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野地旅0612:埔里盆地內河階群[南投埔里]
*埔里的飛行傘基地俯瞰埔里市區東緣的景致。
台灣的五大盆地中,埔里盆地一直給人一種閒適、乾淨的印象,埔里酒廠等景點亦吸引了相當多遊客,更是中橫霧社支線的西端起點,也是國道六號的終點,因此,近年來進入埔里的人潮相當多,但你認識埔里了嗎?事實上,埔里的自然環境,其實是相當的多變且複雜的。比較內行的玩家,可能會知道埔里境內有「台灣地理中心碑」(野地旅0359三角測量端史虎子山),不過,在集集地震時,地理中心碑有過位移,這代表著此處的地殼並不是那麼穩定,這可以在埔里盆地的周遭,略窺一二。
光是埔里盆地的成因,學界就有多達至少五種說法,包括最早的早坂一郎等人,認為是「曲漥作用」所形成的,亦即地層受擠壓後,發生部分抬升部分下陷的情形,近代再受到河流侵蝕、堆積作用的修飾;另一部份的人則認為是地殼拉張,導致埔里下陷;還有人認為是在盆地底部有一個脫底斷層,造成此處張裂下陷;另有部分學者認為埔里盆地是一連串的背負盆地之一,也有學者認為埔里是屬於地塹或半地塹。總之,對於埔里盆地的成因目前仍無定論,但我們卻能從地質、地形的調查上,確知埔里是不斷在變動的。
*埔里盆地附近地形圖。
在楊貴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位於埔里盆地東邊的飛行傘基地,此處視野非常的好,加上天公作美,平常容易霧霧的埔里盆地,這天可以看得比較遠。平時在盆地底部不會注意到的景觀,都映入眼簾。往北看,是眉溪進入盆地後形成的沖積扇,往南邊看,則是南港溪沖積扇,而兩扇之間的盆地中央,就是埔里市區所在地。此外,盆地的西北方,即普台中學一帶,有幾片平坦的河階;而在盆地的西緣,暨南大學所在地也是一整片的高位河階。
*埔里盆地主要地形面與構造活動圖。黃色線所框的是高位河階(LT),綠色線所框的則是低位河階(FT)或現生沖積扇面(FP)。圖片來源:〈埔里盆地的地形面、活動構造與地形演育〉。
仔細一看,這些河階面大多並不完全平坦,例如普台中學所在的高位河階LT2,看起來就有如波浪般微微起伏,從地形上判斷是因為有「赤崁頂背斜」和「水蛙窟向斜」這兩條構造線經過,而暨南大學與其東方的傾斜平地(之間以桃米坑溪相隔)也同樣受赤崁頂背斜和水牆背斜的影響,而呈現東西向的起伏。
*照片中央為普台中學,其坐落的平坦地(高位河階LT2)似乎如波浪般位於浪頭,正好就是赤崁頂背斜所經過的位置。後方較高的平坦地為盆地西北側的大坪頂(高位河階LT1)。
*把範圍放大,照片左側可看到普台中學,是赤崁頂背斜所經過之處,而照片中央處平地似乎向下凹,為向斜所在的位置。從地形面來看,這組向、背斜可能是向盆地內部斜深入地底。
*照片中央偏左是暨南大學,與前方的墳墓區(和靈骨塔)所在的斜面同為高位河階(LT1),但看起來高度不同,是因為這中間有背斜等構造線經過。
*埔里盆地一景,右側(北)為眉溪所沖積而成,左側(南)則是由南港溪所沖積,埔里市區則位於盆地中央。兩溪會合後自照片中央的谷口處向西流,為大肚溪。
*南港溪沖積扇一景。
每個河階都代表著地殼曾經的運動,而地殼的擠壓則造就了斷層、向斜與背斜等地質構造,再加上近期大肚溪上游各條河流的侵蝕、堆積,讓埔里盆地內形成今日的模樣。至於盆地的成因,雖仍莫衷一是,但透過對複雜的地表形態認識,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人們的渺小,百年來對盆地的開墾,仍建基於大地的塑形,低窪的盆底地區是主要的聚落與農田所在,而盆地內的愛蘭台地等處,則因地勢相對較高,水患少但灌溉不易,雖有聚落但無農田,一些大型工廠便設立於這附近。
或許認識自己的渺小,了解人不一定勝天,是埔里盆地想要偷偷告訴我的吧。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沈淑敏,2012,土地志台灣全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楊貴三、張瑞津、沈淑敏、石同生,2007,埔里盆地的地形面、活動構造與地形演育,地理研究,46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4.05.04造訪
2014.10.11完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對於埔里盆地高位低位河階,圖文並茂及解說很清楚.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