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野地旅0741:雲嘉大尖山[雲林古坑]

  *下巴的小考察與每月一山團第一次一同出發,在大尖山頂合影。

  進入2016年,開始執行每月至少爬一座山的計畫,也開始了我心目中的團體小考察行程計畫,但這兩者在充實的七月份卻遇到很大的挑戰,終於在七月份最後一個周末,一次把每月一山的成員和小考察的成員一起約到雲林古坑,要來爬西部麓山帶濁水溪以南的最高峰「大尖山」。由於台灣名為大尖山的郊山太多了,所以許多人把這座位於雲林、嘉義交界的大山稱為「雲嘉大尖山」。

  會選擇大尖山,主要是一次能見度甚高的日子,和伊真兩個人驅車在國道三號上,由名間往南的路途中,發現了一座相較於附近其他山非常高聳,而且頂部很尖的大山。當下馬上請伊真翻看地圖到底是哪一座山,才發現這座名列小百岳、山頂有一等三角點的雲林名山,所以就決定七月份的登山活動要來此處。

  出發前,由於實在是對大尖山的山形太過有興趣,因此抓緊機會,詢問了彰師大地理系退休的地形學教授楊貴三老師,有關大尖山的一些問題,大致可以歸納出大尖山在地質、地形上的三個特殊之處。

  第一,從全台灣尺度來看,台灣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包括海岸山脈的新港山、中央山脈的秀姑巒山、玉山山脈的玉山、阿里山山脈的大塔山,還有濁水溪以南西部麓山帶最高峰大尖山,大致都可以對應到台灣GPS監測的大地變形量較高的位置,也就是說這些山比較高,很有可能是因為這些位置,就是目前台灣地體構造(板塊擠壓)應力最強的地方。

  *五座主要山脈最高峰位置圖(左)與GPS監測大地變形量圖(右)的對照,右圖箭頭越長代表變形(位移)量越大,箭頭方向則是指與基準點(台北)相比的移動方向。

  第二,從西部的地體構造來看,大尖山的西側有大尖山斷層通過。此斷層北接車籠埔斷層,南接梅山斷層,這兩條斷層也就是上圖右台灣西部的兩條黑色曲線,兩線段中間空白未畫處就是大尖山斷層的位置。從車籠埔斷層、大尖山斷層到梅山斷層,是台灣重要的地質分界,而車籠埔斷層和梅山斷層近年都有過災害性地震,大尖山斷層會不會有並不清楚。

  第三,以大尖山斷層為界,東側有位在下部較老的桂竹林層關刀山砂岩段逆衝出露,斷層西側則是鬆散的頭嵙山層礫岩,兩者岩性相差甚遠,因此除了斷層抬升外,兩處岩層抗蝕立的差異也可能導致了大尖山西側山坡極為陡峻;鬆散的頭嵙山層則成為附近大湖溪等溪流土石流的材料來源,所以附近也有土石流示範園區。

  了解了大尖山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特徵後,就要開始來約行程。我們選擇在前一日,讓大家從台灣各地到古坑會合,先在民宿住一晚,順便看點我準備的考察資料。接著利用三台車進行接駁,先把大家載到華山教育農園旁邊的登山口(10-5步道,登山口海拔高約630公尺),然後再將其中一台車停放在預計的終點福華宮(高度約400公尺),是一個接近環形的登山路線。

  爬山當天,除了民宿的早餐太好吃,大家吃到比預計時間還晚了快一個小時才出發以外,其餘大致與我所想像的相同。登山口一開始在檳榔園中穿梭,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陡上,而且一開始還能走階梯,不久之後就演變成手腳並用,甚至快到山頂時還有攀繩的路段。另一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七月時節怎麼不是蝴蝶滿天飛,而是毛蟲到處爬?這可苦了我們這絕大多數都是女生的團體。好在,大尖山陡峭的崖壁伴隨著極佳的風景,在崩潰中我們還是偶爾能自得其樂。

  *華山教育農園的停車場。

  *開始登山前,先拍張照吧。

  *穿梭在檳榔園中的步道,很快就開始陡上。

  *半路有一個小涼亭,抬頭看看已經高聳入雲的大尖山頂。

  *俯瞰大湖口溪中為了土石流整治而建造的梳子壩。

  *步道一景。

  *越往山頂,展望越開闊,遠方的聚落是嘉義梅山。

 
  *越來越陡,甚至出現許多垂直的大石壁。

  *遠眺低處的崎嶇丘陵,此為當地人所稱的五虎山(火炎山),即為頭嵙山層火炎山段礫岩在地表常見的地形,有垂直壁立性、多溝谷,台中的頭嵙山(野地旅0643頭嵙山)、南投九九峰和苗栗火炎山都是典型的例子。

 
  *攻頂前最後的陡上,已經開始進入雲霧中了。

  終於,直線距離沒多遠的10-5步道再花了兩個多小時,跨越無數毛毛蟲跟咬人貓後,抵達了大尖山三角點。大尖山海拔高1305公尺,也就是說我們在很短的距離內爬升了大約700公尺,難怪每個人累的像條狗般。大尖山頂正好就是雲林與嘉義的縣界,曾發生過兩縣爭奪大尖山的「所有權」爭議,當然現在看起來,是個有點可笑的爭議。稍事休息、拍過合照後,繼續往不遠處的二尖山前進。

  *大尖山一等三角點。

  *大尖山頂的關刀山砂岩,被人刻上了許多到此一遊。

  *大尖山頂的景致,咖啡、竹林、茶園。

  *古坑咖啡!

  *茶園。

  *團員們於茶園中合影。

  *濃霧裡的登山客。

  從大尖山到二尖山,邊走邊拍照,也不過就是十分鐘的路程,相較於登頂前的那段路,非常的平緩,眾人赫然發現開車居然能直接抵達二尖山頂旁邊,紛紛指責我沒有告訴他們可以這麼輕鬆,不過如果先講了,可能就沒動力來爬了吧!下一趟,就開車來吧。二尖山的山頂看起來是茶園中的一處工寮,因此沒有登頂,也因大霧無展望,所以找到我們要走的4-2步道後,開始一路陡下。

  4-2步道全程皆為階梯幾乎沒有間斷,步道狀況比10-5步道好,但全程走樓梯也是相當的崩潰,尤其是下山的我們,每個人膝蓋都在抖。4-2步道可以接上5號步道,5號步道最終接到山豬湖登山口,海拔高約570公尺,也就是說這一段樓梯的落差超過700公尺!抵達山豬湖登山口後,大家繼續挑戰意志力(至此我已被大家罵翻),沿著公路步行前往華山國小。

  *二尖山山頂旁的涼亭,聚集著大批登山人潮在此休息。

  *茶園中的工寮,應該就是二尖山頂。

  *4-2步道下山,是無止盡的陡下階梯。

  *途中一處觀景平台,大家趕緊坐下放鬆自己的膝蓋。

  *4-2步道終點,接上5號步道。

  *5號步道應該同時也是產業道路。路旁偶爾可見檳榔園內有超大岩塊,推測是近山頂的南庄層或桂竹林層的砂岩岩塊因地震或其他原因崩落。

  *橋頭就是山豬湖登山口,有幾台車停在這裡,有人從5號步道開始登山。

  抵達華山,要在此處看兩個史蹟,其一是華山國小校園內的神社「大湖底社」,其二則是福華宮旁的民番界碑。華山的舊名為大湖底,華山國小校址原為大正十二年(1923)所設的崁頭厝公學校大湖底分教場,昭和十五年(1940)改稱大湖底公學校,隔年改制大湖底國民學校,就在這一年,位於校內的大湖底社開始興建,社格為社,其餘資訊不詳,由於未見太多記載,因此有人推測可能是獨立的大麻奉齋殿(類神社設施,請參考神社社格與類神社設施介紹),但不是附屬於大湖底國民學校的校內神社。

  民番界碑的歷史更為古老,此碑立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此時尚未劃定土牛紅線,番界是利用從北至南的立碑劃定,此一民番界碑為其中之一,比較有名的界碑則是台北的「石牌」。大湖底的民番界碑已經被破壞已久,甚至被居民拿去當作家屋的石材,後來才被有識者搶救出來,把被切割成三條的界碑重新放在一起,立於福華宮旁。

  *華山國小校門口,原為大湖底公學校。

  *大湖底社參道與神橋。

  *大湖底社神橋,橋身仍為舊物,上方護欄則有修建過。

  *大湖底社本殿位置,神社包含本殿基礎已經拆除,目前採用意象保存的方式展示。

  *校內可以見到一些石輪(非神社器物)與石燈籠的殘件。

  *大尖山腳下的福華宮。

  *福華宮旁可見土石流遺跡,目前所見的巨石應該都是南庄層或桂竹林層的砂岩岩塊。

  *民番界碑。

  看完民番界碑,三臺車到齊後,結束了這次有點耗體力的登山之行。雖然到山頂時沒見到一等三角點的絕佳展望,但親身體驗到大尖山位於「邊界」上的性質,包括了地質(地層、斷層)的界線、地形落差的界線,以及漢文化與原住民文化在清乾隆年間的界線、主要物產的界線(山下多果園、蔗田,半山腰多竹林,山頂近年有茶與咖啡),透過爬這座雲林山之王者,可以體會到許多環境與人的互動,我想這是來到大尖山最大的收穫吧,也值得推薦大家來走走。

  當然,如果要再來一次,直接開車到二尖山會是比較省力的選擇。

  *雲嘉大尖山附近地圖。


2016.07.30造訪
2017.01.0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