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9日

野地旅0576:聚奎居[台中烏日]


  *聚奎居,一間極盡富麗的多風格合璧洋樓。

  和魚魚兩人在中台灣驅車閒晃,喜愛各類史蹟的我腦海中突然浮現一處古厝,首次見到,是在某個Cosplay外拍的照片中,對於這間古厝的華麗與凋零印象深刻。這個地方名為聚奎居,查詢之後,發現位在台中市烏日區,此時我們正在隔壁的大肚區吃中餐,於是決定飯後第一站,就直接前往聚奎居走走。


  *聚奎居附近地圖。

  聚奎居位於烏日區的「學田」,據說當地曾經作為孔廟的田產(另一說則是當地宗族為了提供子弟讀書經費所劃的公田),因而得到此名,聚奎居則是學田地區所留下最具特色的古厝。古厝建於日本時代大正九年(1920),堂號「穎川」,是來自福建漳州平和縣的陳姓族裔所建,屋名聚奎,魁(奎)星聚集之意,屋主希望陳氏子孫能功成名就。

  查了地圖之後,我們順著學田路前進,至377巷下車步行進入,可通往聚奎居正面,377巷是一個非常狹窄的無尾巷,建議不要開車進入。轉兩個小彎,古厝就出現在眼前,雖然早就在網路上見識過它的華美,但看到的第一眼仍然為之讚嘆。聚奎居為三合院的形式,正身是兩層加強磚造的洋樓,左右護龍則為一層磚造,左右護龍間有牆區隔出屋外與內埕,主建築外設置傳統漢人民居建築所沒有的迴廊拱圈,屋頂立面則有許多花草、勳章紋飾,屬於仿巴洛克式建築。


  *聚奎居,用三張照片拼接而成。


  *護龍上的水泥花草勳章紋飾,柱頭則採用洗石子包覆紅磚的方式建造。


  *區隔內外的牆上有如意狀的柵窗。


  *聚奎居正身二樓立面,上面一般放勳章紋的地方改放堂號穎川二字,與聚奎居這總共五個字,是美麗的書法字體。聚奎居中還有好幾處泥灰製造的書法字。


  *聚奎居內埕上有一個如意狀的水池。


  *聚奎居護龍,在門外設計了小小的迴廊,共有六個拱圈,護龍前方則有三個拱圈,與正身的九個拱圈融為一體。


  *從破損的基礎可以看到內部填充的材質,是附近大肚台地表面容易找到的卵石。


  *正身迴廊。


  *正身中央的三個拱圈,二樓柱列上都還有裝飾。

  拍了不少照片,才發現正身迴廊下有一群大概是附近嶺東科大的學生,正在野餐。老實說這古厝氣氛極好,但屋宇破落,不免令人擔心安全的問題。從古厝旁,可以繞到後方去看建築體背面。背面基本上整個都是以紅磚作為外牆,沒有多餘的裝飾,但同樣設有迴廊與拱圈,且右後方的牆上開了兩個圓窗,左右不對稱令人覺得獨特。屋後地勢較高,因此可以看到屋頂是以黑瓦覆蓋,且為「四坡水」的形式,與閩南式建築較不相同,反而比較像日本所傳來的建築樣式,因此聚奎居可說是融合了中、西、日三方風格的建築。


  *聚奎居背面右側,四個圓窗十分吸引人。


  *聚奎居背面,可看到頂端的日式黑瓦與四坡水形式。


  *聚奎居背面左側。

  聚奎居建築華美,住在其內的陳氏後代同樣有人出類拔萃。陳若時,二十世紀初期的詩人,大正十二年(1923),陳若時於有「台中第一街」之稱的犁頭店街(位於今日台中市南屯區),成立「中州吟社」,使得犁頭店街一度成為台灣文學重鎮。陳若時曾自述他幼時居住在「依樹築盧,治農圃蒔花竹」處,成為作詩的背景環境,可見環境影響人們至深。

  中州吟社在戰爭時期曾中斷,後來又復興,但可惜今日已不復興盛,許多人也已經不認識陳若時。與陳若時和中台灣詩學一起凋零的,還有聚奎居附近的環境與聚奎居自己。聚奎居附近已被大片工業區、重劃區所包圍,田園風光點滴流逝,而聚奎居自己近年雖被台中市指定為古蹟,但因產權問題年久失修,左右護龍建築體狀況堪慮,左護龍榕樹已經登堂入室、壓垮屋頂,而右護龍承重用的拱圈破裂、變形嚴重,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左護龍內榕樹盤根錯節。


  *右護龍的拱圈正中央已經產生裂縫,並且有錯移的現象,急需整修。

  翻遍網路上大家所分享的紀錄,對於聚奎居一直處於荒廢狀態都覺得相當可惜,台灣已經有好多文化資產因產權問題而毀,聚奎居算是當中運氣較好,整體還未被拆除或嚴重破壞,但整修再拖下去,台灣每年都有強大的天災,總有一天,聚奎居很有可能再也撐不下去,到時候,也就追悔莫及。有時想想,身為這些文化資產的產權擁有者,也是相當頭大,但我十分希冀,若有一天,中台灣的文學氣息能在學田聚奎居重新茁壯,那麼將是多有意義的一件事情,相信陳若時等歷年來的中台灣文人,也非常希望能夠見到這天的到來吧!


一、參考資料
1.聚奎居
2.詩詠風華,留待追憶


2013.10.06造訪
2014.01.1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