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

野地旅0484:澄江生物群[雲南玉溪]


  *我在帽天山國家地質公園中,尋獲一塊寒武紀早期的藻類化石。

  澄江生物群這個名詞,當我們還在家中規劃雲南行程時,馬上就被提了出來,縱使台灣幾乎沒有人去參觀。澄江生物群所在之處,已經規劃為「帽天山國家地質公園」,在今年(2012)已經入選了「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究竟,這個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名不見經傳的「帽天山」、「澄江生物群」,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在介紹帽天山之前,先回憶一些兒時往事。莫約是小學五年級左右吧,當時因身在西湖國小的資優班中,有了許多機會去接觸一些一般小學生根本不會碰觸的事物,而我也差不多在那個年紀喜歡上了地質,甚至有機會到野外挖挖化石。正巧當時資優班讀了一本名為《珍稀地球》的書(原文書名為《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貓頭鷹出版社出版譯本),裡頭的第七章〈寒武紀大爆發之謎〉,最開頭的一段話吸引了我的注意:

    地球在生成之後的前三十五億年是沒有動物的,而在長達將近四十億年
    的時間內,沒有體型夠大到足以留下可見化石紀錄的動物;但在五億五
    千萬年前,大型且多樣的動物生命終於在海中湧現,就像是大霹靂般,
    在一次稱為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事件中誕生。

  寒武紀指的是大約五億四千兩百萬年前,至四億八千八百萬年前這段時間,是「顯生元」中最早的一個紀,在寒武紀的地層中,動物化石的種類與數量都「爆炸性」的增加,讓「造物主」的論點一時間再度凌駕達爾文的「進化論」(事後證明,前寒武紀也有生物出現,但化石極少,被長期忽略)。最初在五億八千萬年前,埃迪卡拉動物群(在今日的澳洲南部發現)揭開了生物演化的序幕,但這時候的生物仍缺少與今日生物之間的關鍵性連結,目前被認為是遠古時期一個「已滅絕」的動物門;其後又陸續發現了一些不完整了化石,直到在加拿大發現了五億多年前的「伯吉斯動物群」,此時的生物與今日生物才具有比較明顯的連結,現今絕大多數的動物門在伯吉斯動物群均能找到其遠祖,一度被視為今日多采多姿動物世界的開端。

  然而,當年我小小的腦袋,已經記不得是在什麼機緣之下,於書中伯吉斯動物群的字樣旁邊,劃線標示了「澄江生物群」,這個名詞從此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1984年,地質學者侯先光在帽天山地區採集化石,赫然發現先前只在伯吉斯動物群中出現的化石,並隨著持續的發掘,至今已挖掘到了十餘個動物門,共兩百餘種生物,還有一些無法歸類在某些動物門下的動物,以及為數眾多的藻類。經過定年研究,澄江生物群的時間約是五億三千萬年前,略早於伯吉斯動物群,是亞洲地區最重要的寒武紀化石發現地。正因為澄江生物群如此的重要,是故這趟行程無論多麼的匆促,也一定要來帽天山一探究竟。


  *帽天山國家地質公園位置圖。

  帽天山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撫仙湖的東北側。帽天山並不是一座顯眼的大山,相反的,它只是雲貴高原上的一個小山包,以帽天山山頂為中心,整個生物群的分布呈帶狀,深度約達500公尺,地質分類上屬於「玉案山段」的泥、頁岩互層,屬於海洋的沉積環境,而帽天山四周,也都是相當古老的地層,放眼望去,最古老之地甚至達二十億年之譜,這對於居住在新摺曲山地的台灣人而言,真是無法想像的地質年代。

  看著附近的農民無所謂的在耕作,很難想像這邊包藏了現代生物演化之謎。我們抵達時大概才上午八點,尚無任何遊客前來此處,停好車後,便逕自走入了仍懸掛「熱烈慶祝澄江化石地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紅布條的大門。走在路上,我不斷的揀起路邊的石頭查看,是否有任何化石的痕跡,看著這些黃色的泥、頁岩,我心中只能嘀咕著上面這一點一點黑黑的是不是化石?不太有把握,畢竟不是專門的。途經地層剖面館,眼見居然大門深鎖,不免有點失望,不過路還沒走完,走到底,便是帽天山的工作站,裡頭展示了不少已經挖掘出來並整理過的化石,讓我大開眼界。

  此時一位吳老師,招呼我們先去看介紹影片,不久後又有幾位中國人帶著兩位老外,一起進到工作站觀賞影片。欣賞結束後,便在一旁的展館好好端詳一下這些「老祖宗」,這一看下去,可就沒完沒了了!我印象較深的,有巨大的奇蝦、類似三葉蟲的各種生物,其他的化石也大多長的奇特又可愛。


  *帽天山國家地質公園入口。


  *大門深鎖的「澄江動物群首發點」,也就是原始地層剖面。


  *帽天山的道路旁都是這種黃色的泥、頁岩出露,屬於玉案山段的岩層。


  *帽天山工作站。


  *化石展示館。




  *各種生物化石,俱是奇形怪狀。


  *大批的化石標本,讓人覺得五億三千萬年前的海底應該是很精采的。


  *特別介紹:海口蟲。是目前為止,類脊椎動物最早的祖先,其中腦部、脊椎、腮等都成為了研究脊椎動物門起源的重要依據,說不定,就是你我的老祖宗。

  參觀完了展館,原本決定要繼續前往下一個目的地路南石林了,此時吳老師和兩位老外攀談了一下,我們也順便聊了聊;吳老師見到兩位老外遠從美國加州來此,又有我們這些「台灣同胞」,於是決定打開「澄江動物群首發點」那深鎖的大門讓我們參觀!這下可真的喜出望外了,自然是二話不說的跟了進去。

  這個展館裡頭,保留了當年在大量挖掘澄江生物群化石時的那個岩層露頭,一兩百種的生物化石就由此出土,雖然隔著圍籬看不清楚,不過能夠「瞻仰」這一片玉案山段的剖面,已經覺得值回票價。在兩位老外(事後知道他們是念生物化學博士班的)的詢問下,吳老師決定帶我們去「挖化石」!好久沒有挖化石的我整個人變的炯炯有神,五億三千萬年前的化石,我現在居然有機會親手接觸到他們!

  不過,說是去挖,其實就是展館外的小土堆。在這些泥岩碎石中,大夥兒七手八腳的開始翻來覆去,有的小心翼翼把石塊弄成兩半,不久,果然有了些收穫!先前我在岩石上所看到的黑點,絕大多數是磷礦,但有一些則是某種藻類化石!既然挖到了化石,又更起勁了,後來我挖到了文首第一張圖的藻類化石,是這一次眾人所找到最漂亮的,如髮絲隱藏在泥岩之中,五億三千萬年的歷史!隨後,另有一位女生,挖到了「昆明蟲」化石,是我們這次唯一找到的動物化石,在吳老師確認是昆明蟲的那一瞬間,這位女生又叫又跳,感覺像是挖到了國家寶藏一般(事後證明這位女生也是讀生物的博士生)。挖掘之時,對於不免會踩碎一些石頭,還會抱持著一種內疚的心:「畢竟這裡隨便一塊石頭都五億三千萬年啊!」


  *原始剖面,特別建議個展館加以保護。


  *一塊泥岩上有三葉蟲。


  *未開放的展館內部。


  *在展館外的小土堆,大家開始努力找化石!圖中穿咖啡色外套者即為吳老師。


  *我們找到的,黑黑小點、長條狀的即為藻類化石的一種。


  *昆明蟲,很小一支,在紅色圈圈內,長得幾乎是個正圓形(圓形的比例尺是台灣的十元硬幣)。

  大概在這邊挖了有一個多小時吧,才依依不捨的離開帽天山,並在吳老師的同意下,帶了幾塊藻類化石回台灣。離開帽天山的路上,回想當年迷戀上挖掘礦物、化石,最終讓我愛上大自然,進而在大學時義無反顧的填寫了地理系的過程,那好像是一種冥冥中注定的緣分,最終在讀地理研究所時回過頭,又來到了當初引燃自己熱情的情景,不過這次是身歷其境!我想,澄江生物群對於古生物學者而言,有著「追本溯源」的不可取代性,對我大概也有一點這樣的追本溯源情懷在吧-正是因為地質和古生物,我才輾轉走上地理之路。

  有關帽天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及澄江生物群的介紹,網路上極多,就讓各位自己去查詢,或者閱讀《珍稀地球》一書;至於臺灣人若要到帽天山一遊,跟團大概是很難,建議可到昆明包車或租車前往。


2012.07.20造訪
2012.09.0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