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56:思源埡口[宜蘭大同]

地點:宜蘭縣大同鄉思源埡口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六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地形計測與實察,帶隊老師:沈淑敏)

---------------------------------------


  *思源埡口的寬谷地形。

  通常如果有機會沿著一條河流溯源而上,會發現越上游的地方地形越為陡峭,溪谷越來越窄,甚至出現崩壁、溝谷等地形,蘭陽溪也不例外,沿著新中橫宜蘭支線從三星一路進入山區,只見溪谷越來越深,山壁越來越陡峭,道路越來越彎曲,直到過了思源埡口的開路紀念碑後,這個情形開始有了改變,此時道路開始變的平直,原本陡峭的山壁變成了較為平緩的山坡地,山谷變的寬闊,還種起了許多高麗菜;越過道路最高點後,路有點像是個緩溜滑梯一樣直直的往下,整個地形樣貌都不一樣了,看到這種地形景觀,就代表你已經從蘭陽溪的流域範圍,越過分水嶺而來到大甲溪的流域範圍了。


  *思源埡口附近地圖,可從道路形式看出北側(蘭陽溪)源頭處非常的陡,南側(大甲溪)則相對來的直。兩溪分水嶺位於開路紀念碑附近的七二零林道叉路口附近。


  *平坦的谷內可以種植大量高麗菜了,遠方是廢棄的思源派出所。


  *可以看到思源埡口處的山谷谷底很寬,卻不見流水。


  *在思源埡口南側的有勝溪(大甲溪上游)在南側谷壁邊,十分的窄小。


  *在寬谷中可很輕鬆的行走,但並未見到河流。


  *道路最高處即為分水嶺,並沒有明顯的山嶺,為谷中分水。


  *思源埡口開路紀念碑。

  在日治時期到民國早期的研究中,當地形學者來到了這個寬谷,發現此處變的較為平緩而谷寬,因此便套用了地形學上非常著名的「侵蝕輪迴」學說,認為此處是在長時間侵蝕之後所形成的「老年期地形」,侵蝕輪迴學說共分為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幼年期河川侵蝕剛開始發生,開始出現少許的深谷;到了壯年期時,切割旺盛,地形崎嶇,起伏大;隨著侵蝕的時間越來越長,地形逐漸被削平,最終形成侵蝕力弱的準平原地形,便稱為老年期。早期學者認為此處便是老年期地形形成後,再度受到地殼擠壓作用而抬升至高處,而尚未受到當代地形侵蝕作用影響的區域。

  然而此一說法近年來已少被採用,主因是除了該寬谷之外並沒有其他準平原的證據存在,理論較為站不住腳。近年來較多人採用的說法則是「河川襲奪」說,蘭陽溪的溪谷深而陡,而大甲溪溪床海拔較高,因此蘭陽溪成為低位河、大甲溪為高位河,隨著低位河不斷的向源侵蝕,最終蝕穿了與高位河之間的分水嶺,於是高位河上游的水流入低位河,水被搶走謂之河川襲奪;被襲奪的大甲溪上游由於失去水源,水量大減,原本能製造寬谷的水量不再出現,因而寬谷呈現「乾谷」的形式,此乾谷的河川因為無力繼續產生寬谷所需的側蝕力,故被稱作「無能河」,又或是「斷頭河」。今天思源埡口的寬谷中並未發現足夠的水流製造寬谷,因此寬谷中的涓涓細流就會被稱作無能河,所以我們說,思源埡口的地形成因,是因為蘭陽溪襲奪大甲溪而成的。

  襲奪之說似乎較能夠解釋思源埡口的地形成因,而河川侵蝕的作用也不曾停止過。今日的蘭陽溪依舊是低位河,在其源頭處仍進行著快速的向源侵蝕,總有一天,思源埡口的谷中分水嶺可能被向源侵蝕殆盡,有勝溪非常有可能再度被襲奪。當然,這或許是數萬年後的事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