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00:序言

前言:

  醞釀了好久,總算是要開始寫有關自己的「旅遊記實」了!

  如果能夠紀錄全世界,那麼我的目標便是紀錄全宇宙!

  經常看到有很多地理雜誌,他們把旅行的過程,用優美的文字、漫妙的圖片勾勒出一個世外桃源,讓讀著們心癢難耐,而我也希望我能做到如此。但我並不曉得,「野地旅」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是一篇又一篇的遊記?還是能夠成為一本書?姑且不論他的型式,我將致力把野地旅寫得「人文」、「自然」兼備,並且用最淺顯的文字,了解一地的各種特性。為了能夠深入,每個地點範圍絕對不大,而每篇的內容也不會太雜。

  至於,到底什麼樣的內容,會被歸類為野地旅呢?我們直接從字面上來看:野,就代表的是野外、田野,因此,有關博物館、特殊單一建築物等並不被歸類在此。地,地方,也就是要有地方的特色。旅,旅行,意思就是所有的內容,都是我旅行的回憶。以此三個原則,寫成接下來的每一篇,以期能達到「紀錄」世界的願望。

  那最後,廢話不多說,就讓我們開始進入野地旅的世界。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游牧笛

  隨著時間的流逝、年紀的增長、閱歷的累積,野地旅也茁壯到超過百篇,還記得初衷,要用地理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對筆者而言,第理的範疇不再是人文和自然,也不是形候水土生、人經交聚政這樣的分類可以比擬。每當筆者試圖將一個地點,做出上述分類時,便覺得自己狹隘而無知。每當撰寫一篇文稿,總是不斷的有其他靈感從腦中迸出,需要查資料、需要問專家…,這些靈感來源,未必與純粹的地理有關,也未必與當時的主題直接相關,但間接的,都會有所牽連,藕斷猶絲連,況且,地表的景觀與事物是不曾被切斷的,轉變也不過是換了一條線而已。

  近兩年前的序言中,提到野地旅的定義如下:

  「野,就代表的是野外、田野,因此,有關博物館、特殊單一建築物等並不被歸類在此。地,地方,也就是要有地方的特色。旅,旅行,意思就是所有的內容,都是我旅行的回憶。」

  寫了百篇以後,逐漸發現此一定義無法遵行,因此在這裡另設新的定義:

  「野,表野外、田野,走出戶外謂之野,野上有人、有物、有環境、有文化,以其人物互動、人地互動、人文化成為標的,得野之精髓。地,土也,土乃石經風、水、物理、化學過程所致,故有自然;而其上斯有農、有工、有商,故得人文;土需化育,化育需時,時為史、石為地,時化石而史納地,史地之體,乃為表像。旅,遊也,眼觀八方而耳聽四面,蓋感官觸覺與心志之結合,若感性亦理性,批判亦褒揚。綜合野、地、旅,可得萬物之實、吾人之體、造化之奇,因其多采而易見,遂記錄之,以饗眾人。」

  要有自然背景,也要有人文素養,同時要能獨立思考,也要能互相交流,這才是野地旅的真正意義,而從中可得之成就、滿足,自然不在話下。

深夜撰文有感 游牧笛記

民國九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