊的三合院殘存區,我們大致可看到整個新化市街的發展歷程,是非常具有鄉土地理調查潛力的地方。推薦各位有空可以到新化走走,更別說此處美食多多了!

  *新化老街周邊地圖。


2016.07.09-10造訪
2016.10.30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