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野地旅0524:漫步阿蘭城[宜蘭員山]
*阿蘭城聚落中,處處可見冰涼清澈的湧泉水路。
蘭陽平原可說是臺灣著名的水鄉之一,而且隨著位置有著不同的風貌,靠近海岸側,是屬於後背濕地(見野地旅0020清水海岸沙丘、0320竹安溪口),沿海的沙丘阻擋了地表水流直接流入海中,因而造成沙丘靠陸側有大範圍積水,人類則生活在局部高起的固定沙丘帶,並在近代有了養魚、養鴨等產業,也孕育了宜蘭名產「鴨賞」。而內陸一點的地方,由其是靠近山腳處,是由許多的湧泉帶構成濕地(參考野地旅0327龍潭湖淺遊),一些由雪山山脈、中央山脈所流出的溪流,在谷口處形成沖積扇,部分溪水下,滲成為地中水,再由扇端湧出,此類湧泉潔淨豐沛,可說是蘭陽平原獨特的寶藏。
湧泉帶上,因為取水方便,成為了早期入墾漢人的選擇地,蘭陽溪以北便有許多早年拓墾所留下來的地名,至今仍可在地圖上看到(見野地旅0215林彪城聚落),如大三鬮、三鬮二等地名,即是當年分配土地,取得土地份數的表現。而這些沿著湧泉帶發展聚落之中,最著名的,或許可算是宜蘭枕頭山東側的一個小農村,名為「阿蘭城」。「城」(台語音為「城仔」)是清代前期集體入蘭拓墾的武裝集團所聚居的聚落之稱呼,同屬於這類聚落稱呼,常見的還有「圍」跟「結」。通常「城」字地名前方,會冠上當初武裝入墾的首領之名,而阿蘭城的這名首領,便叫作「黃阿蘭」。
*阿蘭城位置圖。
阿蘭城位於宜蘭縣員山鄉,鄰近雪山山脈北段,大礁溪沖積扇接近扇端的位置。在阿蘭城北側不遠處,小礁溪匯入大礁溪,並且改變流向往南,注入宜蘭河,成為蘭陽溪水系的一部份。大、小礁溪平時水量並不多,用台語發音可知,「礁溪」其實就是「乾溪」的意思,在台灣堡圖、臺灣地形圖等多套日本時期所測繪的地圖,均可看到大小礁溪兩岸的圖例標示為荒地。在沖積扇扇面上,初沉積的礫石礫徑較大,水很快就會下滲,且缺乏厚層土壤,加上沖積扇上河道易擺動(小礁溪在較早的地圖上,即非於今日位置匯入大礁溪中),容易做大水,因此扇面上其實是不適合農業發展的。
阿蘭城的位置則得天獨厚,西有凸起的枕頭山,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擋來自大礁溪洪水時的河水氾濫,而位於沖積扇較下游處,於扇頂、扇面下滲的水,至此湧出,成為天然的水源,且水量頗豐,幾乎不需興建引水渠道;而得利於較靠山的位置,此處雖為平原,但地勢仍高,透過天然地勢傾斜,多餘的水可直接排入東邊的大礁溪河道,因此農業最重要的兩種工程「灌」與「排」,在阿蘭城都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心力即可擁有。
*阿蘭城附近地形圖,等高線為10公尺一條。從圖中可看出阿蘭城所在位置,大致是大礁溪沖積扇的等高線,由圓弧轉為直線的位置,這也是地形學上判斷沖積扇扇端位置的簡易方法之一。
阿蘭城的開墾歷史,根據當地廟宇的記載,可追溯至嘉慶四年(1799),當時追隨吳沙入墾蘭陽地區的黃阿蘭,率領一批人入墾阿蘭城一帶,並築有守村之工事,以防止泰雅族人的出草。嘉慶道光年間,漢人的入墾力道越來越強大,雖然當時蘭陽平原上噶瑪蘭族已有大面積開墾,但漢人透過丟棄死貓、死狗使噶瑪蘭族覺得不祥的方式,逐步取得土地開墾,而使噶瑪蘭族陸續南遷至花蓮,僅存的威脅便是泰雅族人。
開墾逐漸穩固之後,阿蘭城的居民便利用源源不絕的湧泉開闢良田。除此之外,至今我們仍能見到此地居民生活與湧泉間的密切關連性,例如在聚落內四通八達的渠道、好幾處利用天然湧泉洗衣洗菜的地方、湧泉澡堂和湧泉泳池等,直至今日都還可見。另有一些地方則開闢了魚塭,走出不同樣貌的湧泉帶農村生活。
*村莊外的阿蘭公廟。
*阿蘭公廟內祭祀石頭公,並代之為拓墾此地之首的黃阿蘭。
*阿蘭城主廟廣濟宮,主祀保生大帝,在台大多為祖籍福建同安人的原鄉信仰。
*湧泉水池,裡頭還養了些錦鯉。
*湧泉源源不絕。
*應該是廢棄的養殖池。
*另一個湧泉出口,此處的湧泉是緩緩汨出的。
*其中一處的洗菜、洗衣棚,就沿著湧泉渠道設立。
*湧泉浴池,只有男生才能洗的裸湯唷。
*另一個洗菜洗衣棚。
*湧泉泳池,直接將湧泉水引來,清澈見底。
時間有限,雖然很想再多找一些湧泉生活的蛛絲馬跡,但只能留待下次再來。在聚落西側的汽車教練場中,有個看似不起眼的水井,不過是當年宜蘭酒廠的集水井,現在已經被指定為古蹟,可見阿蘭城所在地的水質多好!離開前,到主廟廣濟宮借個廁所,得知他們即將廟會,正在準備給村民們一同享用的金桔蜜餞,我們也有緣享用,很甜,就跟這裡的人情味一樣。
2013.02.10造訪
2013.03.28完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