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5日

野地旅0487:大武崙砲台[基隆安樂]


  *通往砲盤區的斜坡道,底下有防震設施和彈藥庫。

  在某一次意外的行程之下,我開車帶了安瑀、祈慧兩位學妹來到基隆,腦中想著到基隆不要空手而回,正好看到「大武崙」的標示,便想到的大武崙砲台。這幾年間,若時間有限,經常往基隆跑,其中基隆最具主題性的探訪,大概要算是所謂的「砲台巡禮」了!從西班牙人在社寮島(今和平島)建聖多明哥城起,就註定了雞籠灣(也就是現在的基隆港所在)不凡的軍事地位。今天能在基隆見到的砲台,其中清代便已建立二沙灣(即海門天險)、獅球嶺等重要砲台,日本時期,於基隆港區成立「基隆要塞」,整建或新建了十座砲台,包括整建白米甕(野地旅0213白米甕砲台)、新建槓子寮(野地旅0335槓子寮砲台)等砲台,而大武崙砲台也是在此時的整建名單之中。這些砲台的興建,有其時代與戰略上的意義,值得探尋,這趟或許可以算是我重啟收集砲台的序曲吧。

  前往大武崙砲台,建議要先在網路上查好資訊,才不會走錯路,因為通往大武崙砲台的標示實在不多(在尋找槓子寮砲台時也走了不少冤枉路)。由基金一路208巷上山,蜿蜒一會兒便可抵達大武崙砲台的入口,稍微再往上開約20公尺,即可抵達一處寬敞的停車場,也可以順便眺望基隆地區風光。此處名喚大武崙山,是台灣小百岳之一,展望相當不錯。


  *大武崙砲台位置圖。


  *停車場眺望基隆一景。

  早在清代,數個砲台扼守基隆港早已發揮作用,中法戰爭時便已有駐軍在此守衛;後來日軍準備登陸臺灣時,還特別避其鋒而改至貢寮鹽寮一帶海岸登陸,從砲台的背後繞道而行。明治三十三年(1900)時,開始整建「大武崙山堡壘」,並在兩年後完工,同年開始設置「基隆要塞司令部」,首任司令官為野間駒少將,並將大武崙山堡壘納入了基隆要塞的管制範圍。

  大武崙砲台的配置與其他的砲台相比是蠻特殊的,一般砲台是砲盤區在最前方橫列,而砲盤後方才是通道的長條狀,或者是多個陣地由後方的通道連結呈樹枝狀,不過大武崙砲台則是砲盤位於中央的山頭上,通道則是在山頭四周環繞,整體配置呈橢圓形。整個大武崙砲台共有四個砲盤、數個彈藥庫與防空洞、一間兵舍(附設廁所)、兩處戰壕、觀測所和獨立水源各一處,居高臨下但位置稍偏內陸,與白米甕砲台搭配,位於海邊的白米甕砲台為明砲台,大武崙砲台則為暗砲台,一明一暗,共同守衛基隆港西側的海面。現為國家二級古蹟。


  *通往大武崙砲台的通道。


  *大武崙砲台配置圖。


  *大武崙砲台兵器庫與兵舍(照片右側)。


  *兵器庫正面,每次都覺得這很像個人臉。這次來居然有黃色封鎖線,原來是聽說內部遭人破壞,正在蒐證調查中。


  *兵舍,推測是寢舍與辦公廳合一的建築。


  *兵舍內部。另闢一門處推測為辦公廳,地上有許多柱頭側則可能是寢舍,寢舍必須要離地一段距離,才不會因為反潮而難以入睡、生病,因此地上的柱頭應為架高之用。


  *廁所內部。


  *廁所(前)與兵舍辦公廳(後)。


  *大武崙砲台有兩處戰壕,分別位於南北兩側,並於該處設有簡易稜堡凸出砲台區。


  *另一座稜堡與戰壕。


  *砲台內部的獨立水源,有收集地表逕流的蓄水池以及水井。


  *砲盤區,牆上挖的洞是用來減震減噪,不然砲彈發射時的後座力,可能損壞砲盤。


  *兩個砲盤區後方的通道,有地下彈藥庫和斜坡道的設置。


  *位於砲盤東側的觀測所,設於砲台高處,現在草木已高,無展望,反倒是砲台四周通道還有可以看海的位置。

  大武崙砲台(大武崙山堡壘)在日俄戰爭過後撤除了火砲,改作為偽砲台,守衛基隆港西的任務由白米甕砲台概括承擔,爾後隨著戰情的改變,基隆要塞的砲台也有著不同的命運,如白米甕砲台繼續留存至戰後,而槓子寮砲台的火砲則被移往高雄要塞,八尺門砲台、頂石閣砲台等甚至接近灰飛煙滅的程度。剛強如砲台,最終仍抵不了時間的洪流,逐漸消逝在現代的生活中,不過透過越來越多的砲台資訊收集,我們仍能夠遙想當年基隆要塞的重要性,了解當年做為日本南進第一站的基隆港,究竟曾經擁有什麼樣的地位!

  期待下次再去找出其他砲台,並誠摯歡迎大家與我分享資訊。

註:大武崙山三角點位於砲台入口處旁邊。



一、參考資料
1.艾文 ( Irving )-基隆砲台總整理
2.維基百科-基隆要塞


2012.08.06造訪
2012.09.1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