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野地旅0137:后番子坑溪[台北雙溪]

地點:台北縣雙溪鄉內平林村、后番子坑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生態工程,帶隊老師:郭乃文)

---------------------------------------

  郭乃文老師來到系上之後,雖然在課程或言談中總是比其他待的較久的老師少點地理味(這可以明顯從助理教授的身上看出),但是對於環境的認知是絕對專業的,而且如小叮噹一般的身形和和藹可親的個性,真的很難讓學生不喜歡他。這次考察,說是去后番子坑溪看生態工程,實際上大家都當成出遊,總之就是心情很放鬆的一趟旅程。

  網路上查后番子坑,除了生態工法成果卓越以外,另一筆大宗資料就是在此山後的「后番子坑古道」,是淡蘭古道路網系統中,暖暖支線的其中一段。淡蘭古道原本是繞道福隆,翻越嶐嶺(見野地旅0127嶐嶺古道),後來隨著開墾地範圍擴大,生番活動範圍逐漸收向深山,淡蘭古道路徑也逐漸向南修正取直,最初改至草嶺(見野地旅0118再遊草嶺古道0030草嶺古道)越山,是為淡蘭正道(官道);後來在基隆暖暖附近的東勢峽谷(暖東峽谷),越嶺至平溪十分寮,過十分寮後再越嶺至雙溪后番子坑或柑腳,抵后番子坑後,沿著溪谷(雙溪上游之平林溪),也就是今日雙柑公路往東至雙溪,接回淡蘭正道,此線稱之暖暖支線。

  做為淡蘭古道路網中,淡水至宜蘭向的道路,后番子坑往東可接回三貂嶺(見野地旅0120三貂嶺古道)、草嶺線的淡蘭正道,同樣沿著平林溪谷向西,則可接到淡蘭古道中線的崩山坑、盤山坑古道,最後可直抵頭城鎮大溪,此淡蘭古道中線重要性在道光年間顯現,駐守頭圍的噶瑪蘭營守備千總黃泰廷招佃入墾雙溪南境的大平荒埔,間接使得原本居住在盤山坑一帶的生番遷離,少了生番的威脅,安溪茶商等行旅便不用再繞至貢寮越草嶺,可改走大坪,原本正道兩百餘里的路程,可大幅縮短(若全程走淡蘭中線,不經暖暖改走汐止保長坑一帶,全程約一百二十五里)。后番子坑或許在淡蘭路網上不算太重要,但也曾經是個必經的節點,最近古道走多了,馬上就會有一個想像:「土地公廟一定很多」!網友的旅記中也確實是這麼說的,到了后番子坑之後可以注意一下。

  我們在雙溪鄉的上林國小下車,這是一間小巧可愛的小學,在此上了廁所之後,有一點時間可以閒晃。我看到校門口左側有一間土地公廟,外形與古道應有的類型十分相似,走進一看,果然不錯,是間古色古香的小廟,重修於道光戊申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從上述資訊中,淡蘭中線開於道光年間,而暖暖支線早於此時期,我推測這間土地公廟可能是建於更早年代,而在道光年間雙溪山區開發後,茶商行旅增多,才又重修。土地公廟中,土地公、土地婆石造塑像古樸可愛,值得一看。


  *上林國小。


  *上林國小旁土地公廟。


  *古樸的石造神像。

  大家都晃的差不多之後,我們跟隨當地嚮導的腳步,先經過內平林聚落,然後沿著生態工法園區的指示牌前行,經過一段產業道路之後,便可看到后番子坑溪在山中所沖積成的一個小盆地,山明水秀,還有不少水牛呢。兩個導覽員把我們全班分成兩隊,我們這隊是跟著一位姓藍的書法老師,其實他也沒跟我們講解什麼東西,不過就是帶著我們走,然後告訴我們哪裡有什麼。

  抵達盆地的底部之後,進入園區,在眼前的是橫跨后番子坑溪的神農橋,橋的兩側則是生態工法的施作區,我們在溪邊看到了木排樁護岸、砌石落差工、砌石護岸三種河川生態工法。木排樁護岸是用石頭堆疊成護岸,再用天然木樁穩固,砌石護岸則是採用大石頭堆疊乾砌,此兩種工法除了完全不採用人工材料之外,更能夠造成河岸的不平整,產生渦流,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砌石凹處則可成為水棲動物的庇護環境;砌石落差工則是一種固床工,固床工放在河床中,可減緩河床底部流速,減低基底淘刷侵蝕,維護其它工法的安全無虞,而具有落差的固床工,則一樣具有增加溶氧、提供庇護空間等效果。而后番子坑溪生態工程,正是以溪流環境復育成果卓著而聞名的!


  *山間小盆地,這裡是后番子坑。


  *木排樁護岸。


  *砌石落差工。


  *砌石護岸。


  *生態工程成果解說牌。


  *牛,原來我們這麼近。

  隨後我們再沿著產業道路上山,對岸有一處崩塌地,是納莉颱風時所造成的,也是此區引入生態工法的起因,現在邊坡植生復育(源頭治理)的很好了,若不仔細看,可能還會錯過呢!續上行,過仙公廟,一旁則是梯田,有種蓮花,正盛開,照了幾張相後回頭。回到神農橋處,往橋的下游走去,此處也是溪流工法,與之前所看到的大同小異,另有一個生態池。

  溪畔有后番子坑福德宮,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代遠較上林國小旁的土地公廟為晚,內祀的土地公像已經翻新,以位置來看,應該是此盆地中的農田(現多拋荒或植草)、聚落所立之「水口土地公」,用以守財(不然會被流走)以及安定溪水氾濫的用途。


  *崩塌地植生復育。


  *仙公廟,無法辨識祭拜的神明。


  *梯田,名之神農生態園區(雖看不出要生態什麼)。


  *蓮花開。


  *后番子坑福德宮,神像已翻新。


  *生態池,略呈沼澤狀,水流速極緩。

  時間差不多了,大夥兒原途折返,我因為走在比較前面,有更多時間可以好好觀察內平林聚落,除了一些砂岩砌石堆建的一條龍建築外,我在派出所附近的雜亂空地上,發現了一個古墳,字跡不清楚,上面寫著戊戌年(可能為1898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主人祖籍為泰邑,遍尋不著原鄉是哪裡,直覺想到泰洲,不過在江蘇省中部,可能性微乎其微,若在漳、泉附近尋找,漳州東北有個城市叫做長泰是最有可能的,而以北台灣族群分布來看,泉州人據平原經商(例如安溪茶商),而漳州人在沿山地帶闢建茶園等,確實是有可能符合。


  *古墓形制,整體規模不大,但兩隻小巧的石獅子引人側目。


  *墓碑,兩旁還有陽刻花紋。

  喔,就這樣回去了嗎?別忘了,油桐花正開呢!


  *油桐花盛開。
 
 
一、參考資料
1.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生態資訊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