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

野地旅0519:建功神社遺跡、建中紅樓及其週邊[台北中正]


  *今日台北植物園旁的南海學園小天壇展場,是原建功神社社殿加蓋而成的建築。

  小時候,我常常到台北植物園散步,國小也有認識植物的課程,因此對植物園印象相當深刻,那是一個林木茂密、樹叢參天,又有美麗的荷花池引來不少水鳥,饒富生機的地方。不過鮮少人知道植物園東側的南海學園,也就是科學館、歷史博物館那一帶,曾經是日本人所建立的神社,且今日還能見到一些遺跡。除此之外,南海學園對面的建國中學紅樓也是相當值得一看,加上植物園中的其他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其實這一帶的歷史文化相當豐富。


  *植物園、南海學園與建國中學附近地圖。

  建功神社的出現,根據昭和十八年(1943)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所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等資料記載,建功神社由台灣神社(野地旅0112劍潭古寺)宮司於大正十五年(1926)提議建立,祭祀所有通過官方審核的對臺灣有功人士,並於昭和三年(1928)完成鎮座,社格為無格社,但實際地位僅次於官、國幣社,也高於總督指定的護國神社,建成時在臺灣地位僅次於官幣大社台灣神社、官幣中社台南神社、國幣小社新竹神社、國幣小社台中神社而位列第五(當時嘉義神社尚未升格國幣小社),高於所有的縣社、鄉社和社,比較類似「別格官幣社」,當建功神社例祭時,全臺灣都會一起進行遙拜儀式。

  神社座落於當時「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植物園中,這個植物園的出現年代較早,明治二十九年(1896)便先在此地設立「總督府殖產部附屬苗圃」,並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改制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苗圃,大正十年(1921)成立中央研究所後,成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植物園。苗圃與植物園設立的目的,是透過近代林學實驗,使得臺灣等殖民地的林業資源為帝國所用。因此今日植物園還有許多當時留下來的高大樹木,而每逢夏日,便有荷花盛開的水池,也是在當時便屬於苗圃的一部份。

  下面列出各時期的地圖,可以比對一下近百年來,植物園、建功神社這一帶的地景變遷:


  *明治四十三年(1910)的《台北市區改正圖》中,可見台北苗圃的範圍,當時已有衛戍病院(今台北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附近)、中學校(今建國中學),苗圃西側有一城南醫院,為今日欽差行臺所在,充作熱病院使用。苗圃中的兩個大水池至今仍保留。


  *大正三年(1914)的《台北市街圖》中,苗圃範圍似乎有所改變,此時殖產部附屬苗圃已改為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苗圃東北側有一體育俱樂部,用途不明,北側則建成第三小學校(今南門國中),專賣局(今菸酒公賣局)亦出現。


  *昭和七年(1932)的《台北市街圖》,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改隸直屬總督府的中央研究所,稱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植物園。建功神社的參道以及社殿前的水池,被比較明顯的描繪出。


  *昭和十五年(1940)的《測量原圖》,建功神社建築第一次被詳細描繪,植物園內大大小小的路徑也都清楚呈現。


  *昭和二十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時美軍所拍攝的航空照片,是看建功神社建築最清晰的一張,也記錄下第一中學校慘遭燃燒彈攻擊後殘破的畫面。


  *民國五十五年的《台北市市郊地形圖》中,可看到已改建的建功神社社殿(黃色圈圈內),還有南海學園的藝術教育館與科學館。


  *植物園中的荷花池。右為歷史博物館,日本時代原址為商品陳列室;遠處整修中的是南海學園中的科學館。


  *植物園一隅。


  *林業試驗所蠟葉標本館。


  *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


  *原臺灣教育會館,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再回頭來看建功神社本身,就神社而言,它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建築。建功神社由知名建築師井手薰所設計,雖然格局上仍大致保存著的神社應有的形制,但實際建築體上則是揉入許多西方建築的成分,如社殿的圓頂、幾何圖案裝飾,鳥居改用漢式牌樓風格,以及本殿與拜殿合而為一棟社殿建築等,無論在日本或是臺灣,都是神社建築上的一大異數。

  戰後,絕大多數的神社都難逃一拆,但建功神社或許是得利於特異的造型,或者是裡頭並未祭祀日本神道教神祇、天皇之故,神社的社殿被保留了下來,外表做了一些加工,並且將原本社殿前水池兩旁的休憩所改、增建成一口字形建築,並將整個建築體採用中國宮殿式風格改建後,把神社圓頂用個金黃色大帽子一蓋,便成了南海學園的「小天壇」展場。今日進入小天壇展場中,抬頭一望,那令人讚美的圓頂便會出現在你我的眼前,當然上面的國民黨黨徽是後來的事情了。除社殿之外,似乎神橋仍有部分保留,但不能確定,另外在今日小天壇展場正門兩側,仍可見到當年留下的神社玉垣。


  *由左至右為四個不同時期的地圖。昭和七年(1932)對建功神社的參道(爪狀)已有較詳細的描繪;昭和十五年(1940)測量原圖中已描繪出建功神社的建築輪廓;昭和二十年(1945)美軍轟炸後所拍的航照上,可清晰的見到建功神社社殿的圓頂。


  *利用昭和十五年(1940)年測量原圖改繪出建功神社配置圖(左);昭和二十年(1945)美軍轟炸後所拍攝的航空照片,可清楚見到社殿圓頂,然而鳥居與神橋下半段似乎遭炸;現在的Google地球影像中,圓頂加蓋成為天壇,休憩所與神橋北邊加蓋建築物成口字形,鳥居東南方建立科學館,西南方建立藝術教育館。


  *南海學園入口,右側整修中的是科學館,左側白色建築是藝術教育館,遠方宮殿式建築是小天壇展場正門入口。圖中的道路約等於建功神社參道。


  *小天壇展場入口,前面有橋跨越水池,是原神橋的位置,神橋前方(筆者拍照所站的位置)為原鳥居位置。


  *建功神社鳥居、神橋與社殿繪頁書。非常相像漢式牌坊,上覆琉璃瓦,並有四隻可保建築不受火災的「鯱」。(資料來源


  *神橋,已改建,但橋的下半部似乎結構與原神橋相仿。


  *小天壇展場正門旁的建功神社玉垣。


  *另一側的玉垣。


  *進入小天壇展場正門後,見到原建功神社社殿。筆者拍照所站處原無建築物,水池應為建功神社原物,小天壇展場本身外層加蓋,遮去神社社殿正面的三個圓形裝飾,上方的圓頂也加蓋成為天壇。


  *小天壇展場門前節錄禮運大同篇的碑,此處原為神社「噴水池」,此噴水池兼有手洗缽(手水)的功用。


  *建功神社噴水池,噴口另一側為手水缽。(資料來源


  *小天壇展場內部,裡頭的樣是基本上為建功神社社殿原貌,後塗上白漆,並增加每個拱上三個圓圈中的梅花。


  *從展場內部可明顯看到圓頂,被畫上了國民黨黨徽。


  *細看建功神社社殿細部紋飾,梅花是戰後所加。

  建功神社的建築與我們一般想像的神社大相逕庭,不單單我所遊歷過的神社(臺灣神社列表)找不到任何一個相似的例子,大概在日本本土、其他日本佔領區(滿州國、中國東部、南洋地區)應該也找不到這樣的神社,此建築在歷史意義上非常特別,值得更多人一起認識、保護它。

  南海學園的正對面,便是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也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明治三十一年(1898)設立「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明治四十年(1907)設立「總督府中學校」,並分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模仿英國伊頓公學學制,第二部則採用日本傳統學制,後來第一部因總督府不支持而停辦,於是至大正十一年(1922)原址第二部改設「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等學校」,第一部則以同為模仿伊頓公學學制的「台北高等學校」取代。

  校園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雄偉莊嚴的紅樓。紅樓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僅為整棟大樓中最中央約108公尺寬的校舍,由總督府營繕課的近藤十郎所設計,略帶後文藝復興時代意念的現代折衷風格,表面以紅磚覆蓋,華麗紋飾少。然而昭和二十年(1945)的台北大轟炸時,紅樓遭燃燒彈擊中,嚴重毀損。直至民國三十九年才修葺至可用狀態,並經過數次改建、整建後成為今貌。

*昭和二十年(1945)美軍空拍照片中遭燃燒彈擊中的校舍。


  *建中紅樓。


  *建中紅樓與一旁的延伸校舍。


  *建中校舍的迴廊。


  *迴廊的連續拱圈。


  *校舍廳室逼近落地的大窗戶。


  *紅樓內的拱圈。

  這一趟花了大約兩個小時,仔細的看過建功神社和建中紅樓,並且也順道重溫植物園的悠閒氣氛,並第一次參觀了布政使司衙門、蠟葉標本館、以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等史蹟建築,不過這次在這些地方比較屬於走馬看花,留待下次有機會再行介紹吧。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建功神社
2.二郎的部落格-臺灣今昔(8)建功神社
3.神社殘跡-建功神社
4.中央研究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5.吳明勇,2008,日治時期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之建立-以人事結構與研究事業為中心,臺灣學研究,6:27-52,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6.維基百科-建國中學紅樓


2013.02.02造訪
2013.02.22完稿


4 則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