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神佛基督‧宗教巡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神佛基督‧宗教巡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4月10日

野地旅0785:苗栗𪹚龍[苗栗市]

  *苗栗𪹚龍現場,煙霧迷漫。

  臺灣各地有不少特別的民俗文化活動,其中有一個專屬北部客家的活動,是元宵節的𪹚(部分系統未能顯示該字,寫作「火旁」)龍習俗。𪹚龍習俗相傳來自客家中國原鄉地區,屬於迎龍慶典的一部份,並且燃放炮竹以及舞龍助興,後來規模愈來愈大,逐漸成為苗栗地區獨特的習俗。

2018年7月23日

野地旅0839:撣部高原的紅土與賓達雅溶蝕佛洞[緬甸撣邦]

  *撣部高原是緩起伏的紅土地,在陽光照耀下特別絢麗。

  從蒲甘(野地旅0836佛國蒲甘)搭乘國內線航空,飛往茵萊湖區(野地旅0837撣邦高原的珍珠-茵萊湖區)的過程中,隱約可在霧霾下見到撣部(撣邦)紅土高原的景觀。這種景觀在台灣很難見到,就算有,規模也小很多,因此心中暗自盤算,在茵萊湖區的旅程結束後,希望能來一趟紅土高原之旅。

2018年6月28日

野地旅0838:卡古佛塔林[緬甸撣邦]

  *密度極高的佛塔群,是卡古佛塔林的特色。

  離開茵萊湖區(野地旅0837撣邦大地的珍珠-茵萊湖區)後,司機大叔開著他的愛車向東開上撣邦高原,沿途的景色逐漸從湖畔的農村景觀,轉而成為山坡地上的矮樹叢。整片大地則變成以石灰岩為主,有起伏的高原,頂部再覆蓋了深色的紅土,我們進入了一個在緬甸的熱季、涼季都不太有雨的乾燥高原。

2018年2月21日

野地旅0836:佛國蒲甘[緬甸曼德勒]

  *佛塔群與莽原喬木錯落而生,便是蒲甘的佛國印象。

  幾乎所有人對緬甸的印象,都是佛塔。除了仰光的大金塔(參見野地旅0834凝結的殖民時空-仰光)外,第二印象就是散步在無邊莽原上佛塔群照片,這些照片應該都是在曼德勒省的蒲甘所拍攝的。或許因為佛塔數量太多、造型太美,加上莽原上樹木的點綴,以及日出與黃昏的多重層次感,這些照片一出,讓蒲甘成為緬甸最火紅的旅遊景點。

2018年2月17日

野地旅0835:波巴山[緬甸曼德勒]

  *波巴山,火山頸上的金色聖殿。

  在緬甸的第二天晚上,一行三人從仰光(野地旅0834凍結的殖民時空-仰光)搭乘豪華的夜間巴士到知名景點蒲甘。蒲甘以眾多大小不等的佛塔群散落在平原上著稱,也是本次我們最為期待的景點。從晚上八點搭車到隔天的凌晨五點,我們終於抵達了蒲甘巴士站,天還全黑,但已經聞到了佛國的空氣。

2017年11月14日

野地旅0770:奉天宮[嘉義新港]

  *新港奉天宮一景,不愧是一方大廟,非常的華麗且香火鼎盛。

  離開了被洪水影響的大庄(野地旅0769大庄聚落的洪水環境史)後,決定就近到嘉義的重要信仰中心「奉天宮」看看。雲嘉平原地帶的農業區域範圍內,幾個重要的大型廟宇大多都已經造訪過了,包括北港朝天宮(野地旅0765北港老街區古蹟巡禮)、朴子配天宮(野地旅0595配天宮周邊)等,所以這次造訪新港奉天宮,有點像是「集點」的感覺。

2017年10月16日

野地旅0765:北港老街區史蹟巡禮[雲林北港]


  *北港朝天宮前的街道,熱鬧非凡。

  北港一直都是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宗教民俗重地,不過由於南來北往的主要交通線大多沒有經過北港,所以我一直沒有前往北港的契機,終於在一次周末出遊,和伊真決定前往北港走走。簡單用手機搜尋了一下北港的資料,除了朝天宮以外,我們也想前往「北港牛墟」看看,有什麼樣的特殊地景。

2016年12月29日

野地旅0740:再訪成龍溼地與虷仔寮牽水藏儀式[雲林口湖]

  *口湖虷仔寮牽水藏儀式中,眾道士正在舉行法會。

  既然來到雲林了,伊真說想到海邊拍一些地層下陷相關的照片,於是驅車前往雲林縣口湖鄉,兩年前曾經造訪這裡的成龍溼地(野地旅0601成龍村與成龍溼地),這是一片因地層下陷而形成的濕地,來這邊拍教材照片應該是挺適合的。

2016年7月12日

野地旅0719:再訪北頭洋飛砂崙[台南佳里]

  *位於台南市佳里區的飛沙崙,是一個古沙丘地形。

  睽違三年多,又來到台南佳里區的沙丘,這次是帶著伊真一起來探尋西拉雅族的痕跡。大約五年前,就曾和老爸、老媽一起來到這個名為「北頭洋」的地方(野地旅0342北頭洋慶長宮與立長宮),見證地方信仰從西拉雅的阿立祖,逐步轉移到漢人的觀音佛祖,也象徵著這片土地的居民,有著明顯的族群變化與文化同化或涵化。

2016年4月6日

野地旅0709:小琉球乙未正科迎王祭[屏東琉球]

*其中一個光影效果絕佳的神轎隊伍來到三隆宮。

  民國104年的秋天,下巴我終於從軍隊退伍,隨後馬上去了新疆大半個月,終於在十月中踏上了我心目中的「實踐之旅」,也就是徒步環島。在出發前,跟朋友約好了要在11月初一起到小琉球去,因為正逢三年一科的乙未正科「迎王祭」,算計好了時間,為了趕上迎王祭,徒步環島只得捨去了恆春半島,直接從南迴趕往東港,和朋友們會合。

2015年12月13日

野地旅0691:艾提尕爾清真寺與阿巴克霍加麻札(香妃墓)[新疆喀什]


  *阿巴克霍加麻札主建築,也就是傳說中香妃墓所在。

  在喀什除了老城區與高台民居(野地旅0690高台民居與老城區)外,幾乎所有遊客都會造訪另外兩處景點,其一是被老城區所包圍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另一個則是位於喀什市區東北方的阿巴克霍加麻札,這兩個地方是展現喀什伊斯蘭文化的精華建築,所以我們也花一點點時間,到這兩個地方走走。

2015年10月10日

野地旅0679:加灣祠、武士林祠與德其黎祠遺跡[花蓮秀林]


  *加灣祠參道與鳥居一景。

  甲午戰爭後,日本取得了台灣的統治權,並開啟了一連串日本化的政策,尤其是在南進政策確立之後,台灣成為了當時「內地延長」的目標,在語言、文化與宗教上,都有更進一步的同化政策,宗教部分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一街庄一神社」的政策實施,使得台灣成為處處有神社的地方。東台灣、以及當時的蕃地也不例外,在主要的原住民部落也多建有神社,這次就將造訪三處位於原住民部落的神社。

2015年8月23日

野地旅0667:姑仔律、三間屋與成廣澳祠遺跡[台東長濱、成功]


  *三間屋祠與後方的海岸山脈,頗有神聖空靈的感覺。

  在東台灣,除了青翠的山脈、湛藍的海洋,其實還有很多文化史蹟,其中許多主要的原住民部落,在日本時代都建有神社,藉以使原住民能夠認同日本的統治。這些神社多數規模不大,戰後絕大多數的神社都遭到拆除的命運,這些小神社主體建築也都消失殆盡,但還有些蛛絲馬跡,成為今日文化旅人到東台灣,可以四處尋寶的一個主題。

2015年8月11日

野地旅0663:龍鳳谷與新北投七靈境[台北北投]


  *新北投不動明王石窟與一旁沒水的不動瀑布。

  趁著周末伊真要到新北投(野地旅0641再訪新北投溫泉區)做報告找資料,我也和爸媽一起到新北投一帶去走走,不過這次伊真和同學走,我們家人則是開車前往別處。首先,想要找個能慢慢散步的地方,而且要符合新北投溫泉鄉之名,所以要找一處溫泉露頭,於是從新北投繼續往山上開,先來到了龍鳳谷。

2015年7月13日

野地旅0660:館南石母祠與石圍牆史蹟[苗栗公館]


  *石圍牆聚落目前還可以看到的「圍牆」。

  一次從中部北返的途中,見日頭尚高,便想找個地方走走,雖然只有獨自一人,不過在軍中悶久了,因此玩心不減。一轉念想到伊真曾和班上到苗栗的「石圍牆」聚落考察,加上我早已聽聞此地名久矣,於是便趁著這個毫無羈絆的機會,獨自一人驅車到了苗栗縣公館鄉,按圖索驥,找尋屬於後龍溪平原的開墾歷史。

2015年6月30日

野地旅0658:鯉魚伯公[台中東勢]


  *鯉魚伯公,是一條由長長的卵石堆所組成的石堤。

  趁著一次放假,帶伊真回家的途中,一起在中部走走,這次決定要往台中東勢的方向前進,因為以前幾乎沒有機會在東勢多做停留。端詳了一下地圖,發現有一間廟的名稱相當可愛,叫做「鯉魚伯公」,伯公,是客家人稱呼土地公的名稱,那伯公怎麼會冠上鯉魚二字呢?是因為伯公神像長得像鯉魚嗎?好奇心趨使我們來到了東勢的鯉魚伯公廟。

2015年6月2日

野地旅0650:達邦部落戰祭[嘉義阿里山]

  *鄒族達邦部落戰祭時,眾人圍繞著聖火吟唱的場面。  終於來到阿里山的達邦部落,已是晚上,隔天一大早的戰祭(Mayasvi)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標。戰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在阿里山區的兩個鄒族大社「達邦」與「特富野」,在每年二月或八月會別舉行戰祭。近二十年來,傳統文化祭儀的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戰祭的規模與參訪人數,均不斷的提升,我們也是慕名而來的人群之一。

2015年3月24日

野地旅0642:丹鳳山與弘法大師岩[台北北投]


  *三人在丹鳳山上的弘法大師岩前合影。

  離開新北投溫泉區(野地旅0641再訪新北投溫泉區)後,按計畫繼續前往附近的「弘法大師岩」一探。原本弘法大師岩不算是個熱門景點,知道的人並不多,但因前一陣子有部落客提及,在大師岩附近有個「台灣啊,要永遠幸福唷」的日文石碑,一時間,大師岩突然變得熱門起來。儘管去的人多,但注意到這個石碑怪怪的人卻不多,因此才想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端詳一下大師岩與石碑,並且順道紀錄一下台北著名的郊山「丹鳳山」。

2015年2月22日

野地旅0637: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麥積山石窟是個集宗教與藝術之大成的所在。圖為上七佛閣的護法神,以及七佛龕中的第一龕,上書「菩提場」,佛龕外部則有薄肉塑石刻裝飾,頗具西域風格。

  隨著這次中國西北行的行程逐漸進入尾聲,該是從青海趕回陝西的時候了。途經甘肅省,我們在此停留一日,準備造訪一處台灣人不見得熟悉,但對於歷史、宗教和藝術領域都相當重要的地點,那便是位於天水的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的重要性,在中國僅次於莫高窟(野地旅0273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但麥積山石窟可以補足這三大石窟的一段時間與空間的空缺,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2015年2月21日

野地旅0636:塔爾寺[青海西寧]


  *在塔爾寺的九間殿內,齋戒月實施齋戒的僧人們正在誦經。

  離開青海前的最後一站,來到了位於湟中的塔爾寺。塔爾寺是青海省藏傳佛教的勝地之一,相傳更是其中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出生之地,使得塔爾寺聲名遠播。在台灣出發前,就已經聽曾到訪青海的學妹推薦塔爾寺,原本以為距離太遠,行程不順,但沒想到還真讓我們給趕上了。趁著下午四點多還有售票,一家三人用最快的速度進入了塔爾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