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4日

野地旅0198:銀光巷[台北北投]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銀光巷(台銀舊宿舍至善光寺)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性質:規劃課考察(指導老師:王文誠等)

---------------------------------------


  *銀光巷有豐富的生態,在此仔細找就能看到現在已經很少見的小毛氈苔。

  這學期的規畫課,除了自己天馬行空的設計之外,另一個部分就是看很多案例,包括之前去九份看地滑、去溪洲部落(但我去了阿朗壹古道),這次則是和北投社區約好,有一連串的參訪行程。當天我們在新北投捷運站集合,有社區的志工為我們導遊。在捷運站出口前方,就可以看到一個「臺北古蹟公益信託」的告示牌,這在臺灣是一個挺新穎的做法,不過在歐洲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其推行宗旨是讓台北市民能夠參與保護臺北的百餘處古蹟。


  *古蹟公益信託告示牌。

  集合完畢後,我們沿著歷史悠久的北投公園,經過全臺灣第一間綠建築金質獎的北投圖書館、古色古香的溫泉博物館,然後沿著溫泉路往山上走去,再經過北投普濟寺(野地旅0045北投普濟寺),一路上走走停停,簡單介紹些歷史文化。接著,我們終於要進入銀光巷了。


  *銀光巷之行地圖,起點為左側的新北投捷運站,沿黃色路前進至終點善光寺。

  在北投普濟寺的對面,有一個破落的建築物,志工媽媽告訴我們那是台銀的舊宿舍,前方是個已經破敗不堪的日式建築,後方則有一個看起來風格迥異的歐式建築,很有特色的模樣,卻完全沒有受到保護(而且還是個市定古蹟),雖然近日來似乎有委由民間包商整理修繕,但具體成效尚未可見,希望以後能夠恢復其風采。從台銀舊宿舍開始,就進入了「銀光巷」的範圍之內,銀光巷並不是個流傳已久的名字,而是在北投社區營造後才出現的,「銀」指的就是台銀舊宿舍,「光」則指在山頂路的終點的善光寺,取了銀光巷這一個好名字。銀光巷沿途有許多的溫泉會館,其中三家與北投社區有合作關係,在其內住宿消費,可以免費租借北投社區所提供的PDA,該PDA可以與衛星連線,當GPS導覽在銀光巷使用,例如走到某一株特殊的植物,PDA就會自動跳出解說來。其中銀光巷除了歷史文化資產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多樣的植物!


  *台銀舊宿舍的日式建築部分,看起來很破落。


  *後方整修中的歐風部分建築。

  再往前走不遠,遇一叉路,路旁有一漆黑的石碑,從此石碑開始,在日治時期整片山區,便都是善光寺的產權範圍,其主因是善光寺與日本皇室有關,因此佔地廣大。這產權界碑朝外側一面的文字為書法字體,看不太懂,隱約知道是佛經教義,另一面則刻寫了完成年月以及善光寺的名號。不知為何,石碑正面被漆的黑黑的,或許是為了掩蓋掉原本被畫在上面的一些塗鴉吧。


  *善光寺產權碑正面(左)與背面(右),年代是昭和十年(1935),有部分石碑被埋在地下。

  進入銀光巷後不久,來到一棵巨大的麵包樹,這是銀光巷導覽PDA中的第一個點位。麵包樹現在雖然常見,但其背後有個意義,麵包樹主要生長於熱帶,之所以能在北台灣看到,是因為日治時期的南進政策執行前,必須先了解熱帶地方的風土,因此在台灣建設了不少熱帶植物園,其中麵包樹就是最常見的植物之一,因此,我們只要看到生長許久的麵包樹,大概就可以推測此區在當時是日本人居住的地方。

  過了麵包樹,銀光巷幾乎就等於是上山了,雖有柏油路,但是很陡,來健行的人比車多出許多,一路上看了不少蕨類,我大概認識筆筒樹、蛇木、台灣桫羅、栗蕨、過山龍等等,較驚喜的是在一處較光禿的地方,找到了小毛氈苔。現在想想,林宗儀老師說這個地方是火山凝灰岩岩層分布的地方,當時我和智堯還不太相信,還找了一大堆理由說服自己那是砂岩,可是現在想想,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岩層,確實經常缺少氮、磷等植物生長的重要元素,因此我們在陽明山區常可見到毛氈苔這類的「食蟲植物」,這些植物利用誘捕昆蟲來補充氮、磷的養分,倘若一處土壤過於肥沃,他們的捕蟲機制就會消失,回歸成一般的植物,不過大部分應該是被其他更具有優勢的植物所取代,因此,看的到食蟲植物的地方,大概都可以推測其土壤中缺少氮肥、磷肥。(實際上查了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圖,發現銀光巷這裡是火山凝灰角礫岩的分布區域)


  *大麵包樹。


  *過山龍。


  *某種蕨類,特色是葉子到某一段之下都變成小小的芽點。


  *似乎是鬼桫羅?


  *忘記名字了,也是一種蕨類。

  看了好多蕨類,最後來到一間佛寺。入口處擺了兩個石燈籠,在上面可以找到佛教的蓮花座、道教的燕尾等,加上石燈籠本來就是神道教的產物,因此可以說是融合了三種宗教的結果。這個石燈籠是新的,歷史並不超過十來年(判斷方式很簡單,日治時期的石燈籠大多是以四方形為主)。拾級而上,最後通往一處「佛寶塔」,塔前遠望新北投社區,視野遼闊,似乎可以看到淡水河、觀音山,只可惜今日視野不佳,看不太清楚。

  根據佛寶塔上的沿革記載,善光寺內供奉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分別來自於印度、中國、日本,建立於民國二十一年(換算後應為昭和七年),由日本長野縣信州善光寺所延伸來台。民國四十八年時,因颱風而嚴重毀損,經過幾番折騰,於民國六十七年由淨空寶珠上人修繕完畢。最上層供奉的是由日本請回的釋迦牟尼舍利子,下兩層則是靈體塔(骨灰塔)。平日不開放禮佛,只在特定節日、法會時才開放。聽志工媽媽說附近有一日治時期石碑,不過我們走過去時,發現木門並未打開,看來我們今日與佛無緣,下次再來。


  *寺前石燈籠。


  *善光寺佛寶塔。


  *眺望大北投地區。


  *木門後聽說有很多日治時期遺物,今日無緣。

  離開善光寺,循著原路下山,就像是溜滑梯一樣,速度倍增,不一會兒就回到了善光寺產權碑附近。銀光巷不長,但也可做為登山健身之用,沿途蕨類生態豐富,而且沒有都市的喧囂感,是一條很適合闔家大小一同前往的路線,若年輕力壯的人有興趣,沿途還有登山徑可登往附近的郊山,這麼美好的一個地方,並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透過北投社區中的有志之士,共同維護、營造出來的,而營造出這麼一個優質環境,將吸引更多人投入地方社造,成為一個正向回饋,值得台灣其他地方的社區借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