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

野地旅0837:撣邦大地的珍珠-茵萊湖區

  *茵萊湖的水上人家,而且真的都有住人喔!

  緬甸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前首都仰光(野地旅0834凍結的殖民時空-仰光)與佛塔林立的蒲甘(野地旅0836佛國蒲甘),著名的旅遊區還包括了曼德勒(瓦城)、毛淡棉等城市地區外,許多喜愛鄉村風情與自然風光的旅人,會選擇來到撣邦境內的「茵萊湖」,感受這裡的湖光山色與特色農村。

  我們三人只在緬甸停留九天,其中第九天只有搭飛機的行程,因此必須慎選要去的地方。在仰光、蒲甘必去的狀況下,我們在曼德勒與茵萊湖間進行抉擇。曼德勒是著名的歷史古城,也是緬甸華人主要聚集地;茵萊湖則是茵達族聚集地,且較多自然與鄉村風光。在考量我們將會看到仰光的現代佛塔(大金塔、蘇雷塔等),也在古都蒲甘看了為數眾多的佛塔、佛寺後,曼德勒必去的理由似乎減少了許多,反倒是茵萊湖可讓我們看到不同風光。因此最後忍痛捨棄了曼德勒,在茵萊湖多待些時間。事後證明,我們把茵萊湖遊覽的時間拉長是正確的選擇。因為除了湖本身以外,周邊還有不少可去的地方,而且湖本身與周遭的各種風情都值得細細品味。

  茵萊湖為緬甸面積第二大的湖泊,位在實皆斷層東側約50公里處的南北狹長盆地中。盆地為斷層陷落的地塹,中央積水成湖,在四周被紅土覆蓋的撣邦高原中像是個湛藍的珍珠。湖泊水域面積約為45平方公里,湖中央水深大約四到六公尺,但平均深度。但由於緬甸乾濕季差異極大,全年降雨大多聚集在七到九月,這時候的湖水深度可以更深。湖水面高度約為海拔890公尺,但不遠處撣邦高原的山區海拔可達1900公尺,落差很大,也因為它的盆地地形跟海拔高度較低,因此從三月開始的熱季,並非茵萊湖旅遊的好時機,因為太過於悶熱,氣溫最高可能接近40度。最佳的旅遊季節是十一月到隔年二月的涼季,白天大概仍有25度以上的氣溫,夜間可能降到15度左右,但整體而言是乾爽舒適的。

  近年來可能因為觀光與農業發展,茵萊湖地區的人口持續成長,總人口數約有15萬人。族群組成中約有70%是茵達族,15%是撣族,驃族約10%,緬族約3%。當地人的主要就業狀況是農業,佔了總產值約一半,其他的則由小型製造業、當地的商業貿易為主,漁業則僅大約占3%。

  我們結束了蒲甘行程後,一大早由蒲甘的娘烏機場搭乘緬甸國內線航班,抵達東枝西邊的黑河機場,再由黑河機場直接搭計程車前往茵萊湖北邊不遠處的「娘水鎮」。娘水鎮是絕大多數旅客選擇投宿的地方,有較多便宜的住宿、餐廳,也是搭船遊湖最方便的碼頭之一。我們選定的旅館是曼奧圖克哈酒店,類似小木屋的優雅格局,且附早餐、穩定的Wifi與熱水,還可以免費借用腳踏車,因此就算此酒店離娘水市中心約有500公尺的距離,我們還是選擇了這邊,更何況,三人房兩晚的房價只有60美金,算是很不錯的!

  *飛機抵達黑河前,可看到撣邦高原就是一片紅土大地。

  之所以要挑選有腳踏車借用的住宿,是因為在茵萊湖地區有三種主要的遊覽方式,分別是包車、腳踏車與乘船。我們的計畫是抵達茵萊湖的當天下午,借用腳踏車在湖區西北逛逛,第二天整天則是乘船遊湖,第三天則包車從茵萊湖東側離開,前往下一站卡古佛塔林。說真的,遊歷之後的感想是,如果還想更深入了解茵萊湖地區的點點滴滴,那麼再多待個一兩天也是可以的。不過茵萊湖是緬甸較為觀光化的地方,建議是得失心不要太重,以緬甸的物價來說,就算當地商家要剝你的皮,通常也不痛不癢的,放寬心讓人剝,對當地人和自己都能有個愉快的時光。當然,這樣說好像怪怪的。

  排定了這樣的行程以後,自己內心開始忐忑不安,原因是下巴不會騎腳踏車啊!為了能夠和兩位美女在緬甸馳騁於鄉間,逼自己去練了車。終於,人生又跨出了一大步。

  抵達黑河機場後,才發現這是個比蒲甘機場還迷你的超小型機場,幾乎沒有任何的英文旅遊說明可供參考,甚至連托運行李都是以人力拖車拉進機場大廳。背上大背包,有點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包車,又很怕像在仰光一樣搭到比較貴的Uber。不過,也只能硬著頭皮向機場外走去,果然才到機場道路入口,馬上就有計程車行來向我們報價。秉持著不殺價、被人剝皮就好的我們,聽到從黑河機場到娘水鎮的價格後,也覺得相當合理,一台車25000緬元,相當於19美金而已,約需一小時的車程。

  *黑河機場,就這樣空空的。

  載我們的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司機大叔,會講一些簡單的英語,也能夠沿途介紹一些我們所看見的農村景觀。看到我們三個地理系的人一直在拍窗外景致,更是主動地告訴了我們許多當地的小知識,也不斷的推薦他心中的美景給我們拍照,真的滿幸運的。從黑河到娘水,就是從撣邦高原下到茵萊湖盆地,途中也會經過一些山坡農地,一片農村景象。司機大叔告訴我們,茵萊湖東邊的農村景觀更棒,也因為他的介紹非常仔細且熱情,所以我們便決定在第三天依然請他來載我們。

  以下開始介紹三天的行程,下面的地圖標示了我們去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茵萊湖地區三天行程地圖。紫色為第一天(包車、腳踏車)、藍色為第二天(包船)、紫紅色為第三天(包車)。黃色原點為茵萊湖地區五日市集的分布地點。

  *從黑河開往東枝的鐵路,這裡其實是個環形立體鐵路交叉所在。由於撣部高原和茵萊湖盆地落差極大,因此鐵路必須採用類似阿里山林鐵獨立山路段的環狀鐵路上下山。

  *環狀鐵路橋,看到照片左下方有立體交叉的鐵道了嗎?

  *俯瞰茵萊湖盆地一景。

  *途經一座現代化機械式糖廠,正在吊掛附近運來的白甘蔗。

  *正在翻土的農民,應該是準備插枝下一期的甘蔗。

  *由於茵萊湖地區道路設施尚不完善,因此大部分的甘蔗都先由牛車從田地運送到主要道路,再轉由卡車送到糖廠。

  *紅土地上的甘蔗田。正在使用牛隻翻土,田中灰白色的東西就是準備插枝的白甘蔗。

  *插枝前,會先將甘蔗放在溪水中使其不會枯死。

  通往娘水鎮的主要路口處,也是購買茵萊湖旅遊門票的地方,每個人13500緬元,比蒲甘便宜些,這個門票說實在的,後來再也沒用上。接著,來到娘水鎮聯外道路,聽司機大叔不斷的抱怨這條路實在太窄了,但沒過多久,也就抵達了娘水鎮的碼頭。在這裡,司機大叔先把我們載到了應該是他熟識的船家「Inle Boy」,買了第二天要用的船票,三個人的價格是25000緬元,實際上並不貴。船家老闆娘用流利的英文跟我們介紹了景點,包括第二天五日市集所在的In Dein村,還有一些手作工坊等,我們其實聽到後面就忘記前面的了,就任他宰割吧。

  取得船票後,在正中午抵達了酒店,並與司機大叔相約兩天後的早上見面,check in並花了點時間選腳踏車,就準備開始我人生第一段騎行了啊!娘水鎮的馬路正在修繕,漫天灰塵大概是所有這時來的旅人共同的記憶吧。我們挑選了一間看起來可能不錯的餐廳,點了Pizza當午餐。由於大多數遊湖的旅客會被船家載去湖面上吃午餐,所以這間餐廳這時只有我們一組客人,但他的Pizza意外的好吃。除此之外,也提供了緬甸隨處可見的米餅,供快餓壞了的我們解解飢。

  *這是我們的三人房,只是其中一角。

  *我們點了兩份Pizza,還有贈送一盤已經吃一半的米餅(以及辣得要命的沾醬)、一人一片烤土司。

  吃飽喝足終於要出發,兩位美女輕輕鬆鬆而我戰戰兢兢的相娘水鎮的西邊騎去,恩如在前,伊真在後,確保我沒有騎一騎就掉進濕地或被車撞飛。騎車過橋(我還騎不上去),然後沿著湖岸濕地間的聯外道路往售票處的路口前進。這條道路又窄又坑坑疤疤的,對我這個初學者而言真是具有挑戰性,不過就這樣「且戰且走」,用拍照當休息的藉口,也終於回到了售票處的路口。從這個路口往南,我們的目標是湖泊西北側溼地的「空丹村」。從司機大叔口中我們知道空丹村有溫泉,但台灣溫泉很多,也就沒放在心上。

  *娘水鎮西邊的渡船碼頭。

  *濕地溝渠正在清理布袋蓮。

  *路邊一個小村落。

  *許多小木橋橫跨濕地,這條水道也是這個小村落進入茵萊湖的「幹道」。

  *靠近娘水聯外道路這邊是溼地的狀況,在雨季時湖水可能會淹到此處。

  *溼地中的一處廟宇,四周的土地正被開墾為水稻田。

  *聯外道路北側的沼澤村落。

  *聯外道路北側沼澤陸化的比較嚴重,同時也開始有人工填土。

  茵萊湖區逛這些村落,除了遠離塵囂以外,更多的目的是來此一探所謂「水上人家」的聚落形式。在此處的茵達族人大多居住在湖岸濕地上,甚至有些直接住在湖中央,以木、竹為主要建材的聚落就這樣架高在水面上。居民出入大多乘坐長條型的扁舟,比較古老的用划槳,比較近代的則有燃油馬達。由於四周土地水源不甚豐沛,因此湖泊的水就成了很重要的農業資源。但在缺乏抽水設施的緬甸,怎麼把低窪的水送到高處的農地呢?原來,他們根本不需要灌溉系統,在1960年代初期,緬甸軍政府開始指導當地人製造「浮田」,以一些有機質製成長約40公尺,寬約2公尺不等的長條田塊。這些有機質密度小於水,所以會浮在水面上,茵達族人便在這些浮田上方種植農作物,例如番茄、馬鈴薯、豆類、大蒜與花卉等。我很想從陸地上看看這些浮田的樣貌,所以去空丹村碰碰運氣。

  抵達空丹村後,除了有兩個船夫跑來問我們要不要看日落(在蒲甘已看過了,這邊就沒有答應)外,基本上沒人搭理我們。我們把腳踏車停在佛寺前,信步進入村中晃晃。空丹村算是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沼澤溼地上的村落,看起來離浮田還有段距離,看不見,不過高腳屋倒是看了不少。村落中水道密布,偶有船隻穿梭其中,汽車只有靠陸地的幾戶有,而且路超級窄小,在這裡,還是船隻的機動性比較高。

  *往空丹村路上的向日葵田。

  *空丹村陸地上重要的飲用水井。水面不深,大概跟湖面可以對上,代表這邊的湖面與地下水面相去不遠。

  *空丹村內的小碼頭。

  *沼澤中的高腳屋。屋腳遊樹幹搭建,屋牆則是棕梠葉編織而成。

  *這條水路看來就是空丹村的幹道了,電線也直接牽在水上。

  *有人划船經過。

  在空丹村附近的路邊有一個牌子寫著「view point」,儘管看起來又是通往一間佛寺,而且是上坡的階梯,感覺好像有點累。不過都已經來到茵萊湖了,而且我又是費盡千辛萬苦才騎到這裡,不上去好像有點對不起自己。還好佛寺距離不算太遠,經過波巴山(野地旅0835波巴山)的猴屎猴尿超陡階梯速攀訓練後,這個佛寺的階梯已不算什麼。還好心一橫有上來,從半山腰可以遠眺空丹村、鄰近的濕地,以及遠方湛藍的湖水。湖岸平坦農地上種植了大量的甘蔗,且部分區域正在採收。有些地方則已經開始火燒殘餘的作物,準備開始新一期的農作。剛好這時陽光順光,色彩層次分明,真是美極了!

  *前往佛寺與觀景點的階梯。

  *爬上階梯不虛此行啊,青山、綠水、村落、濕地。

  *採收中的蔗田。

  在空丹村晃一晃,也已經下午四點。由於下巴騎車技術實在不怎麼樣,所以我們也該原路返回娘水了。雖然是已經看過的景,但夕陽斜射的暖色光讓景緻別有一番風味。有趣的是,我們從仰光、蒲甘到茵萊湖,常常在路邊看到隨便一個空地就架了個網子,原本以為是排球網,但此時我們看到幾個緬甸的學生在「踢」得是「藤球」。藤球是以藤編成的空心圓球,規則與排球相似,但必須用腳踢、頭頂、膝蓋碰觸與胸口托球,是東南亞地區流行的運動,同時也是亞運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在路邊看著這些學生踢球,每個人都會頭槌、倒掛金鉤,看得我們是目瞪口呆啊!

  *腳踢。

  *頭槌。

  *倒掛金鉤!

  *跳得真高啊!

  在涼季,傍晚與夜裡的娘水鎮是充滿活力的。我們騎車返回酒店的途中發現居然有夜市,決定要來嘗嘗看當地特色食物。夜市很小,攤子沒幾家,繞了一圈後最吸引我們的,還是在蒲甘就已經吃過的撣族麵(Shan noodle),不過我們鐵了心要換一種食物嚐嚐。首先吃了夜市的串燒,感覺是比較西式的,大概跟台灣串燒吃起來沒有太大的差別;接著,鼓起勇氣吃了「沙拉」。緬甸的沙拉其實看起來比較像是我們所稱的涼拌,而且涼拌的內容比較特別一些,常見的是「茶葉沙拉」,我們則是吃了一種不知名植物的花醃漬做成的沙拉,應該還拌了一些橄欖油、醋與辣油之類的東西,又酸又辣的沙拉,還真是生平首見。由於沙拉的味道太獵奇了,我們晚餐居然就只吃了這麼一點點。

  *夜市燒烤,我們只點了香腸跟雞肉。

  *沙拉,酸酸辣辣的,並撒上緬甸人喜愛的芝麻。

  *各式各樣的沙拉,我們吃的是「Dried Mangrove Trumpet Flower Salad」,搞不清楚是什麼喇叭花,我們都說是「川普花」。

  回到酒店,頗大的日夜溫差讓恩如感冒了,趕緊吃了藥早點睡,畢竟隔天還跟船家約了8點在酒店接我們。隔天一早,船家派來的車挺準時的,我們搭車前往位於娘水鎮西邊的渡船碼頭,一個曬得十分黝黑的小帥哥替我們開船。給遊客搭乘的船是較大艘且較長的舟,在船身中間會放三到四個木椅,船尾則配備有馬達推進器。就坐完畢,先是慢慢地晃啊晃,從大批船隻中進入河道,接著打開馬達,像是開啟了小火箭一樣就向前衝去。早晨的茵萊湖面還是相當冷,尤其當船飛快行駛時更顯風大。

  船隻開在娘水通往茵萊湖的幹道上,兩邊偶爾出現一些錯落的村莊,但更多的是大片水生植物所覆蓋的濕地與沼澤,這裡是緬甸第一個鳥類保護區,同時也是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在2015年的20個新增名單之一。沿途許多水鳥在我們身邊飛翔,搭配湛藍的湖水跟青綠色的植物,令人心曠神怡。突然船夫放慢了船速,湖面上的幾個漁人便開始了「單腳划船」的表演。由於茵達族人生活在水岸邊,湖中長了許多蘆葦等水生植物,倘若坐著划船視線會被遮蔽,因此發展出站著划船,且只用單腳操槳,兩手空出來可以捕撈漁獲的技術。當然,現在的船隻大多配備柴油馬達,大部分單腳划船就真的是「表演」,等遊客靠近了才開始動作讓大家拍照的。

  *準備出發!

  *娘水南邊河道旁就是鳥類保護區。

  *有許多水鳥很悠哉的浮在水上。

  *幫我們操舟的小帥哥。

  *湖中間等著遊客的漁夫。那個圓錐狀的器具就是茵達族的漁具。

  *看到我們來就開始划船了。

  *當然也有現代化一點的,使用漁網捕魚。

  接著,船隻飛快的在湖面上航行,早晨的湖面還真有點冷,不過風景絕佳。前一天船家老闆娘跟我們介紹的行程早就忘得一乾二淨,所以也不知道小帥哥要把我們載去哪裡,只能用手機GPS定位。第一個停船點是Ywama村,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水上聚落,停靠的地方是一座銀飾工坊。茵萊湖的觀光景點大多就是這些工坊所組成,而珠寶銀飾則是緬甸的大宗旅遊工坊類型之一。在緬甸中部撣邦高原有一條變質岩帶,同時也有一些火山作用(或地底的火成作用),使得緬甸翡翠、紅寶石、金銀飾品成為最重要的外匯來源。我們參觀的這間工坊,就展演了員工們以放大鏡手工製作銀飾的過程,還有塑造銀飾形狀的方法。印象最深的是很多銀飾都做成魚的形狀,這魚不只像,搖一搖還能擺尾,眼睛用小顆的紅寶石(應該是吧)裝飾,看起來栩栩如生。其實當下有想買的衝動,不過我們這些窮學生聽到價格後,還是打消了念頭。

  *正在示範把銀線加熱、塑形。

  *可愛的小魚。

  *這些魚真的超小的,也有比較大隻的,不過都很貴。

  銀飾工坊沒有待太久,很快的上了船,繼續往第二站出發。我們從Ywama村向西南,沿著水路一路往湖西側的In Dein村(茵達村)前進。茵達村所在的位置,可算是一個湖岸鳥爪狀三角洲的扇頂,後方即是茵萊湖谷地的山坡。茵達村的海拔明顯較湖面來得高,那麼當地人怎麼維持水路的暢通呢?原來他們利用木頭、竹子和石塊,在河中間搭成一個個攔水壩,這些攔水壩可以提高水位、讓河道變寬,以利行船。每個攔水壩都只留中央剛好可通過一艘船的寬度,每次通過攔水壩,水位都會提升個數十公分,粗略計算了一下,從Ywama村到茵達村大概經過了8座攔水壩。

  *前往In Dein村的河道。

  *有許多局部抬升水面高度的攔水壩,只留一個船身寬行船。

  *簡易船塢。

  *逐漸靠近村落,還有看起來搭得不是很穩但大家都走得很放心的橋。

  *水直接喝,但也不曉得水裡有什麼。

  抵達In Dein村後,目標是茵萊湖地區的五日市集。五日市集是墟市的概念,即每天會到不同的村落進行集市,自成一個商品貿易的區域。這五個市集落腳的村落分別是黑河、東枝(Ywama村)、彭都奧(Phaung Daw Oo)佛塔、茵達村和Nan Pan村。除了黑河以外,都集中在茵來湖中部以南,可見整個市集客群是以茵來湖及其周邊為主,但在撣邦高原上的黑河市集似乎與另外四者不太相同,遠離湖區且部分販售的商品並不一樣,例如黑河有牛墟,但其他四者根本在水上,也不會有牛隻交易,所以猜想黑河市集可能不僅只是茵萊湖五日市集之一,也可能同時是另一個貿易區域網絡的節點,成為兩個貿易網絡的交換點。

  In Dein市集逛起來的感覺,與蒲甘娘烏市場很像,規模也差不多,我們在這裡用比手畫腳的方式買了一大片米餅,吃起來香香的。或許因為已經逛過市集了,所以In Dein市集能吸引我們的東西比較少,反倒是旁邊的幼稚園,天真可愛的面龐擄獲了不少外國遊客的心。有趣的是,他們也唱兒歌,唱得是兩隻老虎和倫敦鐵橋垮下來,當然是緬語版。In Dein村附近有瑞因都佛塔群,屬於小型但密集的古老佛塔,據說有上千座,不過因為我們已計畫第三天要去卡古佛塔林,感受似乎比較類似,所以決定不前往瑞因都佛塔群,只拍了市集旁邊幾個小佛塔就算數。

  *In Dein村中心的碼頭與主要道路橋樑。

  *金三角「印度咖哩角」,我的愛。

  *緬甸也賣不少柚木漆器。

  *市集中的一些手工藝品。

  *這是緬甸風格的木偶嗎?

  *比臉還大得多的米餅,大家都是一次買一串,只有我們買一片。

  *咖哩等調味料。

  *當地攤商使用的砝碼。

  *檳榔攤,緬甸的數目也不少。

  *這個小朋友特別愛跟旅客打招呼。

  *圍圈圈唱歌中。

  *拖鞋應該是緬甸最普遍的鞋類了,反正去很多地方都得把鞋脫掉。

  *幼稚園的招牌。

  *In Dein附近的少數幾個佛塔。

  在In Dein市集並沒有逛太久,畢竟我們都沒有很高的採購慾望。不過這時卻只見搭乘的船停在岸邊,卻不見開船的小帥哥。對我們來說,緬甸人似乎都長得差不多,東張西望了一陣也沒看到人,彼此間也沒留下任何聯絡方法,只好在河邊乾瞪眼。大約過了20分鐘,這小帥哥似乎在遠處發現我們回來了,急急忙忙的飛奔過來,手腳俐落地把船撐出岸邊的「船陣」中,繼續往下個景點前進。

  又經過了方才的河道,回到Ywama村,這次參觀的是織布工坊。幾乎所有來茵萊湖旅遊的人,都會提到這間織布工坊,並不是因為他的布多麼獨特,而是因為老闆請了兩位「長頸族」當作在店中提供大家拍照,順便吸客。這個織布工坊也賣其他藝品,包含前面銀飾店所看到的東西,價格差不多,以緬甸來說是高價位消費,並不建議在這裡購買東西,但若想要,花個200Kate當小費,這些長頸族人可以擺出各種專業姿勢,讓你拍個夠。

 
  *這是已經擺好動作的。

  *付了小費就隨便拍。

  *除了布以外還有很多藝品,這個臥佛配上光影的感覺特別好。

  織布工坊的下一站,是南邊的Phaung Daw Oo佛寺。這間佛寺有個傳說,大意是寺中有5尊小佛像,每當節日時人們會迎出佛像,用船載著佛像到處穿梭(有點像神明繞境),但一次突然發生意外翻船,佛像落入湖中,眾人拼命打撈也只撈起其中4尊,無奈之下眾人只好返回寺中,卻見打撈不著的那尊佛像,已經端坐在原來的位置上。也因此傳說,這間佛寺變成了茵萊湖區最多人崇拜的信仰中心。5尊佛像至今仍端坐在佛寺中央,但因為虔誠的眾人長期用金箔貼在佛像上,現在佛像根本看不出原本的形狀了,反而比較像是5個葫蘆。

  在這裡,會有人於寺廟的各個入口兜售金箔(金葉),寺內也有販售。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女性不能登上佛壇,所以女生買金箔也是白買喔。在現場,可能是為了監視錄影,也可能是讓無法接近的女性遊客看個清楚,設了幾個閉路電視可以觀看佛像的各個角度。佛寺旁邊也是五日市集的其中一個場地,選對日子就可以在此看到市集景象。

  *Phaung Daw Oo佛寺外觀。

  *寺內販售金箔的地方。

  *佛像已經變成葫蘆了。

  *Phaung Daw Oo佛寺。

  接著,是午餐時間,我們在佛寺不遠處上岸(是小帥哥直接帶我們到餐廳,應該是跟船公司已經說好,沒得選擇的)。這間餐廳今天只有我們一組客人,自然什麼東西都要現點現做。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緬甸點餐,至少都要等上半小時的狀況,不過這一餐等了將近一個小時。我們只點了最普通的緬甸咖哩,還有他們附送的米餅,咖哩的份量誠意十足,吃得超級飽。

  吃飽後,繼續前往絲綢工坊,這邊的主要賣點是蓮藕絲編織。看著店員們的示範,蓮藕絲真的是不太容易取得。這些蓮藕絲是價格最貴,通常用來織布給僧侶使用的。不過這些絲織品的價格實在太高了,買回去大概也沒機會使用,只能看看、摸摸,然後說聲謝謝。

  *被我們包場的餐廳,感覺很愜意,可以俯瞰船來船往的航道,還有大片的鳥類保護區。

  *餐廳送的米餅。

  *蓮藕絲,這樣搓一搓才變成一條絲線,真的很費工。

  *示範蓮藕絲製作的過程,麻煩到我覺得這本身就是個修行。

  *紡織機。

  接下來的行程,是我比較期待的,也就是搭船遊湖,看看這些水上村落,以及茵萊湖獨特的「浮田」。首先船隻通過了幾個水上村子,這些航路就像街道一樣整齊,而航路旁也牽了電線,有些私人的範圍則用竹子構成水上柵門,這真的是在已經完全台灣看不到的景象(曾經在淡水一帶還有蜑民的水上人家,但已因防汛理由全數拆除)。

  *水上村落。

  *這些水上人家大多利用高約5到10公尺不等的竹子搭建而成。

  *村鎮「中心」。

  *船隻是人人都可以駕馭的交通工具。也可以看到近年來牽了電線。

  *有時候會用竹子搭建綠籬,把家屋圍起來。

  *多人正在打撈水草。茵萊湖有些優氧化的問題,水草數量多,可以被賣到別的地方當飼料。

  *載滿了水草的船。

  在茵萊湖的西岸,從衛星影像上就可以看到眾多浮田,這些浮田被圍成一塊塊的,田塊之間有行船的航路。而浮田本身則是用竹竿固定,以長條狀的方式浮在水面上。農民們撐船耕作,偶爾直接站在浮田上。這些浮田本身是用腐植質所製造而成,其養分大約可以提供2到3年的耕作,養分耗盡後,除了施肥以外,無法再利用的浮田會被農民拖運到岸邊棄置,這個動作使得茵萊湖畔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的陸化速度大幅加快,也導致湖水優養化的問題。但不管如何,這個浮田的耕作是茵萊湖區最大的特色,不時可以看到外國遊客要求船伕停船,讓他們好好拍個夠。

  *大片用竹竿固定的浮田。

  *有農民站在浮田上耕作中。

  *船隻航行在浮田間的水路上。

  *浮田中央有一些農舍。

  *浮田間往來的農民們,搭乘的是比遊客更小的船隻。

  *正在挖掘浮田邊緣的農民。

  *在船隻上耕作的人們。

  *正手持竹竿插在浮田上種植豆類作物的農民。

  *長條狀的浮田。

  很快的,大半天過去,來到了本次茵萊湖遊湖行程的最後一站,名為「跳貓寺」。跳貓寺原名為Nga Phe Kyaung寺,據說寺中僧人飼養了數十隻很會跳的貓咪,成為本寺的特色。但這批會跳的貓目前似乎已經都不在了,現在的貓大多懶洋洋的,也沒人刻意去找貓在哪裡。不過這間寺廟還是有可看之處,整間都是木造的寺廟建於1850年,寺中有非常多精美的佛塔。走在寺中,有時還覺得會有點震動,或者是整間寺斜斜的,有點心驚。

  *跳貓寺內一景,完全是木造的老佛寺。

  *跳貓寺內的佛塔,造型各異,非常精美。

  *跳貓寺外一景,四處都是浮田。

  大約下午三點多,結束了本次的行程,搭船回到娘水鎮上。最後欣賞湖上風光,心情顯得平靜安詳,茵萊湖遊湖行程雖然大多與購物相關,可是緬甸人並不會強迫購買,整體而言對遊客來說是舒服的。回到鎮上,我們決定去逛逛前晚從夜市回旅館的途中,看到的路邊小攤販。我們選擇了一間看起來是賣緬、印餐點的小店坐下,理由是我們很想喝緬式奶茶。緬式奶茶雖然有點甜,但溫溫熱熱的,喝起來很香濃,在二月份仍然微冷的夜中喝奶茶,真的是太享受了,讓我忍不住多點了一杯。

  *水鳥翱翔湖面。

  *真正在捕魚的當地人,不是表演的。

  在茵萊湖的第三天,我們再度找來了第一天載我們的巴基斯坦裔大叔,畢竟可以溝通,喜歡拍照,開車又慢又安全的司機不好找啊。這天,在大叔的「強力推薦」下,我們這群來自台灣的人居然在緬甸泡了溫泉,是第一天就曾經找過的空丹溫泉,但我們第一天並未發現。空丹溫泉的觀光大眾池原本只開放給外國遊客,本地人則是在一旁陽春的溫泉池泡。不過後來本地人也希望能夠享受一下較佳的環境,所以現在也開放本地人,觀光客泡溫泉每個人是10美金(緬甸有很明顯的遊客價,所以猜測本地人價格不同)。我們其實沒有帶泳裝,但大概早就知道沒幾個遊客會在出發前知道緬甸可以泡溫泉,所以這裡可以租借泳裝,女生的布料多,每個人1000kate,男生500kate。換算成台幣,還算是滿划算的。恩如直接穿了兩件式的泳衣,伊真則是挑了一個樣式看起來「最緬甸」的。

  清晨六點多就來到空丹溫泉,環境似乎才剛打理好,整個觀光大眾池並沒有其他人,四個池子水溫略有不同,任我們泡。泉質滿好的,泡起來的感覺跟在台灣金崙溫泉有點類似。泡的過程中還正好可以看日出,又有兩位美女相陪,覺得實在是太舒暢了。泡到一半,有一家子的緬甸人也來泡溫泉,多了一些歡樂的感覺。

  *空丹溫泉大眾池的招牌。

  *大眾池一景,我們三人包場了啊!

  泡完溫泉,正好是司機大叔跟我們約定的上午八點。我們原本還在想溫泉哪會泡到兩個小時,結果還是人家大叔有經驗。返回旅社前,大叔先帶我們看了當地人泡溫泉用的簡易浴池,就在大馬路邊用水泥牆圍起來而已。溫泉露頭就在一旁,看得到泉源,絕對沒有加熱用溫泉粉。

  *空丹溫泉露頭,這是觀光大眾池的水源。

  *簡陋的小房子後面就是當地人泡溫泉用的浴池。

  *當地人溫泉池的溫泉井,直接挖在地上,超陽春。

  *溫泉水先引到這裡降溫,再引到男女分開的兩個溫泉池。

  回到旅社,吃了一頓等了快一小時的早餐,接著司機大叔就按照先前的約定,開車載著我們由茵萊湖東側的道路往南,繞行到我們今日的主要目的地「卡古佛塔林」。由於茵萊湖谷地屬於一個斷層陷落谷,東側為撣部高原的一部份,並逐漸向湖低降,湖岸呈現緩斜坡狀,開闢有落差不算太大的梯田。從斜坡較高處往湖面看去,偶爾是水稻、偶爾是小麥、偶爾是菸草、偶爾是荖葉,當然還有一些蔗田。這些田地共同的特色,是仍然保留了一些巨大的樹木,作為當地炎熱天氣的遮蔽地,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水土保持功用。

  *水稻田與茵萊湖。

  *茵萊湖東側的主要幹道。

  *甘蔗田與田中央的大樹。

  *水稻梯田,倒映著丘陵化的撣部高原邊緣。

  不久後,抵達了茵萊湖南端的一個小村鎮Nan Pan,五日市集今日出現在這裡。原本想說在蒲甘已逛過娘烏市集,在茵萊湖區也逛過In Dein市集了,Nan Pan市集或許可以免了吧。不過大叔講得一副眉飛色舞的樣子,好像不去很可惜,既然都這麼熱情了,我們也就聽從他的安排。在緬甸學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緬甸司機的安排聽就對了,這樣玩起來比較盡興。」蒲甘是這樣,我想茵萊湖也是這樣吧。

  我們跟大叔約了40分鐘後,下車處原地見面。這個地方其實相當難停車,畢竟茵萊湖周遭的居民大多是開船來的,所以有面積廣大的停船場,卻沒有什麼停車位。這個市集跟In Dein和娘烏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這個停船場了吧,兩道土堤橫在湖岸上,成為泊船的位置,船群排列起來相當壯觀。這個市集也有前兩個市集未能看到的生鮮漁獲,當然還有不少現場可吃的小點心。

  *Nan Pan市集的人群,聽司機大叔說黑色衣服的就是撣族人。

  *停船場跟市集。

  *Nan Pan市集的漁獲。

  *漁獲一景。

  *熙來攘往的水道,遠方應該是Alodaw Pauk佛塔,是茵萊湖中的重要佛寺。

  *也有人是撐船來的,不是駕駛有馬達的船隻。

  *人們總是有辦法在這麼壅擠的停船場中,找到一個把船塞進去停好的地方。

  *這邊見到販售竹竿的場地,有長有短,有粗有細,都分區放好了。竹竿是建造水上房舍、固定浮田的重要材料。

  *長長的船剛好很適合載運竹竿。

  *緬甸常見的點心,左邊的是印度咖哩餃,右邊的是緬甸華人的油條。

  到了約定時間,回到停車處,才發現原來這裡是司機大叔的親戚家,我們去逛市集,他則順便吃了點免費的早餐。再上路,繼續往南開,進入了一大片甘蔗種植區。就在路邊我們發現了一間小工廠一直在冒煙,我仔細一看,似乎是個私人小糖廍。司機大叔見我對糖廍有興趣,就停下車來,帶我們進去參觀。糖廍的老闆似乎已經很習慣有好奇的遊客在旁駐足,繼續忙著他們的工作。糖廍裡面正在用四個大鍋煮蔗糖,不斷地傳來非常香非常甜的味道,名符其實那「甜甜的空氣」,聞起來非常舒服。

  老闆娘從旁拿了根甘蔗,沾了一點蔗糖,冷卻後給我們三人當棒棒糖吃。司機大叔也自己拿了寶特瓶,去裝了剛榨出來的甘蔗汁,不管是糖還是甘蔗汁,都非常的甜,不敢吃太多,可是那個香味令人難以忘記。

  *甘蔗田。

  *已採收完的甘蔗,會有很多葉片在地上,有人會去蒐集這些葉片,作為糖廍生火加熱用的燃料。

  *小糖廍,吸引我目光的是這個煙囪。

  *用牛車載運田地裡的甘蔗葉來燒。

  *正用大火煮的蔗糖水,那個木籃子似乎是為了讓糖水不要噴出來而放的?

  *一旁已經冷卻、切塊的蔗糖。

  *煮好的蔗糖水舀入鐵鍋,準備定形。

  *先用大木棍在鐵鍋中把糖水攪拌均勻。

  *把糖水倒入棕梠葉編織的蓆子,蓆子下方四邊有竹竿稍稍墊高。

  *倒入蓆子後,先用刮刀把邊緣的糖水集中,並讓糖水厚度均勻。冷卻的速度很快,很快就有點形狀了。

  *我們獲得的棒棒糖,真的很甜,吃了三天還吃不完,但這純天然的!

  *從田裡載來的甘蔗,放到機器裡榨汁。

  *榨出來的汁匯集到水槽中,然後再送到一旁煮。

  結束了有得吃又有得拿的糖廍參觀,不遠處就是要往卡古佛塔林的岔路了。自此,我們的車向東行,離開茵萊湖畔,盤旋上山,景色也由湖岸緩坡地轉為山坡地,農田變成灌木叢林。茵萊湖之行就到此結束,度過了兩天多的優閒時光,相信我們會一直懷念這個「撣部高原上的珍珠」的。


一、參考資料
1.Sidle, R.C., Ziegler, A.D. and Vogler, J.B., 2007 ,Contemporary changes in open water surface area of Lake Inle, Myanmar.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1): 55-65.


2018.02.06-08造訪
2018.06.0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