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11:暖江壺穴群[基隆暖暖]

地點:基隆市暖暖區2丁省道與暖江橋交會處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地形學(帶隊老師:林雪美)

---------------------------------------

  台灣處處河流、處處岩石,有名的湖穴群也不少,舉例來說有平溪的大華壺穴群、台北文山區的貓空壺穴群,以及接下來要介紹的,基隆暖暖的暖江湖穴群。暖江湖穴群可能是因為位於暖江橋下而得名,自從來到台北之後,要回宜蘭老家經常會選擇2丁省道這條路,而我們家的習慣就是開小路,所以到了暖江橋之後就會過橋到對岸,從小小的產業道路(現已拓寬)往四腳亭前進。

  印象中不曾注意過暖江橋下的壺穴,雖然早已知道,也早已看過,大概五年前曾經到橋底下一探究竟,不過當時尚相當缺發地理相關知識,也不曉得壺穴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也就這樣呼嚨過去了。

  知道了這次地形學考察的路線讓我相當興奮,因為整個路程幾乎都是我所熟悉、所去過的地方,而暖暖,更是只能用「經常來」作為形容。不過總是搭著車子就開了過去,不時還會因為四腳亭的道路號誌設計不良而導致塞車,這次目的與之前大不相同,我們將在此處下車。

  遊覽車經由國道一號暖暖交流道,接上2丁省道之後,在暖暖火車站旁停了下來,走過紅白相間的天橋,在靠近河的那一側樓梯停了下來,老師要開始講解了。在天橋上看的好處是可以綜觀全景,老師說,自然地理需要的就是從大尺度看到小尺度,而人文地理學才需要從小尺度看到大尺度。

  在這邊我們要看的地形是「河成壺穴」,顧名思義,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作用力侵蝕所造成的。河成壺穴的主要形成條件,有「多雨」、「硬岩」、「急湍」三個,第一個條件我想只要是台灣人都知道,基隆號成全中國最多雨的地方;另外硬岩的部分,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在民國八十七年出版的地質圖(圖幅第四號-台北),此處的岩層主要是大寮層砂岩,其中靠近2丁省道這邊有一區塊狀砂岩,硬度頗高。再來急湍,雖然看起來本次考察沒看到什麼急湍,但是相信下起大雨水位上漲時,一定也是波濤洶湧。


  *暖江湖穴群,右邊(基隆河左岸)是塊狀砂岩區,靠近2丁省道,左邊則是一般的大寮層砂頁岩互層。

  了解了壺穴的形成條件之後,我們下到河床上,近距離看看壺穴。沒想到原本下到河床的樓梯,被新建的圍牆給擋住,於是我們一行四十幾人就這樣翻牆。

  到了河床,看看有關壺穴的分類,若以壺穴的演育來說,可以大概分成五個階段,如果大家還記得美國地理學家戴維斯(W. M. Davis)1899年所提出的「傾蝕輪迴」理論的話,想必還記得他將地形演育分為老年期、壯年期和幼年期。如果要再分的更清楚一點,可分成五個階段如下:

  一、單一壺穴期,每個壺穴都是獨立存在的,深度、大小都不大,多呈圓形且分布零星,可視為幼年期地形。


  *單一壺穴。

  二、聯合壺穴期,當壺穴不斷被侵蝕擴大,最後就會將幾個壺穴連在一起,壺穴的面積加大,且不斷加深,可視為壯年期地形。


  *聯合壺穴。

  三、凹槽期,連結後的湖穴繼續受到侵蝕,水沿著岩層節理,繼續侵蝕,逐漸形成凹槽狀,從此可算是老年期地形。


  *槽狀期。

  四、河床期,岩層繼續被侵蝕,凹槽逐漸擴大,形成河床。


  *河床期。

  五、島狀遺跡期,侵蝕到最後,剩下如島般孤立的岩石。


  *島狀遺跡期。

  最後島狀遺跡也會被侵蝕殆盡,形成一個均夷①的狀態。上面的分類法是以侵蝕的程度以及時間所影響(單一、聯合壺穴),而接下來還有另一種壺穴,我們叫它複成壺穴,顧名思義,複成壺穴就是在原有的壺穴形成之後,因為「回春作用②」導致侵蝕基準面下降,完成下蝕的壺穴再度產生下蝕力量,形成了穴中穴的景觀。若是單一壺穴再下蝕,就稱為複成壺穴,若是聯合壺穴再下蝕,就稱為聯合複成壺穴,另外,若是先形成了複成壺穴,再因為侵蝕擴大,就會形成複成聯合壺穴。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河道(左上起)、河床期、槽狀期、聯合複成壺穴、單一壺穴、複成壺穴(右下)。


  *複成聯合壺穴近照。每一個小單位壺穴,是用穴壁的轉折處作為分界。

  看完了壺穴分類,我們再來看看別的東西,首先看到除了複成壺穴以外,另一個就是壺穴的離水,同樣在基隆河岸,同樣是壺穴,有的比較高,有的比較低,這代表他們形成時間不同,而在這之間地殼曾經有過變動,導致侵蝕基準下降,河流下蝕力加強,使得位在離河道較遠的壺穴逐漸就侵蝕不到了。

  若一個地區的單一壺穴多,代表這個地方大約是幼年期,以此類推,此區最多為聯合壺穴和複成壺穴,代表此處主要是壯年期地形,且不斷回春,但這不代表沒有老年期和幼年期地形,此處的地形是綜合的,不能如此簡單的就下定論。

  另外,暖江橋的橋墩上,有一個很高的水位尺,可以看到今天的水位並不高,而大家也知道每當大雨、颱風的時候,基隆河水容易暴漲,所以可以知道,其實這邊所看到的壺穴,都還有機會被侵蝕,只不過時間的長短、次數的多寡而已。


  *河水水位標尺。

  另外我們可以利用壺穴來判斷上下游,通常河成壺穴位置的下游不遠處就會有個凸出的地方,使得水流回流,形成所謂的「窩流」,進而侵蝕岩層形成壺穴,因為河流下沖力量大,所以通常壺穴的下游處穴壁會較緩,被侵蝕的比較多,而遇到岩石形成的窩流,則回到壺穴侵蝕靠上游的穴壁,因此上游的穴壁會較陡。


  *這個壺穴的右下側較緩是下游,左上側較陡是上游。

  最後一個重點,就是岩層層位、水流方向和壺穴長軸之間的關係,河成壺穴多成橢圓狀,但我們今天看來並不完全是如此,觀察了對岸的岩層之後,我們有了最簡單的推論。由於岩層的排列方向與水流方向並不平行,所以原本應該照著水流方向來決定長軸位置(水流方向應與壺穴長軸平行)的壺穴,他的軸線偏離了水流向,而有點些許偏向岩層走向,兩種因素使然,暖江橋下的壺穴很多呈現的是不規則形。


  *圖中可見,岩層大致上是從右上到左下的一個角度,並不完全和河水流向平行(右到左)。

  上課上的差不多,大家隨意拍拍照,跑鬧一下,照照相,水裡面有很多魚,我甚至還有看到烏龜,蜻蜓也不少。照完相,循著原路回到遊覽車,前往下一個考察點。


  *蜻蜓。


  *少許生痕化石。


  *地理系的考察,圖中宛儒手拿黃色本子,是我們的標準筆記本。
 
 
①均夷:表示地表起伏因為各種營力的侵蝕,使得地表趨向平緩,稱做均夷作用,而當地表達到均夷線時,代表侵蝕的終止。
②回春作用:地表逕流侵蝕力因為距離侵蝕基準面越來越近,下蝕力也越來越弱,但如果有地殼抬升或海平面(侵蝕基準面)、湖面(暫時侵蝕基準面)的下降,則會使得表面逕流下蝕力重新增強,力量回春,稱回春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