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野地旅0364:武德殿攜手節孝祠[彰化市]


  *重修過後的彰化武德殿,莊嚴而簡潔。

  就在八卦山大佛(野地旅0363八卦山大佛、彰化藝術館、紅毛井與辜家墓園)附近,有兩個距離相當近的古蹟,其一為彰化武德殿,其二則是節孝祠。這兩個古蹟似乎就像是傳統家庭一般,男性代表武德殿位於路口處較為醒目,加上殿前兩棵很高聳的樹木,更顯氣派;女性代表節孝祠則隱身其後,顯得低調內斂。


  *彰化市古蹟景點略圖,武德殿與節孝祠位於八卦山西側山腳。

  當然這樣的配置只是巧合而已,不過提供遊人們一些想像也不錯。武德殿建於昭和五年(1930),不論在日本還是台灣,都有許多武德殿的存在,其起源可追溯到具有神道教色彩的「大日本武德會」,而正式的武德殿是由演武場、弓道場以及其他附屬建築所構成的建築群,而其中演武場是建築群中的主體,專供柔道和劍道演練使用,因此也稱為武道場。

  明治維新過後一段時間,日本皇室更加強調武士道精神(有點像是電影《末代武士》的劇情),陸續在各地興建武德殿,因此武德殿除了強身健體的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用;彰化武德殿建於當時的彰化郡役所後方,也算是在政治中心附近;除了武德殿本體外,後方還有一附屬建築可供演武者更衣、休息,後來曾作為警察宿舍。

  民國年間,武德殿功能消失,被作為彰化忠烈祠,今日仍有神位在內祭祀。民國九十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在四年後整修完畢。武德殿平日並不開放,但也可以欣賞其建築特色。其屋簷採日式建築常見的歇山頂式(入母屋造),建築體線條平直厚重,頗有武道所求的穩、重之感,屋頂採用日式黑瓦,其中位於屋脊的鬼瓦上寫著「武」字,為其特色。


  *位於路口的武德殿正面,厚重屋頂和方正格局讓整個建築看起來相當的穩。


  *屋脊側面看到歇山式的建築法,以及精緻的鬼瓦。


  *線條方正,簡單的格局。


  *後方的附屬建築,日式木造且採高架建築,以隔絕溼氣。


  *武德殿旁就是漢人建築節孝祠。

  節孝祠就在武德殿旁,但原本並不是在這個位置。節孝祠原本位於彰化城隍廟東側,於光緒十四年(1888)建成,內部奉祀有節孝、貞烈事蹟婦女兩百餘人;日治時期為了實施市街改正計畫,便計畫將節孝祠拆除,地方仕紳、商紳等向總督府申請,將八卦山下彰化公園一隅作為節孝祠的遷建地,大正十二年(1923)遷建完畢,並由當時的總督田健治郎、台中知事常吉德壽親自表彰日治時期的節孝、貞烈婦女,與清朝時奉祀的人相加,計近四百人。節孝祠的建築為二進二護龍,民國八十四年、九十年均有將祠內彩繪重繪,祠內則有許多歷史文物,只可惜平日也沒開放,不得其門而入,只得一旁拍拍照。


  *節孝祠正面。


  *節孝祠三川殿。


  *武德殿與節孝祠的相對位置。

  武德殿與節孝祠,不論在年代、性質、文化上看起來都大不相同,但實際上卻有個很相像的地方,正是此二建築均代表著一個時期的社會主流價值的一部分。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婦女持家,強調貞潔觀念,並為達到官方設定資格之貞潔婦女設立牌坊、立祠紀念等;而到了日治時期,以軍國主義為主的社會氛圍中,則崇尚武德,除了強身,還要忠於天皇、國家。

  到了現在,女權日益受到重視,一輩子守貞在某種程度上已成了過去;軍國主義更老早不適用於現在台灣社會。這兩段文化價值觀,雖然已經消失在台灣,但藉由這些建築,仍能讓我們一窺究竟。

  舊時代的意識形態,常在新的意識形態要取得絕對優勢的過程中被消除、抹滅(尤其是有形的物體,例如建築)。日本統治台灣時,大力推行神道教與皇民化運動,以取代原有的信仰;國民黨統治台灣時又大力摧毀神道教設施;而台灣本土意識抬頭的狀況下,把中正紀念堂改為民主紀念館,把大中至正改為自由廣場;每個破壞,其實都代表著另一個時期的茁壯。不過我覺得,不論是哪個時期的產物,讓人們認識正確的價值,或許比一味的破壞,在現代或許是更符合時代意義的作為。

  武德殿、節孝祠,代表兩個舊時代的意識形態,你認識嗎?


一、參考資料
1.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資訊網


2011.04.23造訪
2011.06.0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