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野地旅0477:金沙江畔[雲南麗江]


  *金沙江畔一景,沿岸種了許多的菸草,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從在計畫雲南行的路線時,老爸就一直很想沿著金沙江開一趟車,事前也用Google地球看過了別人上傳的照片,由於數量不多,看起來景緻都大同小異,與我長年以來在地理課本所學的類似。我們都說,雲貴高原西部是屬於「滇西縱谷」,又稱為「橫斷山脈」,其地理上最大的特徵便是「一山一河」交錯出現,而滇西北地區更是山與谷最密集之處,其中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條大河並排向南流去,最近之處寬度不到70公里,被稱作是「三江並流」的奇觀。我們在Google地球上所看到的照片,也大抵不外乎是高山深谷,若數百公里的道路都是高山深谷,一開始可能會懾於其雄壯,但後來也不免心生倦怠了,因此對於我們選擇走省道226線,沿途景觀其實沒有太大的期待,反而可惜了沒走到號稱景觀公路的214國道麗江段。

  不過,事後證明,上述的問題真的是多慮了,這一段路還真是美呆了。從大理往北走214國道,接近石鼓鎮時就要轉往226省道,這條省道也是我們前往黎明千龜山(野地旅0476黎明千龜山)的必經道路,於是我們就順著金沙江一路往北,最終會在離開金沙江東側的尼西鄉回到214國道上。


  *雲南226省道沿線地圖。

  近年來,中國致力於開發大西部,雲南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許多大型的建設正在實施中,例如214國道準備升級為高速公路,而226省道沿線的聚落也都多有翻修,雖然如此,翻修的方式倒還蠻土法煉鋼的,我在路邊看到了佔地不小的臨時磚窯場,並且使用獸力去踩踏黏土,讓土中空氣減少。我想這種現代化與傳統鄉村生活並存,且顯得有點錯亂的場景,大概只有在這種計畫經濟底下,才比較容易見的到吧。


  *臨時的磚瓦窯。


  *利用獸力在踩踏黏土。


  *人力背瓦的婦人滿街走來走去。

  從大理往尼西方向,226省道上的第一個主要城鎮,是石鼓鎮。石鼓鎮的位置剛好就在金沙江流向大轉彎之處,在此,原本向東南流的江水來了個回馬槍,改向東北流往四川、重慶方向,有人說這是第四紀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構造抬升運動之故,使得原本向南流的長江轉向,我並沒有查太多詳細資料,這邊不多作推側了。由於石鼓鎮位於這樣的位置,因此也就靠著「長江第一彎」之名來打響觀光名號。我們來之前,長江上游地區在做大水,因而這次所見的長江水位也是相當高,看起來那種大江的氣勢特別旺盛。進入石鼓鎮,據說有不少人會爬到一旁山腰高處,一覽長江的轉折,不過我們沒那閒時間,只在石鼓鎮內晃了一下。

  石鼓鎮之名,得自於鎮中有一明代官員所留下的漢白玉鼓狀石碑,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時,麗江的木氏土司刻置了這一石鼓,直徑約1.5公尺,厚度約0.7公尺,是麗江地區出土最古老、最大的石碑;不過這段歷史在石鼓旁的解說,居然穿鑿附會到諸葛孔明時代的一些靈器設置,就有點誇張了。不過這麼一來,倒也還查不到石鼓的作用、記載的事蹟為何,就留待有緣人告訴我們好了。

  石鼓鎮較高處,有一紅軍渡河紀念碑,我對紅軍是一點興趣也無,不過此處居高臨下,雖然無法看清大轉彎,但一覽石鼓鎮風貌已是綽綽有餘,到此不需收門票,想省錢的朋友或許可以省略石鼓,直接到此來散散步(看石鼓也要收錢......)。


  *長江第一彎,水位蠻高的。


  *石鼓。


  *紅軍渡河紀念碑。


  *從紅軍渡河紀念碑往長江第一彎的方向看,長江由左流至右側,照片右邊的聚落為石鼓鎮。


  *石鼓鎮小徑一景。

  離開石鼓鎮續行,沿著226省道竟然大多不是高山緊鄰深谷,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雖然山並不矮,但金沙江谷也算是相當開闊,兩岸不時有些河階地或支流沖積扇等較平緩之處,散落著一些聚落,絕大多數則做為農田使用。種植的作物以馬鈴薯、玉米和菸葉為大宗,其中前二者是屬於糧食作物,菸葉則是主要經濟作物。雲南地區的菸葉相當著名,如香菸大廠牌「紅塔山」其實就是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山所出產的香菸,而此地的菸葉大多被「中國菸草」所契作收買,每年公司與農民簽約,約定保證收購價和產量。此地菸葉的收割,仍是以人力為主,不曉得在種植過程中是否使用獸力,而機械只在於載運採收好的菸葉時會用上;採收時挑選已經略帶泛黃的葉片整齊排放,並用人工判斷的方式將「未達標」的菸葉棄置於路旁的「不適用菸葉處理池」。此時的菸草正在開花,我們好奇的走入菸田中想拍照,不過那股香菸的味道已是鋪天蓋地而來,因此沒多做久留。

  雖然良田眾多,可是滇西北地區其實是中國著名的「窮鄉」,雖然位處於滇藏公路附近,但僅有少數觀光聚落得以發展,大多地區受限於自然環境條件從事農業發展,然而地形崎嶇的影響,讓此處的田塊形狀大多不規則,甚至有很大的高度起伏,這樣的田塊相當不利於機械化現代農業的發展,因而推測此處的農村仍須要大量人力,來進行傳統勞力密集的集約化農業,而此種農業在契作的規範下,為了抵抗土地產能的邊際效應,因而需要更多的人力來增加一點點的產量,最終陷入如清末民初華北小農階級般的「農業內捲化」現象,這種「生了一堆人只增加一點邊際產量」的狀態,大概是滇西北遲遲無法脫離貧窮的原因之一吧。


  *江畔有不少支流沖積扇,成為聚落、良田的所在。


  *玉米田。


  *不適用菸葉處理池。


  *中國菸草的契作標示牌。


  *菸草開花,粉紅色的。


  *一片良田,整個金沙江畔有許多這樣的大片農田。


  *河岸有不少平地。

  繼續往金沙江上游方向去,自然與人文的景觀都逐漸改變,首先是金沙江谷越來越狹窄,滇西縱谷的氣勢逐漸顯露;另一方面則是逐漸進入了藏族分布地區,一些我們所熟悉的藏族(或說是藏傳佛教)的元素也一一出現,例如經幡、佛塔、瑪尼堆等,突然之間,才發現自己離青藏高原是這麼近,可惜這次並不會也無法進入藏區。


  *越往上游,開始出現藏寺。


  *高山深谷的氣勢逐漸嶄露。


  *華麗的藏傳佛教佛塔。


  *226省道開始漸漸爬高,不再是於谷底盤旋。


  *即將轉離金沙江畔的景色。

  省道226線最後會向東離開金沙江畔,往尼西鄉的方向接上214國道,這一段路大多是爬坡,抵達尼西時海拔也就到了約3000公尺,在臺灣已經是高海拔地區了。這一段路的風光也相當美麗,只是道路蜿蜒,並不適合停車拍照,只在幾處道路較寬的地方拍了一些美麗的景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尼西鄉所在之地,是一個山間的小盆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壩子」,壩子通常是因為斷層作用而陷落的小盆地,因地勢較低,經常成為四周河流匯集之地,也帶來許多沖積物質來填平壩子底部,因而壩子就成了高原地區最好的生活場所,我們從高處往下看尼西所在的壩子,就景緻而言,果真有幾分世外桃源的感覺。


  *沿途經過一個小瀑布。


  *逐漸盤旋上山。


  *抵達尼西所在的壩子,附近放眼望去已是高山草原景觀。


  *尼西壩子,一副良田美景。

  最終226省道與214國道交會,我們便沿著214國道繼續往西北挺進,不過美好的226省道之旅已經結束,接下來的滇藏公路之旅,就辛苦許多了,這些是後話,本篇就先到此為止。在這邊建議各位自駕遊的旅客,可以選擇開226省道,沿途風景多變秀麗,又沒有太多的車爭道,開起車來相當舒服,絕對比214國道(變成高速公路前)來的安穩。


2012.07.14-15造訪
2012.08.2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