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

野地旅0592:林內神社遺跡[雲林林內]


  *林內神社的參道,以及兩側殘留的石燈籠。

  有機會往比較遠的地方跑時,總希望去些自己比較不熟悉的地方,講到台灣本島哪裡下巴最不熟,那就非雲林縣莫屬了。住在台北的我,在比較短的假期時,只能留在北部近郊爬爬山、到處逛逛,而遇到比較長的假期時,又想把握時間往更遠的東部、南部跑,是以這個要遠不遠、要近不近的雲林,還真的很少造訪。為此,這趟往南部去的行程中,特別安排了要在雲林至少停一個地方,左選右選,最後決定來到林內鄉。

  林內鄉最吸引我的,是林內神社的遺跡。從查到的網路資料來看,神社主體建築雖然已經消失,但是整個形式還很清楚,尤其是參道入口處的大鳥居,更是目前台灣留存的神社建築中,少見的氣派。查明了大鳥居的位置,就在林內鄉公所斜對面,公園路上,於是我們就驅車直奔目的地。


  *林內神社附近地圖。

  林內神社的參道就是今日的公園路,以及淵明國中前的一段階梯,最後通往林內公園的一座濟公廟前。在公園路口的大鳥居(第一鳥居)十分的顯眼,雖然上頭林內神社的字樣已經被改換成林內公園,不過不減當年神社的氣派。林內神社的鳥居樣式為台灣少見的明神鳥居,鳥居旁原本有數個大型石燈籠、社號標等設施,現已不存。


  *林內神社第一鳥居,十分氣派。


  *鳥居上有奉獻的字樣,但已經被抹除看不清楚。

  順著公園路往淵明國中的方向走去,不久就可以看到第二鳥居,同樣也是明神鳥居,是台灣目前唯一留存有兩座明神鳥居的神社。從這邊要開始爬上參道的階梯,第二鳥居的位置即為淵明國中前方,在這邊還留有四個大型石燈籠,並有一個仿製的手水舍,接著又是一段陡上的階梯,通往第三鳥居所在處。


  *第二鳥居與參道。


  *第二鳥居的背面,兩旁各有一個大型石燈籠。


  *另外兩個大型石燈籠,以及通往第三鳥居的參道。參道右側(照片左邊)有仿製的手水舍。


  *石燈籠近照,保存相當完整。

  第二鳥居通往第三鳥居的參道旁,有一個紀念碑,用以紀念林內神社的竣工。紀念碑前的石燈籠看起來相當新穎,上面卻刻有奉獻二字,在戰後基本上已無台灣人使用奉獻的字眼,因此十分啟人疑竇,查詢過後,發現原來是殘存的春日型石燈籠的下半部「竿」,搭上這幾年新放上去的火袋(十分不搭)。參道的盡頭是第三鳥居,已改建。


  *參道,盡頭為第三鳥居,也是神社社殿所在的位置。


  *春日燈的下半部,以及紀念碑。


  *春日型石燈籠,下半部洗石子的部分為原件,上有奉獻二字;上半部的木造火袋則是後來新增的。


  *神社竣工紀念碑近照。


  *從參道盡頭俯瞰林內,左邊是淵明國中,右邊是林中國小,均為神社內苑範圍。

  林內神社的社殿已經被完全拆除,改建了濟公廟,神社拜殿的位置是今日濟公廟的正殿,而神社本殿的位置則是濟公廟後方的孔廟。雖然神社主體建築已不存,但濟公廟三川殿門前的一對石獅,是原本的林內神社狛犬。濟公廟旁的公園裡頭可以看到不少神社的殘件,包括一些不完整的石燈籠,以及幾塊用途不明的石塊。廟後,便是林內公園,樹林茂密,來此運動的人群甚多,我並沒有在此多做久留,拍了幾張照就迅速離去,趕往下一個地點。


  *濟公廟,廟門有一對林內神社的狛犬。


  *濟公廟旁缺少寶珠、基座的石燈籠。


  *濟公廟正殿是原本的神社拜殿所在,而後方較高的孔廟則是神社本殿所在。


  *用途不明的石塊。


  *濟公廟前的展望。下方山腰有斗六大圳流過,斗六大圳於昭和十五年(1940)著手規劃,由總督府出資一半,但因戰爭而未施工;民國三十五年,聯合國救濟總署的經費支應下決定復工,後續的工程則由省政府與地方政府出資各半完工,灌溉雲林地區。

  林內神社位於斗六丘陵的邊緣,居高臨下俯瞰整個林內平原地區。神社於昭和十五年(1940)鎮座,社格為無格社,祭神包括開拓三神、豐受大神與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其中平台之神幾乎是台灣所有神社都會祭祀的神祇,也代表著皇民化運動時的政治氛圍。

  戰後,神社在《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頒布後遭到拆除,成了濟公廟。信仰的轉型,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政治正確,有人說台灣人何其不幸,不斷遭到外來政權的統治,不過轉念一想,我們又何其有幸,可以承接這麼多不同的文化,吸納成為獨特而多元的台灣文化!林內神社的神道教精神雖已不存,但提供給我們的多元文化精神,仍值得好好品味。


一、參考資料
1.神社殘跡-林內神社
2.林內鄉公所-斗六大圳


2014.02.22造訪
2014.05.08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