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大溪漁港、招魂碑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日
性質:旅行
---------------------------------------
野地旅至今也才第一百四十餘篇,大溪漁港就要寫第三次了,這真是何德何能?對於熟悉的地方,下筆寫文章有兩種心情,其一是因為認識太深,總覺得每次旅程都有所不足,寫了也漏洞百出或者不能盡興,例如內湖的金面山清代打石場,認識太深,牽扯太廣,堂堂走過近百次的山徑,居然連一篇也生不出來;另一個感覺,則像是大溪漁港這樣,每次到了這個地方都有不同感受,因此每篇寫出來也不盡相同,比較其差異,也算是個樂趣。
第一次寫大溪漁港(野地旅0001大溪漁港I),著重在區域、自然環境等特色上,描述的算是挺表層;第二次寫大溪漁港(野地旅0027大溪漁港II)時,則多了人文的感觸,尤其是本地與外地、本業與業餘這樣的階層性分野的描述更多了。今天第三次寫大溪漁港,則撇開一個學術者的正常思維邏輯,重回以前在蒐集「文章素材」時,那種隨興漫步,帶有一點文人浪漫情懷的視野,來看待這個漁港。
這次是家人們要來漁港買魚,在大溪買新鮮的魚,總是比在台北買的魚更便宜也更好吃。每次來大溪漁港都要跟魚腥味和買家人擠人的,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愛(雖然我還是去擠了),因此便和家人說我四處晃晃,便一個人獨自行動去。與平常沒什麼不同的,魚船進港,有三種動物會出現,第一是魚,魚也分做被捕上岸的,還有在港裡頭準備吃人們丟下去的東西的;第二是人,人也分做兩種,一種是喊價的,一種是殺價的;第三是海鷗,海鷗便單純的多,都是來飽餐一頓的,呀呀的叫聲聽多了還覺得有些煩躁。
*人山人海。
*雷達站居高臨下。
*天空中有盤旋的海鷗。
想捕捉海鷗的倩影,卻礙於相機不夠好,只能照到小小的身軀。倒是在凝視的過程中,注意看著牠們的盤旋方向,這才發現了原來在我身後,漁會大樓旁的單面山上,有個海軍(或海巡署)的雷達站(還有個不能進去的萬善祠),看起來視野應當不錯,便從一旁的樓梯離開港邊。單面山旁邊是個很大的停車場,停車場邊有個涼亭,這還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此時,近日來不斷吸收日本神社的知識告訴我,涼亭旁有個日治時期的遺跡!
走近一看,是兩個類似日本神社的石燈籠,中間立有一碑,碑的主體上方為地藏王菩薩造像,下方則用磁磚書寫文字,看起來尚有香火。碑文寫著「昭和十三年旧四月二十日午前九時於見取丸遇風沉沒者」,後附人名,背面則寫著「招魂碑誌」,年代同為昭和十三年(1938)。此招魂碑全名為「龜山島遊覽遭難者之招魂碑」,碑文內容如下:
昭和十三年,歲在戊寅夏令之初,鐵道部所屬宜蘭旅行俱樂部募集龜山島遊覽團,行樂事也。於時,蘭人應募者,約百餘人。乃涓新五月十九日拂曉,於大溪驛集齊,屆期團員畢至,少長咸集,乃乘舟往。舟凡五艘,中有滊動機名約見取丸,先一小時啟航。團員爭先登舟者凡二十七人,是日,天氣晴朗,薰風習習,仰觀宇宙之大,俯瞰滄溟之遠,游目騁懷,逸興遄飛,致足樂也。豈意樂未極而悲生,景未觀而禍起,忽而黑雲四赽,而天地晦冥;風雨驟至,而濁浪排空。後駕之舟,皆反棹而歸,惟見取丸將近龜山,竟被怒濤掀翻而覆矣,時旧四月二十日午前九時也。浪稍戢,團員繞舟而登者,約有二十人,俄而浪再起,救援無人,舟覆數次,於是,舟中諸團員漸次沉沒矣。日將暮,家族聞知,雇舟往拯。黑夜搜尋,天曉始遇救,舟中只存四人耳。事聞於當局暨諸家族,風馳電至,咸集於海澨,遣飛機,駕舟艇,派壯丁,四處尋覓,亘一週開,始得一屍,即舟夫阮連福也,餘二十四屍,皆杳然不知所之。噫!亦慘矣哉!是年秋,吳番薯君,念諸靈棲魂海上,風飄浪擊,靡所歸依,乃集諸家族,謀建招魂碑於海濱,以為憑依之所。眾咸韙之,於是,擇地於公共墓地之側,背山面海,挹爽迎曦,甚得所焉。碑既建,厥工告竣,乃建設道場,誦經拜懺,超度靈魂,棲止於此,俾永久得所憑依焉。嗚呼!沒者諸靈,或素抱未展,或事業已成,未享人間福,忽遭此兇災,樂事竟成禍事,亦殊可痛,也帷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死生顯晦,均為幻化,倏歸於空。諸英靈亦當了脫生死常樂,我竟咸優游棲息於斯碑之下。
昭和十三年旧曆季秋之月下浣 宜蘭連碧榕拜撰
建設遺族代表吳番薯
碑文長達四百餘字,其字裡行間透露出許多日治後期的社會狀況。其一,在克勤克儉的漢人社會中,鐵道部已經成立宜蘭旅行俱樂部,並且能招募前往龜山島遊覽的旅行團百人,可見其生活狀況尚屬安逸,這一點尚可從事件罹難者中不乏知名人士親屬可知,包括當時的羅東街長之子陳呈雲、宜蘭著名製鑼廠,也是兩度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工藝類的「林午鐵工廠」負責人林午的父親林阿時、大溪保正吳蕃薯的兒子吳水土、以及薪傳獎戲劇類,民族藝師雙重榮銜,號稱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母親廖珠桂。至今廖瓊枝仍表示,龜山島是隻活龜,經常要吃人。其二,此時的海上救難已具有相當規模,此次事件當局已能夠「遣飛機、駕舟艇」,顯見其救難能力。
我奶奶有經歷過這個年代,想必對於這個事件也有所聽聞,常常從他口中聽到各次不同的海難事件,多集中在龜山島附近,可見其海像之多變。比照這個招魂碑底下,出出入入的漁船,冒著生命危險在龜山島海域捕魚,賺取微薄的利潤,就令人感到唏噓不已。
*招魂碑與兩座石燈籠。
*招魂碑,上有地藏王菩薩,下方則是罹難者名單。
*招魂碑誌全文。
撇開令人難過的事情不說,招魂碑的型制則呈現著標準的招和時期風格,其中以「洗石子」表面最具代表性,而磁磚的應用也是在昭和年間才開始(例如在某些老街的山牆立面上)。碑身的地藏王菩薩,根據所察資料為「六道地藏」中的「大德清淨地藏」,是渡化六道眾人的菩薩,而六道地藏為日本佛教的普遍信仰。地藏王造像的右手手掌向外,指端下垂,稱做「與願印」,此種手相代表為應眾生的祈求,所做的印相,表示以普渡眾生的慈悲心施與的意思。
地藏王菩薩和一旁的萬善祠,其實是同樣的意思吧。面對龜山島海域,今日艷陽高照,海鷗的盤旋就像是先人的靈魂,引我來此,只是懷古,別無惡意。奇妙的是,在觀看招魂碑的同時,我竟有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受,漁市的喧嘩、魚販的叫賣、人車的熙攘似乎都與我無關,我只看見碑、海、海鷗與地藏王,五官靈敏卻又能不惹塵埃,奇哉。
時間並不多,爸媽應該也快買好魚了,想看看漁港附近的小村落是否有老房子可看,似乎有一間,但是路頭有隻黑狗擋道,於是放棄。見到家人提著一大袋魚,準備裝入保麗龍箱中,突然有感:
「這招魂碑招的應該大多是魚魂吧!」
*魚啊,請安息。
一、參考資料
1.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二魚訪古路-(文化景觀)再看烏石港遺址
2.文建會文化資產部落格-濱刺麥-大溪招魂碑─思念自海上來
3.台語相褒歌 教學站–歡迎逐家相招來相褒-廖瓊枝──凍水牡丹
〈龜山島1938年見取丸遊覽罹難者大溪招魂碑〉跋
回覆刪除●陳慶煌冠甫2023.9.25.
滿懷逸興近龜山,風浪狂掀見取丸。
了脫死生諸劫難,英靈依此地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