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92:錐麓古道[花蓮秀林]

地點:花蓮縣秀林鄉慈母橋-燕子口,太魯閣國家公園,錐麓古道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八月七日
性質:旅行

---------------------------------------


  *錐麓古道中一處崩塌地高遶,可見下方深邃的山谷。

  走過這麼多地方,大部分都是地理系的考察或者地理系的人約一約出去,這次算是個比較新奇的體驗,是地科系的峻鳴約出去的,參與的人也以地科系最多,這次共有11人,其中爺爺、幸芝、謝憨、建勳、峻鳴五個地科系的,其餘有峻鳴登玉山認識的瑋倫、峻鳴小時候的朋友肉肉、建勳的女朋友譽馨(音樂系)、爺爺約來的超自high小女孩偉珊(政大英文),另外就是惠勛和我兩個地理系的人。我們地理系九九級以下的學生很喜歡叫峻鳴「地科學長」,但這次不適用,因為同時會有好幾個人回頭。

  我們提前一天搭火車前往花蓮,以便隔天一大早進就入太魯閣登山,沒想到當晚花蓮市居然下起了大雨,讓我們心中有點忐忑不安(多注意太魯閣的新聞就知道落石不少),不過在偉珊超級自high的撲克牌遊戲帶領下,我們還是安心地去睡覺了,希望跟出門時我查氣象局的資料一樣,花蓮市下雨,太魯閣不下雨。早晨約四點半,我醒了過來,看看窗外,雨停了,這讓我們大家都很興奮,整裝後離開住宿的地方,還有美麗的晨曦在迎接我們。瑋倫是一大早抵達花蓮車站,所以我們先前往車站會合,然後搭乘花蓮客運前往慈母橋。


  *美麗的晨曦。


  *天邊出現了虹與霓。


  *要搭往慈母橋的客運。

  大約早上八點半,抵達了慈母橋登山口,從慈母橋到終點燕子口,大約是10.3公里,以平地腳程來說大概2小時就能走完,但是錐麓古道垂直高差超過五、六百公尺,陡上算是相當恐怖的,因此我們粗估6-7小時可以完成(總是要留些拍照時間)。一開始我們沿著荖西溪往山中前進,這段路算走得挺緩慢的,因為我們一直在照相,加上後來開始爬陡坡,帶頭的爺爺開始氣喘吁吁,因此第一個小時我們只走了1公里。突然有點危機意識,想到這樣子的速度我們要10個小時才下的了山,水可能會不夠,也可能趕不上回花蓮的車子。雖然有了危機意識,但我們還是一直拍照,畢竟,難得嘛。


  *登山入口,要在信箱中投入入山入園證唷。


  *走不到五百公尺,已經離慈母橋很遠了;白色的大理岩岩壁看起來好像電影場景。


  *荖西溪谷中的超大大理岩落石,被砸到鐵定變成肉醬。


  *很乾淨的水流,不過地科系的人一看到就說這水超「硬」(水中含有大量碳酸鈣等物質者稱硬水),果然文學院的地理系和理學院的地科系學的大不相同。

  續上行,不久之後抵達了一個水泥加固的隧道,裡頭很黑暗,但不會很長。在隧道內我們聞到了一些異樣的味道,這時腦海中閃過一個畫面,抬頭一看,果然頭頂上有不少蝙蝠!國家公園就是不一樣,人少(錐麓古道開放平日48人,假日72人),生態就豐富。離開隧道之後又是一段陡上,經過了好一段路才逐漸平緩,也就是接到了錐麓古道正線上來。錐麓古道其實是台灣東西向古道中「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分,早期為太魯閣族各部落間的聯繫道路,方才的陡上只是要從慈母橋接上正線所闢出的步道而已;錐麓古道正線上有兩處需要高遶的崩塌地,會讓我們多耗掉不少時間。經過第一處高遶後不久,就可以抵達第一個視野開闊的地方,此時僅距離慈母橋約2-3公里吧。


  *水泥加固的隧道;隧道內的蝙蝠。


  *古道正線,其實大多沿著等高線前進,並不會難走。


  *遇到第一個崩塌地,高遶開始。


  *高遶了許久,終於結束,距離高遶開始的位置並不遠。


  *第一段高遶結束後,視野逐漸開闊;往綠水、合流方向看的曲流峽谷,山谷呈V字寬谷狀,且有肩狀平坦稜地形。


  *看起來很狹窄的古道,其實並沒有很難走。


  *往九曲洞的方向看,是典型的鋸切峽谷,兩側山壁陡直;走在鋸切峽谷上,其實有種驚險的感覺。


  *鑿開岩壁的古道。

  過了這段開闊的古道區,就要開始第二段高遶,距離較短,高遶也比較快,不過是曝曬在陽光底下。第二段高遶後有個比較狹窄的路段,但抓著繩子也還算輕鬆;在8K與7K之間(里程計算由燕子口為0K,慈母橋為10.3K)有第二次開闊的景觀。接著是一段下坡,因為前方溝谷有嚴重崩塌,已經破壞了古道,必須從下方穿越。過了這個崩塌地之後,我們的行進速度開始加快,因為略略開始飄雨了。5.6K處抵達一個平坦地,是錐麓駐在所的遺址,我們在此休息、吃午餐,還有等嚴重落後的爺爺跟陪他走的峻鳴跟謝憨。

  錐麓古道在日治時期時,為了進行理番政策,調集原住民將原本僅30公分寬的古道,開闢成1.5公尺寬,以利軍警、火炮的運送,成為警備道路,為了沿途的補給、支援,沿著合歡越嶺警備道路約每4公里便建造一個駐在所,錐麓古道沿線則密集的設置了合流、錐麓、斷崖和巴達崗四個駐在所;錐麓駐在所設立於大正三年(1914),是為了鎮壓太魯閣事件,並設立番童教育所,教導原住民簡單的日語;錐麓駐在所海拔高度約760公尺,是今日我們走錐麓古道所經過的第一個駐在所。


  *進入第二段高遶前的絕佳展望。


  *開始第二段高遶;下方是典型的鋸切峽谷。


  *一段較窄的路,抓著繩子可安全通過;開始下坡,準備繞過崩塌地。


  *可看到崩塌地對面還有古道鑿開崖壁的殘跡。


  *錐麓駐在所,僅存一平台與解說牌,據說展望好時可見合歡群峰。


  *休息中;5.6K的里程牌(右)。


  *偉珊抓了隻鍬形蟲到手臂上。

  休息過後,繼續快步前進,接著來到第三處視野開闊的地方,在這裡的高度似乎又比先前更高了,鋸切峽谷之美盡收眼底,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別摔下去了,五、六百公尺的落差可是會「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呢!過了這段壯觀的景色,不久便抵達了斷崖駐在所,斷崖駐在所建立於大正四年(1915),原為東麓分遣所,大正九年(1920)改稱斷崖分遣所,兩年後正式改稱斷崖駐在所,斷崖駐在所旁有個「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碑,紀念在大正五年(1916)所發生的一次馘首事件,我們趕路趕得太快,沒能看到這個碑。斷崖駐在所後來逐漸失去功能,於昭和九年(1934)廢止。


  *第三段開闊路段。


  *走在斷崖邊上。


  *斷崖駐在所,也是空留平台。


  *斷崖駐在所的巡山箱,據說裡面的本子可以寫!

  過了斷崖駐在所,很快的就會來到3.1K處,最為著名的「錐麓斷崖」。錐麓斷崖位於流芳橋和靳珩橋間,為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東南稜,形成的深窄直立的斷崖,兩年前在第二次走中橫(野地旅0086中橫二太魯閣峽谷)活動時,曾站在底下的中橫公路抬頭仰望錐麓古道的一絲絲路基,今日則有幸能從錐麓古道往下看中橫公路,真是別有一番感受,好像自己成了燕子一樣,可以鳥瞰整個太魯閣峽谷。錐麓斷崖的西南側就是大名鼎鼎,三天兩頭有落石砸到大陸客的九曲洞,而東側則是燕子口。斷崖上出乎意料之外的還有個小隧道,隧道口處有個小菩薩在保佑著往來的旅人,在這邊的風景,只能說是無限壯麗,還是讓大家看照片就好了。


  *從錐麓斷崖往下看,左為九曲洞的方向,右為燕子口的方向。


  *其實大家拍照都戰戰兢兢的。


  *兩年前就是站在這裡仰望錐麓斷崖的!


  *中橫公路隨著立霧溪穿梭於峽谷中。


  *崖上有個小隧道。


  *有小菩薩在保佑著行旅。


  *左圖可看到錐麓斷崖與立霧溪的相對高差,找的到路在哪嗎?可以看右邊這張照片!

  錐麓斷崖給了我們太多的心靈震撼,不過時間還是有點緊迫,當我們一想到要從海拔七、八百公尺的地方,下降到溪谷接近谷底,就不由得雙腿發麻。很多段路都呈「之」字形下山,中間會先經過巴達崗二號橋,是一條越過立霧溪支流的吊橋,巴達崗二號橋過後不久,即抵達巴達崗駐在所遺址,巴達崗這邊可以明顯的發現腹地較錐麓、斷崖兩大駐在所為寬廣,由於是合歡越嶺道從東向西開始爬山的起點,且是控制太魯閣族與平地、海邊漢人交換生活物資所必經之地,因此於百年前有呂可社人伊旁‧沙歪所帶領的四戶三十二人在此定居;日治時期進一步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提供玻士岸(今日富士)與塔比多(今日天祥)之間的休閒、休息場所,同時設有警官駐在所、衛生所和番童教育所,因此巴達崗可說是當年錐麓警備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節點。不過現在巴達崗駐在所一帶僅存少量駁坎與入口的水泥柱了。


  *之字形下坡。


  *比起階梯,我比較喜歡走泥土路。


  *巴達崗二號橋。


  *巴達崗遺址一景。


  *巴達崗遺址一景。


  *燕子口往巴達崗的石柱,後方樹叢就是原本駐在所所在地。


  *在日治時期的舊巴達崗照片,可看到兩根柱子依舊存在,但其他事物早已灰飛煙滅。

  離開巴達崗之後再經過約1K的陡下,就可以看到巴達崗一號橋,也就代表我們即將抵達燕子口!大約下午三點抵達一號橋,後半程都在趕路的我自然是第一個抵達的,此外幸芝、偉珊跟肉肉也是第一批抵達的人,我們在吊橋上看燕子口的峽谷地形,一邊拍照一邊被人拍(很多在燕子口的遊客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會在吊橋上)。偉珊大概是第一次這樣子趕路,一過了吊橋之後似乎氣力放盡,就直接睡倒在地上了,也有點中暑的樣子。大約15分鐘後,峻鳴、建勳、譽馨、瑋倫跟惠勛也抵達了燕子口,爺爺走的真的像爺爺一樣,謝憨則陪著爺爺慢慢走。我們在燕子口附近的公車站等待「台灣好行」的免費接駁車,回到花蓮車站,也結束這次錐麓古道之行。


  *陡下坡。


  *0.1K的告示牌。


  *終於抵達巴達崗一號吊橋啦,對岸就是燕子口了。


  *吊橋上看燕子口峽谷。


  *橋上還是一條龍的偉珊,到了橋頭馬上昏死過去,其實全程體力消耗頗大的。

  錐麓古道吸引人的地方,最主要還是因為提供給旅人一個與平常人不同的賞景角度,因而會覺得新奇、有趣,感覺人生如果太無趣,好像也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讓自己放輕鬆,換個角度,看看不同的生活型態。也許,能不斷接觸不一樣的世界、景觀與文化,正是地理對我而言,無限迷人之處吧。

  最後,附上一張我自己畫的錐麓古道地形簡圖吧。


  *錐麓古道地形略圖。




◎增補2013.02.16第二度造訪錐麓古道之部份照片如下:

 
  *巴達崗二號吊橋下的鋸切型峽谷。

  *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

 
 
一、參考資料
1.飯糰鬼的鬼地方-影像比例尺之… 錐麓就竟有多高 XD
2.紅色旋轉木馬-驛站巴達崗
3.太魯閣國家公園-錐麓古道

2 則留言:

  1. 玉井神社的位置在於玉井民 衆服務社現址玉井國小小山丘以前也有小祠,南化國小對面有小词在南化街道小山上 竹林下位置神社遺址參考南化鄉誌

    回覆刪除
  2. 台東秀姑巒溪旁的奇美有神社遺址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