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66:坎兒井[新疆吐魯番]

地點:中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吐魯番市,坎兒井樂園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五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中國地形(帶隊老師:林雪美)

---------------------------------------


  *坎兒井流出暗渠進入明渠的地方。

  坎兒井是乾燥沙漠地區獨特的一種水利系統,最為大家熟悉的便是新疆吐魯番至哈蜜一帶的坎兒井系統,除此之外,伊朗等乾燥國度也有坎兒井的建設,只是形式並不完全相同。新疆坎兒井是長久以來居民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吐魯番一帶的年雨量不及20公釐,降雨量極少,年蒸發量卻超過3000公釐以上,是標準的乾燥氣候,不過北邊的北天山溶雪為吐魯番地區提供穩定水源,地表逕流在山腳的「山足面」或「山扇面」地形上會逐漸下滲進入地下水層,由於此處地下水層與地表坡降相去不遠,再者地層為緊密膠結的沙礫與細砂,堅硬而不易坍塌,成為了開鑿坎兒井的絕佳天然條件。

  吐魯番居民為了生活,大量開鑿坎兒井,長久下來已經約有1200條坎兒井,全長超過5000公里,有不少人將之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中國三大工程,林則徐在被調任新漿時看到坎兒井的豎井在地上成列出現,得知坎兒井(卡井)原理後也讚歎曰:「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遂大力整頓坎兒井的建設使之更加完善,也因此坎兒井又被稱作「林公井」。不過坎兒井的開鑿比我們一般人想像的困難許多,大夥兒在地理課本上,總能見到坎兒井的暗渠中有一名婦女正在取水,上方的豎井則透出光線,坎兒井看起來十分美好的樣子,其實並不然,坎兒井的暗渠高度大多不及一公尺,只是像個大水管一樣的渠道,再加上天山溶雪的雪水溫度極低,人站在渠道中很容易就雙腿發麻、失去知覺,因此很多鑿井者最後都落得半身不遂的命運,為了族群生存而付出健康代價的先民,確實令人感到欽佩。


  *坎兒井因水溫低,因此有些貴族人家會將坎兒井的豎井上方架起床鋪,睡起來比較涼爽。


  *觀光用的暗渠(左),可以看到真正的暗渠是在前方那不及一公尺高的小洞(右圖)。


  *豎井。

  坎兒井主要工程由暗渠、明渠、豎井和澇壩四個部份所組成,暗渠將地下水引至需要用水的地方,中間每隔一小段距離即開鑿豎井,將挖掘暗渠土方運至地表堆放,工程完工後也作為後續修補工作使用,當暗渠將水引至靠近灌溉區時,便進入明渠,與一般我們所常見的渠道無異,最後在正式進入灌溉系統前,會進入澇壩,澇壩看起來像是個蓄水池,除了蓄水的功用以外,還有利用日照將過於冰冷的水集中加溫的作用,水若太冰,農作物一灌就死,因此澇壩加溫可說是進入灌溉系統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水處理設施。因此我們可以大致知道,在暗渠的部份修在地下,且豎井口也小,是為了避免蒸發;進入系統後段,明渠與澇壩則有加溫作用,因此,不要再奇怪為什麼要建蓄水池讓水蒸發了!


  *坎兒井模型,進入灌溉區前要先在澇壩(像個小水庫)加溫。


  *坎兒井結構示意圖。明渠最後就會接往澇壩。

  坎兒井系統保障了吐魯番地區居民百年來的生活無虞,但這個系統卻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也逐漸面臨了一些問題,這個大環境的影響就是全球增溫的效應。全球增溫導致坎兒井水源的冰川、積雪快速後退、消失,再加上人口快速增加,不計代價的抽取地下水,使得坎兒井水源快速減少;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從1950年代至2003年為止,每年平均有23條坎兒井系統乾涸,而在2003年至2009年間,這個現象加劇,這幾年中平均每年有32個坎兒井系統乾涸;在坎兒井系統全盛時期,共有1237條坎兒井,但在2003年時,仍能使用的坎兒井僅剩下404條,甚至在2009年時更只剩下246條還未乾涸,這直接的影響到了吐魯番地區的農業生活,且也對於坎兒井水源最終點,也就是吐魯番窪地中的「艾丁湖」生態產生重大影響,若不再加以管理坎兒井水源的問題,據估計將在20年內,所有的坎兒井都將乾涸。

  先民們是在克勤克儉與刻苦的狀態下,與嚴苛的自然環境和平共處了千百年之久,然而就在這半個世紀以來,人們的需索無度破壞了這個平衡,如今,人們即將面臨環境反撲之時,是否能夠回過頭來,想想先民的智慧,想想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回到永續發展的層面,來正視這個環境問題?
 
 
一、參考資料
1.新疆好地方-坎兒井

1 則留言:

  1. 沒想到[全球增溫]的效應 已在遙遠的新疆出現!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