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8日
野地旅0567:鵝鑾鼻與船帆石[屏東恆春]
*趁夕照陽光較弱時,開長曝光捕捉船帆石的倩影。
離開貓鼻頭(野地旅0566貓鼻頭與白沙灣)之後,便驅車直奔恆春半島的另一鼻「鵝鑾鼻」半島。其實在這中間還有一個地方很想去,那便是位於南灣附近的「大尖石山」,不過大尖石山被國家公園劃為保護區,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於是在墾丁大街上看過大尖石山後,便直接驅車前往鵝鑾鼻。第一站目的地是「台灣最南點」。
*鵝鑾鼻、船帆石一帶地圖。
*大尖石山,山頂眺望整個墾丁一定超棒的!大尖石山屬於墾丁層。此層是台灣主要的砂、礫「混同層」,有別於一般沉積岩成因,是屬於板塊交界帶被抖落大陸斜坡的沉積物,因此層內大小混雜,位於台東的鯉魚山等孤立山頭,以及著名的小野柳(野地旅0156小野柳風景區),都是與大尖石山一樣,屬於混同層中的巨型岩體,但台東的混同層另有名稱「利吉層」(野地旅0155利吉惡地)。
按圖索驥,找到了通往最南點的停車場後,沿著步道一路往海邊前進。此處同樣位於海階上,根據一些地質學者的研究,大致上是由近7500年內間歇性的地震所抬升的,此海階的高度大約在20公尺左右,最終直接與現生裙礁相連。步道一開始走在海岸林中,雖然鵝鑾鼻地處熱帶,但此處的樹木並不高大,反而因為鄰海常有強風,加上乾季明顯,氣候比較像是「莽原」型,因此林型低矮,不似熱帶雨林。不久後,走出森林,便直接來到裙礁上,步道終點立了一個碑,標示著前方不遠處,就是台灣本島最南點了。
*步道走在低矮的海岸林中。
*最南點的海岸線。
*步道旁可以看到氣象局的墾丁雷達站,常見的雷達回波圖就是它的傑作唷!
問我為什麼沒有最南點紀念碑的照片嗎?因為陸客實在太多了啊,在那邊等了半天,都無法得出一個空檔好好拍一下紀念碑,乾脆作罷。離開最南點步道之後,驅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也就是鵝鑾鼻燈塔(後記:其實最南點步道停車場就在燈塔旁不遠處)和鵝鑾鼻公園。幾經考量之後,決定先去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內主要以隆起珊瑚礁地形為主,穿梭在隆起珊瑚礁被侵蝕的節理縫中,這種感覺有點像在高雄柴山(野地旅0314柴山大道、少女峰與柴山南三角點連走)山頂找路一樣,大概這就是隆起珊瑚礁的獨特之處吧!不過這公園還是有和柴山不同的地方,畢竟鵝鑾鼻直接臨海,一出海岸林,馬上就會抵達現生裙礁的位置,而在柴山則沒有裙礁的分布。
*鵝鑾鼻公園一景,被海岸林所覆蓋的隆起珊瑚礁地形。
*榕樹盤根錯節依附在珊瑚礁上。
*沿著節理被海水侵蝕的隆起珊瑚礁。
*穿梭於隆起珊瑚礁間。
*現生裙礁。
*有涼亭位在高點,可以眺望鵝鑾鼻平坦的海階面。
*隆起珊瑚礁若接近海岸,可以看到海蝕凹壁地形,每個明顯的凹入處,代表一次地殼抬升運動(或海水面下降)。
鵝鑾鼻公園旁就是鵝鑾鼻燈塔,塔前一大片青翠的草地,令人心曠神怡(如果扣掉那如萬里長城般看不到盡頭的陸客),藍天、綠草搭上燈塔的白牆,大概就是最標準的「旅遊勝地」意象吧!清同治年間,亞羅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美日兩國均要求清政府在鵝鑾鼻設置燈塔,以防止再有船隻撞擊到鵝鑾鼻外海的七星岩,於是在光緒元年(1875)委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畢齊禮(W. F. Spindey)至琅嶠勘查環境,光緒七年(1881)正式動工。雖然清政府已支付購地費用給當地的龜子角社原住民,但燈塔四周仍建造了圍牆、壕溝,圍牆上佈滿了槍眼,設計能收集雨水的集水系統,並派駐五百名官兵防禦,成為極為特殊的武裝燈塔。然而,這個燈塔在甲午戰後,由恆春知縣奉令摧毀。
日本明治三十一年(1898),重新修復了鵝鑾鼻燈塔,塔高18公尺,加上海拔高55公尺,光程達20浬,昭和二年(1927)時,台灣日日新報舉辦的票選中,鵝鑾鼻被選為台灣八景之一,但燈塔因二次大戰美軍的轟炸而再次毀壞,轟炸也導致昭和四年(1929)所興建的「鵞鑾鼻社」嚴重損壞,此神社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由長鬚鯨下顎骨所製成的鳥居了;民國五十一年,鵝鑾鼻燈塔再次重建完成,塔高增為21.4公尺,為目前台灣光程最遠的燈塔。
*鵝鑾鼻燈塔,藍天、白牆與綠地。
*鵝鑾鼻燈塔。
*壕溝,燈塔區有很強的防禦性質。
*燈塔區入口,這天來晚了,已經關閉。
*燈塔區圍牆角落還設有碉樓,圍牆上可見槍眼。
*台灣八景方尖碑,正面書寫「台灣八景鵞鑾鼻」,背面則密密麻麻寫了很多字。
*台灣八景碑與燈塔的位置,此一連線上是最多陸客的地方......。
*鵝鑾鼻燈塔頂部。
*鵞鑾鼻社與燈塔,前方有以長鬚鯨下顎骨製成的鳥居(網路圖片)。社格為社,祭神包括開拓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大物主命、崇德天皇,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庶務課長鹽原時三郎發起設立,今日仍留有武藤大將題字紀念碑與部分神社殘件(但當日未尋獲)。
在燈塔附近停留一陣子,太陽已經逐漸西斜,我們很快地逛過了龍磐草原跟風吹沙之後(留待下篇再寫),趁著日未落前的幾分鐘,趕到了鵝鑾鼻半島的西半邊,也就是著名景點船帆石所在的位置,意外發現這邊夕照也蠻美的,剛好因為颱風接近的關係,浪稍微比較大一些,拍起長曝光的照片特別適合。船帆石位於裙礁外緣,但本身並不是現生裙礁的一部份,而是由附近較高的海階上滾落的巨石;先前曾有疑問,是否有可能是「海嘯巨礫」?不過到了現場,看到船帆石的大小,或許這個可能性不高吧!(註:東海岸、綠島和蘭嶼等地都有疑似海嘯巨礫分布,是判定是否曾發生古海嘯的依據。)
*船帆石一景。
*夕陽灑落在裙礁上。
隨著船帆石日落,我們的鵝鑾鼻之旅也告一段落,此時看到天邊還留下一抹彩霞,讓我對鵝鑾鼻留下美好的印象。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2,台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神社殘跡-鵝鑾鼻社
2013.08.19造訪
2013.12.08完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