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

野地旅0660:館南石母祠與石圍牆史蹟[苗栗公館]


  *石圍牆聚落目前還可以看到的「圍牆」。

  一次從中部北返的途中,見日頭尚高,便想找個地方走走,雖然只有獨自一人,不過在軍中悶久了,因此玩心不減。一轉念想到伊真曾和班上到苗栗的「石圍牆」聚落考察,加上我早已聽聞此地名久矣,於是便趁著這個毫無羈絆的機會,獨自一人驅車到了苗栗縣公館鄉,按圖索驥,找尋屬於後龍溪平原的開墾歷史。

  才下交流道不久,便發現公館市區有一間石母祠。或許是剛從鯉魚伯公(野地旅0658鯉魚伯公)和大茅埔庄(野地旅0659月恆門與大茅埔)離開的緣故,一看到石母祠便覺得應該要去看一下。這間石母祠位於館南村境內,老地名為「大圍牆」,這個地名與接下來要前往的「石圍牆」十分相像,大抵是類似環境下所產生的類似聚落型態。簡單晃了一圈下來,幾間合院建築前的圍牆以卵石構築,雖然規模不大,但已能想像這些建材幾乎可以肯定是後龍溪沖積扇上的卵石,被直接拿來使用。繞沒多遠,館南石母祠出現在一處路口旁,廟雖小卻精美,可見得應是當地人的重要信仰。客家人的石母信仰在鯉魚伯公一文已略有介紹,這邊就暫先省略。


  *館南「大圍牆」聚落,許多合院前方的圍籬是採用溪床卵石堆疊而成。


  *館南(大圍牆)石母祠,外觀美輪美奐。


  *千年石母香位。

  看過館南石母祠,環顧四周好像也沒剩下什麼史蹟了,便驅車直奔後龍溪沖積扇最南端,一處名為「穿龍圳」的引水口附近。後龍溪沖積扇在福基庄出谷後,沖積出大片溪埔地,於是人們在此引後龍溪水至埔地上灌溉,一路向下游創造出綿密的水圳系統。此處堤防上有一間「礐頭福德祠」,「礐」字義為「水流激石聲」,可見此福德祠位於上游出谷水流最急處,在此設置福德祠,除了可以對應至天然環境外,同時也可保佑穿龍圳的水頭取水安穩無虞。


  *礐頭福德祠。


  *福德祠下方即為穿龍圳主幹道。


  *在堤防上遠眺後龍溪峽谷,照片中有人工構造物處可能為穿龍圳取水口(左);應是圳水過多時的排洪水道(右)。

  沿著福基堤防續行,不久後又來到另一間福德祠,名為「隘頭福德祠」,其名呼應了在清嘉慶年間,此福德祠處為石圍牆居民設隘防番的前線,因此也可以說石圍牆聚落的開墾範圍,就到這間福德祠為止。隘頭福德祠同時也是石圍牆聚落的水頭土地公,福德祠面對著由穿龍圳分出的七十分圳,歷史相當悠久。


  *隘頭福德祠。


  *福德祠旁有隘頭小石碑。


  *福德祠牌位上寫著隘頭、硫磺坑兩個地名,硫磺坑之名不曉得後龍溪對岸的「油房坑」或上游的「出礦坑(也稱出磺坑)」。


  *七十分圳。

  從隘頭土地公往北不遠,就是石圍牆主聚落的所在地。漢人入墾石圍牆始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屬於苗栗平原地區較晚開墾的區域,由墾首吳琳芳招墾,募股八十一份,並與埔地擁有者後龍社、新港社的平埔族人議定,開墾此處約七十甲的溪埔地,並開始設隘防止番界外的泰雅族人出草。起初石圍牆聚落以石塊築城「高七尺,寬六尺」的圍牆,並設置南、北柵門,以主廟「揆一樓」前做為家戶出入的通道,整體而言是個規劃嚴謹且極具防禦性質的聚落。不過畢竟石圍牆聚落位在沖積扇的中央,不時可能遭受洪水侵襲,包括明治四十四年(1911)曾發生過後龍溪的大改道,從此原本為防番功能的石圍牆,改築了防止洪水侵襲的石堤,今日在石圍牆聚落西側仍能看到石堤,但興建年代不詳。

  石圍牆聚落內,以揆一樓為主廟,祭祀關聖帝君。許多隘墾區的聚落主廟,均以武功高強的關公為主神。目前揆一樓已改建,但廟前仍留有少量舊建材。揆一樓的左後方,有石母祠,供奉一對石爺、石母,而石母祠附近有一鎮火池,在聚落火警時可以應急救援,今日作為魚池使用。揆一樓前方是筆直的道路,其屋舍配置與東勢大茅埔庄類似,屋宇的主要出入口都通向這條道路,房屋的其他面則具有防衛的功能。今日上述史蹟大多已被改建,不過聚落的整體格局大致清晰,仍相當值得走走。


  *石圍牆聚落西側的石堤(近照請看文首圖)。


  *揆一樓,本為墾首吳琳芳的家廟,取孟子離婁篇「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的典故。


  *揆一樓前仍存有少量舊建材。


  *揆一樓前的筆直道路,是石圍牆聚落的主要進出通道。


  *石圍牆石母祠,供奉兩尊,高的是石爺,矮的是石母。


  *鎮火池,同時兼具風水與防火之用。


  *開庄伯公,位於聚落東側的石圍牆墳墓區附近,作為石圍牆聚落陰陽兩界的分水嶺(註:許多隘墾區的聚落都將墳墓區放在靠近番界處,一同隔離於聚落之外)。

  除了上述史蹟外,昭和十年(1935),發生了規模7.1的「新竹、台中烈震」,即俗稱的「關刀山大地震」或「台中大地震」,石圍牆聚落亦有傷亡,當年只要有傷亡的地區大多設立了「震災紀念碑」,例如清水街震災紀念碑(野地旅0624市區老建築與清水神社遺址)、銅鑼庄震災遭難者慰靈碑(野地旅0503銅鑼庄震災遭難者慰靈碑)、臺中線震災復興記念碑(野地旅0136舊泰安車站)等,石圍牆聚落也不例外,在聚落北邊出口附近設置了「大震災殉難之碑」,碑體雖然不大,但意義隆重。


  *大震災殉難之碑。

  環顧石圍牆聚落四周,目前一片農田蒼鬱,以卵石砌成的梯田別有一番景致,更有許多遊人來到此處邊用餐邊欣賞田園風光。但百餘年前,此處的水田開墾條件仍然惡劣,先人篳路藍縷的在此建成聚落、開圳引水,並逐漸改善溪埔的卵石地,以客土或其他方式使得此處得以耕種,其工程的浩大,可能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因此,來到石圍牆聚落,別只顧著吃東西,也將目光投射到一旁擁有純樸風味的梯田,遙想先人的辛勞努力,或許在心中多了幾分體認後,這頓飯吃起來風味更佳!


  *石圍牆聚落外的農田。


  *公館特產紅棗,果園也做成梯田的形式。


  *尚留存卵石堆砌田埂形式的水田。


  *本篇點位地圖。


一、參考資料
1.劉懿謹,2009,客家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性-以苗栗公館石圍墻庄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第7期,P.123-150。
2.公館鄉公所-分區景點


2015.04.04造訪
2015.07.1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