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野地旅0777:海岸固沙工事[台南南區、高雄茄萣]

  *離岸堤上看著這一彎一彎的沙灘。

  擔任地理老師的伊真,需要很多環境的照片,趁著出遊的機會,決定到南部海邊拍攝海岸後退的照片。利用Google Map看了一下,發現二仁溪出海口南北兩側,分別有離岸堤和突堤兩種海岸工事,兩個願望一次滿足。因此,我們決定前往從未去過的二仁溪出海口附近,以及南側的茄萣看看。

  沿著台17線西部濱海公路從台南市區一路南行,很快就抵達了二仁溪北岸(屬於台南南區)的突堤海灘。相信大家都聽過突堤效應(或凸堤效應),先不管水下沿岸水流的細節,簡單的說,就是「堤前(水流上游側)大致呈現堆積趨勢,堤後大致呈現侵蝕趨勢」。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化的模型,實際上稍微複雜一些。越過二仁溪,茄萣聚落海邊則是一連串的離岸堤,兩者形式不同,應該是考量到當地沿岸流與波浪作用強弱的區域特性。

  *台南南區灣裡海岸的突堤與沙灘。

  *高雄茄萣海邊的離岸堤與沙灘。

  *連續多個離岸堤創造出許多弧形的人造海灣。

  *沙灘最末與離岸堤連接。

  *連續的離岸堤養灘工程。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的電子報,台灣西南部海岸的沿岸流大致是由南向北,而在高雄茄萣與台南南區(黃金海岸)的海岸狀況略有不同。台南黃金海岸是一個波浪遮蔽區,波浪力量較小,影響漂砂搬運或堆積的主要因子是沿岸流,因此建立一系列垂直海岸(同時也大致垂直沿岸流)的突堤進行攔砂,並從北邊四鯤鯓一帶取堆積的沙回填至南側,交由沿岸流慢慢地將沙子帶回黃金海岸。而茄萣海岸則因為波浪營力較強,遂採用離岸堤的方式,藉由波浪繞射至離岸堤後方能量減弱造成堆積,並將興達港內的淤沙拋放於茄萣海岸南側,由沿岸流將其逐漸向北搬運。

  除了離岸堤、突堤外,近年也流行「軟性海岸保護工」。過往堅硬的連續海堤,暴潮巨浪打在其上,使得所有的海水沿著海堤堤面向下流動,造成強力的沙灘灘面沖刷,是海灘流失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也借鑒了日本軟性保護工的案例,改以拋石護岸的方式保護海堤;此外,也有研究建議可以拋放粒徑約2-3公分的礫石(較天然灘面顆粒粗,不至於被海浪力量帶至深處),藉由波浪的力量慢慢在淺水域形成較緩的岸灘坡降,以利更細的沙子能被自然營力所留下。

  *黃金海岸的突堤,靠近海堤處以拋石的方式作為護岸,使得暴潮打到堤防之後的退水被礫石分散,減少沖刷沙灘的力道。

  回到海岸保育的議題,大概可以從幾個名詞來說明。大家最熟悉的大概是「海岸後退」,這是一個以「人」為本位的詞語,在人的角度來看,海岸線持續向我們所生活的地方、聚落移動,就是所謂的後退;海岸後退一般而言不特別指何種原因的後退,侵蝕與沉降(地層下陷等)都可能造成。第二個是「海岸侵蝕」,聚焦在現象的討論,不論在沙岸還是沿岸,因為人們認知到了波浪(其實還有潮汐、暴潮等因素)造成海岸的物質被帶走,使得海岸線後退。第三個是「海岸劣化」,劣化的定義明顯較廣,除了環境本身因為侵蝕後退的關係而縮減範圍外,也考量了汙染、波能強弱變化,並影響了整體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上面三個議題討論的層次不同,讀地理系的我更試圖希望能用海岸劣化或海岸永續發展的角度來切入。首先我們得認知,二仁溪口這一帶的海岸原本是什麼樣的環境?因我沒有實際做過研究調查,所以只能很使用1898-1904年間測繪的《台灣堡圖》做初步判斷。在台南市境內,今日台17線以西的台南市立馬術場,當年應該是二仁溪口的沙嘴或沙洲地形,而台17線以東的魚塭,則應該是由「後背濕地」改建而來。高雄市境內,白沙崙聚落的地名已經展示了此處可能為海岸沙丘(更早期可能為潟湖外的離岸沙洲),從堡圖的標示來看亦應該沒錯,沙丘高度約達10公尺,而白砂崙聚落西側的沙丘帶,最大寬度可能接近500公尺。

  以白砂崙聚落為例,整個聚落位於沙丘帶後方,廣達數百公尺的固定沙丘保護了聚落不受來自海域的侵擾。目前仍可在聚落中看到一些頗具歷史的老房子,而南邊的頂茄苳是後來才出現的新聚落,找不到日本時代之前的任何蛛絲馬跡。

  *《台灣堡圖》的二仁溪(古稱二層行溪)河口,北側台南市立馬術場所在應該是沙嘴地形,南側今日華德高工所在地為沙丘帶。紅色線為台灣堡圖上約略的土地利用前緣位置。

  *《台灣地形圖》的二仁溪河口,可見到溪口南側的沙丘帶被明顯描繪出來。此外,人為土地利用似乎開始向海岸前進,包括圖片最南端的頂茄苳聚落,以及沙丘帶中間有一間學校(應為茄萣國小的前身,1938年遷移至該處的茄萣公學校)。此地圖上半部為1921-1928年測繪,下半部為1942年針對高雄要塞範圍繪製的昭和修正版,其上的橘線為因應實際地物變遷而於1944年增繪部分(航照修正版)。

  *2015年的福衛二號影像,可以看到各類土地利用都已經大幅往海岸線靠近。

  *萬福宮,白砂崙聚落主廟,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乾隆六十年(1795)。

  *白砂崙林宅。

  *白砂崙林宅正身。此宅據說為林仙保、林益世祖厝。

  若暫且扣掉地層下陷的影響,從地形-沉積物的系統來看,我們知道西南海岸最大的沙源(曾文溪、高屏溪),皆因為各種攔河堰、水庫或攔沙壩等人為工事,使得入海沙量大幅減少。然而,波浪、潮汐、沿岸流的力量卻未曾稍減,因此在供給量減少、帶走量不變的狀況下,海岸後退、侵蝕的結果似乎不令人意外。此外興達港、安平港等多處防坡堤形成的突堤效應,更會進一步地使得漂沙侵淤位置變化,使得茄萣海岸、黃金海岸均面臨沙灘退縮的現象。

  然而,人為土地利用不斷向海岸線擴張,是海岸劣化的另一個指標。事實上,天然的海岸保護,包括了淺水灘面、前灘、濱堤、廣大的後灘區、綿延高聳的沙丘,這是個寬廣的「海岸帶」,數十公尺的海岸水線擺動,可能還在地形系統動態調節的尺度範圍內。然而,當人們的永久性土地利用已經逼近海岸線時,此種程度的變動就成了無法忍受、必須避免的。海堤也因此應運而生,但這些海堤卻又造成了海灘消失加速,使得海堤也開始有毀壞的危險,才有了後來的養灘、固灘工程。

  綜合上述,我們在思考海岸永續管理議題的時候,或許應該從大空間尺度(國土或流域)、同時考慮人類現階段對土地的經營方式和自然狀態下的差異,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海岸持續劣化,導致永續經營管理的問題癥結所在。

  *黃金海岸、茄萣海岸地圖。黃線為台灣堡圖之土地利用前緣位置,紅點為白砂崙聚落具歷史的建築。


一、參考資料


2017.02.03造訪
2019.01.18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