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0日
野地旅0635:茶卡鹽湖[青海海西]
*茶卡鹽湖,一個天然形成的大鹽盆。
離開青海湖(野地旅0634青海湖與鳥島)盆地後,向西南越過橡皮山後,來到另一處高原上的盆地區,是柴達木盆地東緣的茶卡湖盆,此地原本是一片溫暖的淺海,後因印澳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而隆起,由於目前此處海拔高達3100公尺以上,年雨量僅約200毫米,蒸發量極大,加上注入湖盆內的河流短小且水量不豐,因此在湖盆底部的湖水長年受水分蒸發影響,原本被水所溶解的鹽分就析出沉積在湖盆底部,成為一片雪白世界,造就了「茶卡鹽湖」的景觀,茶卡二字,在藏語語意就是「青鹽的海」。
*茶卡鹽湖景區一帶地圖。
要前往茶卡鹽湖,需要先抵達G109國道上的茶卡鎮,鎮上有餐飲也有住宿,不過品質就不要要求太高了。從茶卡鎮上有路可通往景區入口,遠遠的就可以看到湖盆底部有一大片白白的地毯,那就是茶卡鹽湖了。茶卡鹽湖的池鹽開採歷史極早,據傳在西漢時期,羌族人便已經取用此地的鹽,乾隆二十八年(1763),茶卡開始有了官方組織的大規模開採活動,並制定了相關的「鹽律」,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立丹噶爾鹽局,茶卡採鹽進入了更有秩序的開發階段。民國時期,西北軍閥馬步芳在茶卡設有大規模的鹽田,年產量近千噸,近二十年則引入現代化機具,包括近十年來開始使用船運池鹽,生產規模更加擴大。儘管此處的鹽品質佳,氯化鈉所佔的比例達到95%,但未經過精製的池鹽仍舊含有石膏、硝以及其他少量礦物質,從現代飲食的角度來看,並不適合直接食用。
*遠遠就可以看到湖盆底部一片潔白。
*茶卡鎮。
茶卡鹽湖目前開發成3A級景區,不過我們造訪時,有個意外的插曲。到了景區入口要買票時,遍尋不著售票人員,這才發現售票窗口旁貼著一張告示,大意上說「茶卡鹽湖景區存在嚴重的髒、亂、差,因此茶卡鹽湖開發單位被勒令暫停營業,直至環境有良好的改善」,也因此,我們獲得了一次免費參觀茶卡鹽湖的機會。
此處已經步入工業化採鹽階段,才進入景區沒多久,就看到有鐵軌、有鐵殼船航行,原本也有給觀光客搭的小火車,但目前看起來是嚴重鏽蝕,自然沒有在營運。來此的遊客並不算少,大家走在原本的小火車軌道上,一步步深入鹽湖內部。往四周看去,是一片平坦無垠的淺池,白色的鹽為底,偶有一些黃色、深色的鹽洞。水波不興,看起來有種異常的寧靜感,遊人五彩繽紛的衣服,成了這個寂靜世界的最佳點綴。
*售票口,貼著公告暫停營業免費開放。
*新、舊鹽雕,顏色差好多。
*原本給遊客搭的鹽湖號小火車,鏽得差不多了。
*遠眺鹽廠,雪白色的鹽山。
*小火車的軌道,看起來路基不是很穩,軌道都發抖了。
*踩入鹽湖中的遊客,為這片雪白世界增加一點色彩。
*湖岸可以看到鹽到處都在結晶。
*一艘運鹽船從運輸河道經過。
*湖底有一些深色的圓圈,是大小不等的鹽洞。
*許多遊客就坐在鐵軌上,準備下水遊玩。
我們也跟著大部分的遊客,把鞋子脫在岸邊,下水走走。雖然感覺走了很久,但實際上我們還在鹽湖的邊緣,水深頗淺,頂多到小腿肚而已。腳底踩著結晶的鹽,並不會不舒服,一點點刺刺的,像踩在粗顆粒的沙上。在這個地方很容易越走越遠,很想要一直往前看看到底還有什麼不同的景致,儘管再怎麼走,都還是一片白色。鹽湖景緻應該要在藍天白雲的狀態下最好,這天天氣比較陰霾,色彩變化就少,也顯得暗沉一些,略嫌可惜。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拍了不少照片,至於心中的遺憾,就留待下次造訪類似地區的時候再來補齊吧。
*死寂無生命的鹽湖看起來真有點蒼涼。
*湖底是由鹽所結晶成的硬殼,但偶爾會出現一些晶洞。
*鹽晶洞,可能是鹽殼上因某個原因出現凹陷後,四周再逐層結晶上去。
*取下一塊晶洞口的結晶鹽。
*五彩繽紛的遊客替鹽湖景觀增添一點變化。
*來這裡拍婚紗,倒也是特別的選擇。
*人潮真的很多。
我們並未在茶卡久留,因為這天還要趁著天色未暗,趕回西寧,並且到附近的湟中去參觀一間著名的藏廟塔爾寺。事實上,整個青藏高原,甚至世界各地,並不乏這類景觀,只要符合高蒸發量、低降水量,都有可能出現類似茶卡鹽湖一樣的景觀,至少在青海省就不只這麼一處,只是茶卡鹽湖的面積,在中國可算是數一數二,也曾被人們選為一生必去的景點之一。當然,我們這次無緣見到茶卡最美的景致,留點遺憾,或許是為了下一次造訪鋪路吧。
一、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茶卡鹽湖
2014.07.19造訪
2015.02.20完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