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野地旅0193:郭氏古宅與內湖庄役場[台北內湖]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241巷19號,郭氏古宅
   臺北市內湖路二段342-1號,內湖庄役場
   臺北市內湖路二段342號,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十月十八日
性質:散步

---------------------------------------


  *郭氏古宅周遭一景。

  我原本想說,在我常拿來參考的那些旅記大多還沒前往郭氏古宅之前,自己就要搶先去看看,仗著自己長期住在內湖的優勢,因此也沒多做積極規劃。直到最近某一天,準備研究所申請的備審資料準備到累,打開某人的旅記來看,赫然發現「內湖郭氏古宅」一文,這正應驗了一句話,「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想搶在別人之前不過是為了小小的虛榮心,既然人家都已經去了,那我也沒什麼理由好再拖下去,就當作是去散散心吧。

  由於出門的時機挺隨性的,加上之前都在準備申請資料,沒有上網查好位置,就只能依靠我內湖人微薄的印象,從捷運西湖站一路走到了文德站(我也不確定在哪裡下捷運),從文德站內的地圖便可看到,從二號出口出來後往東走,不久就會抵達內湖郭氏古宅,心中一喜,果然沒找錯捷運站。從捷運站地圖上看起來,似乎是要走207巷繞近小山中。來到207巷,發現這裡是個有駐警的社區(聖湖園),心想直接闖進去不好,反正地圖上說207巷在另一頭也有出口,就繼續往前走,沒想到仍有駐警,這邊的駐警看起來比較親切的樣子,便上前詢問郭氏古宅的位置。


  *郭氏古宅位於紅色圈圈內。(註:只能從文德路241巷,也就是古宅往右下的路進入,圖中往內湖路二段和文德路171巷的道路均為荒煙蔓草)

  這位駐警大概是看到我手拿單眼相機,就知道我要去哪哩,笑笑的告訴我說:「郭氏古宅其實不在這條巷子啦,大家都搞錯了!」駐警走出社區,指著207巷旁邊小山坡的一個菜園,有階梯往上,叫我從這邊上去,便可以接到郭氏古宅所在的241巷。謝過後,循階梯至241巷,只是條小水泥路,且雜草叢生,看起來與一般的登山徑沒啥兩樣,居然還是登記有案的道路!不遠,郭氏古宅屹立在我的面前。

  巴洛克式的建築,融合了傳統漢人文化,包括中軸對稱(雖然有人持中國沒有中軸對稱的概念)、五行馬背(主脊為火形馬背,副脊為較晚期的「風馬歸」)並使用紅磚作為建材,不過和彩色磁磚、圓形窗和洗石子柱搭配在一起,有種不衝突,反而感到協調的美感,不愧是內湖庄第一任庄長郭華溪的豪宅,整體形狀俯視為一「凸」字形,面向台北盆地,景觀極佳。挺有趣的是古宅立面上,題字寫著「碧奉宮」,是當時屋主有意要改為廟宇未成所留下的。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碧奉宮三字上頭,同樣用黑色琉璃拼出的「內湖庄六大角」,不曉得是哪六大角?一旁落款年代則是甲午年,由於古宅建於大正八年(1919),不可能是割讓台灣的那個甲午年(1895),因此往後推算,改為碧奉宮的年代大概是民國四十四年(1955),時值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不久,國家動亂、民生凋敝,有可能是郭氏後人無力維護古宅,才欲將之改為廟宇,但當時的社會亦無力支持(尤其內湖除土地公外沒什麼特殊信仰),因此荒廢。

  正當我在古宅附近邊繞繞,邊打蚊子時,發現附近的林相挺特殊的,居然是一片不算太小片的蒲葵林,蒲葵原生於華南地區,台灣現存原生蒲葵僅有龜山島一處,這邊有一大片蒲葵林確實惹人疑竇,而且還沿著241巷一路出去,一查資料,果然是當年的特殊造景,當時郭氏家人的生活品味確實不低!


  *通往241巷的菜園階梯。


  *雜草叢生的241巷。


  *郭氏古宅,西式圓窗、圓拱、山牆立面為巴洛克式。


  *圓窗與上方精美的雕刻。


  *彩繪磁磚。


  *屋側廂房較矮,整體呈凸字形。


  *火形馬背。還有精製的通風口與鳥踏。


  *廂房上的風馬歸形馬背。


  *碧奉宮字樣。兩側石獅子為當年欲改做寺廟時所更換。


  *郭氏古宅與一旁的蒲葵林(貌似棕梠者)。

  蚊子實在很多,加上我被不曉得從哪裡冒出來的狗嚇到,因此不做久留,見天色還亮,便往內湖區的中心走去。我印象中只有內湖庄役場會議室這個古蹟,不過當我走到當年內湖中心地帶(成功路三段174巷與內湖路二段交會口)時,發現有一排看似「老街」模樣的荒廢建築,因為平時很少從西湖到這邊來,所以挺驚喜的,站在馬路對面照了好幾張相片,還引起路人的側目。現在這裡最顯眼的是台北市警察局內湖派出所,很高大氣派的一棟白色建築,相較於老房子的破落,派出所可真是雄壯威武啊。走到內湖路二段往西,又見到了一間上覆日式黑瓦的矮建築,外牆紅紅的,用鐵皮包了起來,我一度以為只是舊派出所(實際上也是),拍了張照片便沒再多看,回家一查資料,才發現是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內湖庄役場」!這棟歷史建築啟用於昭和十二年(1937),進入民國之後也成為了內湖鄉、內湖區的區公所,區公所遷走後則做派出所,現在派出所有了自己的大樓,這間建築就被鐵皮圍起來了,希望是在做整修而不是像一旁的老屋被廢棄。看了內湖庄役場,斜眼一瞄,才發現老屋最靠近役場的一間,寫著台北市內湖區戶政事務所的斑駁大字,此處以前真的是行政中心啊!


  *內湖中心老房子配置圖。黃色框框為路口交會的老屋、淺藍色圈內為內湖庄役場、淺綠色圈內為內湖庄役場會議室、紅色圈內為內湖路統制倉。


  *路口的老房子,黃色牆面使用的是有橫向紋路的清水磚。


  *老房子的另一面,為磚造建築。


  *內湖庄役場,被鐵皮包起來了。


  *老房子中最左邊的一間,是舊的內湖區戶政事務所。

  內湖庄役場旁邊不遠處,現做為內湖區活動中心的三角形建築,就是市定古蹟「內湖庄役場會議室」。為何會議室是古蹟,而役場本身不是呢?約建於昭和十年(1935)的會議室,能被列為古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建築本身的特色,會議室的風格與一旁的老屋迥異,呈現出1930年代西方建築的極簡風格,其山牆與一般台灣建大相逕庭,我暱稱為「三角形的三眼怪獸臉」,十分可愛啊!會議室內部為當時少見的大跨距空間,屋頂同樣覆上日式黑瓦,會議室旁通往廁所的迴廊,其柱基則有八角形洗石子設計。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正面。


  *風格特殊的山牆立面。


  *穩重的入口隔局。


  *牆面建材似乎有經過特殊的釉燒?


  *迴廊圓柱底下有八角基座。

  看這幾間老房子,因格局不大,所費時間不多,想說用走的回西湖好了,才走沒幾步,這幾年來累積的經驗告訴我,旁邊停車場這間也是老建築,雖然以鐵皮為頂,但我直覺它一定是個老建築,擁有一般建築所沒有的木造斗拱,雖然儉樸,但透露出古意。回家一查,原來是同樣被列入歷史建築的「內湖路統制倉」,約建於1939年,為日治時期制式之規格糧倉建築形式,磚牆與大垮距木桁架,仍為原始構件與形式,保存相當完整。更重要的是,這間統制倉見證了此處曾是內湖地區中心的歷史過往!


  *內湖路統制倉(一排車後面的倉庫建築),有種特殊的歷史感。照片中的洗石子門應該也是舊物。


  *從旁照統制倉前的木桁架,別有一番風味,下次應該走近一點。

  這段路程不遠,從郭氏古宅到看完統制倉,前後僅約一個小時多,蠻適合兼程順道旅遊參觀,不過不方便停車(機車到無所謂),我趁著天還亮,沿著碧湖公園(野地旅0044碧湖公園)走回西湖,途中還去內湖路一段737巷吃了我最愛的臭豆腐(酥脆可口,辣椒醬的味道也是一絕),接著順道回母校麗山高中看看,操場中央草皮居然人工化了,嚇我一大跳。然後在全校最具有「靈異性質」的小山丘石敢當(與樹林中的蔣公銅像並列麗山懸疑)前照了張特寫,然後回家,完成這次的散步。


  *郭氏古宅與內湖庄役場對應位置圖,建議路線為藍色線。


◎註1:內湖庄役場、路口老屋與統制倉已遭到建商拆除。
◎註2:得到郭湖龍曾孫之回應如下:郭湖龍是經營南北貨而富起的迪化街商賈,其店面在迪化街「郭怡美」樓房,此兩店面通到民樂街68與66號,現已換人居住。他的子孫在民樂街68號一直居住到民國70年,才因為需要變賣古厝而搬遷。


一、參考資料
1.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內湖區

2 則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