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老街、西螺大橋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十三、十四日
性質:外埠教學參觀(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西螺大橋夜景。
結束了遊玩的一天,我們晚上居住在西螺的福興宮。福興宮真是一間金碧輝煌的廟宇,與前一晚所居住的港口宮(野地旅0240蚶仔寮港口宮)相比,金碧輝煌是毫不遜色,不過香客大樓裡面的房間等級倒是相差不少,福興宮住的地方也不算好,但男生後來睡的大通舖比女生睡的隔間式通舖舒服,不過這個大通舖後來還有其他人進來,打呼聲挺大的。福興宮正門口就是西螺的延平老街,有不少華麗的洋樓,在晚上還有打光,配上雲林縣長蘇治芬掛上的一些燈籠,西螺老街夜晚雖不熱鬧,倒也燈火通明。
看了一下地圖,發現福興宮距離西螺大橋並不遠,便決定幾個人走過去看看。慢慢走大約十來分鐘即可從福興宮抵達西螺大橋,打著黃燈的西螺大橋在烏黑一片的濁水溪上方,顯得格外美麗。西螺大橋橋長1939.03公尺,雙向各一線道,由於橋面甚窄,只有7.32公尺,因此僅能行駛小客車;上部外觀為紅色華倫氏穿式鋼骨桁架,下方則是鋼筋混凝土的橋墩三十二座。西螺大橋的興建可追溯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濁水溪的主要水流束水於西螺溪河道,由於水量大增,河道寬闊,除鐵路或小筏外,南北交通往來困難,且亦受大水的阻礙,因此於昭和十一年(1936)時地方人士成立「濁水溪人道架設期成同盟會」陳情日本總督府;隔年開始興建西螺大橋橋墩,並於四年後完成所有橋墩的工程,時值二次世界大戰,鋼材被調往其他用途,工程於是暫停。
尚未完工的西螺大橋,在民國三十七年由台南參議會向政府陳情後,民國四十一年美國援助與政府配合款共730萬元,使西螺大橋復工,參考美國設計師之設計,完成橋墩以上之部分,並於民國四十二年正式通車,當時為全球長度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遠東第一大橋,西螺大橋的通車也標示著台灣西部縱貫公路的全線通車,同時在橋樑西側則是供糖鐵行駛;民國六十八年,為提高公路運輸能力,拆除西螺大橋糖鐵,成為今日模樣。民國八十六年時,溪州大橋完工,濁水溪南北岸的交通主動線由溪州大橋取代,長途公路運輸則有國道一號的中沙大橋,西螺大橋轉而成為小型車專用的橋樑;民國八十九年曾因老舊而有人提出應予拆除,但在雲、彰二縣的共同努力下轉型成為觀光大橋,隔年西螺大橋獲文建會選為台灣建築歷史百景之一,民國九十三年,兩縣同時將西螺大橋列為歷史建築予以保護。
在西螺大橋旁,目前仍能看到當時的橋樑崗哨、縣界碑、西螺大橋碑記等,在一旁的空地則有咖啡車播著音樂,以及一些附庸風雅的遊人在此吹吹風,喝杯咖啡,看看西螺大橋那徐娘半老的容顏。
*西螺大橋碑記。
*西螺大橋橋頭。
*西螺大橋雲林側雲林縣界碑。
*廢崗哨。
夜深了,沒有多看什麼,隔天早點起床比較實際。西螺的福興宮非常的有歷史,據廟方資料顯示,康熙五十六年(1717)時由僧人將湄洲媽祖請至西螺,並在雍正元年(1723)建廟,乾隆三十五年(1770)遷建至大街上,嘉慶五年(1800)再擴建為二進式廟宇,此後再經歷同治八年(1869)、明治四十一年(1908)、民國五十年至民國七十一年的數次整建、擴建、重修,才有今日的規模,是西螺最主要的信仰中心。廟內有古匾七支、古碑、古香爐等歷史文物。由於十分靈驗,因此被當地人稱做「太平媽」。
*嘉慶年間彰化縣儒學黃金章所奉的「海國安瀾」匾與乾隆年間的「莫不尊親」匾。
*乾隆年間台灣鎮標右營游擊羅佳雄所奉的「護國佑民」匾和光緒年間的「寰海尊親」匾。
*光緒三年(1877)年時皇帝欽賜的「與天同功」匾。
*同治八年(1869)的石柱。
*同治十二年(1873)的「水德配天」匾;道光十三年(1833)的「好義從風」匾;同治年間在後殿的「觀音亭」匾;嘉慶十二年(1807)的「慈航廣濟」匾。
簡單看完福興宮,再到延平路上晃晃,幾間頗有特色的洋樓挺吸引我的。在《諸羅縣志》中,康熙六年(1721)時已經有西螺的記載,乾隆年間商業已經相當發達,今日所見的洋樓則大致於昭和十二年(1937)前後興建,大多數為現代主義式建築,少部分是巴洛克式建築,大多為兩層樓式的建築。其建築型態主因為日治時,政府提倡捨棄中國傳統大面寬的三合院建築,鼓勵興建較符合經濟效益的單間窄面寬洋樓街屋建築,但居民仍保留漢人大家族生活型態,每一戶空間需容納三、四代,數十口人生活,因此老街屋即依狹長地形蓋屋,並往空中發展出第二、三層之居住空間。早期農業社會時,農產品加工多由內眷或僱請之長工在家中完成,所以,狹長的建築中,常設有工作間。西螺狹長型的二三層洋樓建築中,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商工住」三者合一的家族社會生活空間。
*洋樓,有華麗的巴洛克立面。
*洋樓欄杆上還有英文字。
*現代主義式的洋樓。
扣除睡覺,其實我們在西螺停留的時間不長,這也是我第一篇雲林縣的網誌,不知為何,這個台灣農業大縣我卻很少來到這裡,或許因為現在雲林的發展並不趨向於都市化發展,因此我們大多是經過雲林,而非在雲林停留,成為過境之地。西螺本來因為渡船、大橋的關係成為重要交通節點,但隨著高速公路中沙大橋的通車,車輛可以快速通過雲林,西螺也成了過境之地。雖然如此,也保留了雲林的濃濃鄉村人情味,偶爾駐足在這裡放慢腳步,做為調劑身心也感覺很不錯。
一、參考資料
1.雲林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網-西螺延平老街
2.福興宮全球資訊網
3.福興宮
4.維基百科-西螺大橋
5.雲林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網-西螺大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